教宗本篤十六世:聖奧思定 (II):人生最後的幾年及逝世

教宗本篤十六世

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講解的教理

保祿六世禮堂

2008年1月16日

聖 奧 思 定

II:人生最後的幾年及逝世

親愛的弟兄姊妹:

就像上週三,今天我會繼續跟大家講希波的偉大主教聖奧思定。在他去世的四年前,他想指定一位繼任人。於是在426年9月26日,他把民眾聚集到希波的平安大殿(Basilica of Peace),向他們介紹他對這項職務所屬意的人選。他說:「在此生之中,我們都是必死之人,只是人生的最後一日何時來到,我們永遠也無法肯定。縱然如此,當人還是孩童時,希望能成為少年…到少年時,希望成為青年;進入青年期,又希望做成年人;做了成年人,又希望能進入老年;這些希望是否能夠實現,沒有人可以肯定,但是至少人們還可以希望得到什麼。有別於其他時期,在老年期之後,人再沒有別的時期可以希望進入;老年期可以延長多久,亦無法肯定…因著天主的旨意,在我正值壯年時我來到這城市;昔日我還年輕,現在我已衰老」(《書信集》213,1) 。講到這裡,奧思定說出他所指定的繼任者的名字:赫拉克利(Heraclius)司鐸。會眾隨即爆出一陣贊成的掌聲,並且一連重覆了以下這句話二十三次:「願天主受稱謝,願基督受讚美!」。此外,當奧思定說出他未來的計劃,說他想在剩下的日子裡,致力於更熱切地研讀聖經,各信友再次歡呼,表達贊成(參見《書信集》213,6)。

事實上,接著那四年,奧思定在知識活動方面確實成績斐然:他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著手其他同樣迫切的作品、與異端作公開辯論(他總是追求對話)、參與那些飽受南方部落威脅的非洲省份的和平促進工作。正是為了此事,奧思定去信給達尼奧伯爵(Count Darius),他當時被派到非洲,以調停波尼法(Boniface)和朝庭之間的紛爭,這紛爭給茅利塔尼亞(Mauritania)的部落製造了大肆搶掠的幾會。奧思定在信中說道:「最高的光榮是以言語阻止戰爭而不是以利劍殺人,是以和平獲得並且維持和平,而非以戰爭。那些戰士,若是善良之輩,無疑他們也在追求和平,雖然是透過流血的方式。然而,你的任務正是要阻止有人因此而流血」(《書信集》229,2)。不幸地,為非洲各地謀求和平的希望最終幻滅:429年5月,波尼法出於怨恨,向汪達爾蠻族大開方便之門,讓他們穿過狹窄的吉不拉塔(straits of Gibraltar),大舉進入茅利塔尼亞。這次侵略很快便蔓延至其他富庶的非洲省份。在430年的5月或6月「這些羅馬帝國的破壞者」,波西迪如此稱呼這些蠻族(《生平》30,1),包圍希波,加以圍攻。

當時波尼法也在城中避難,而且已經跟朝庭和解,並且嘗試阻止侵略者的進攻,可惜為時已晚。傳記作者波西迪這樣形容奧思定當時的傷心難過:「他更常以淚為食,日以繼夜,他的人生已到了盡頭,但他的晚年比起其它人而言,帶來更多的悲苦和哀痛」(《生平》28,6)。波西迪跟著解釋:「誠然,這個天主的僕人,眼見城中的屠殺和破壞;鄉間的房舍被毀,居民不是被敵人所殺便是被迫逃難,四散各處;司鐸和其他人員(ministers)所屬的僻靜教會被拆毀,神聖的貞女和修道者(Religious)流離失所,有些喪生於酷刑中,有些死於劍下,有些被囚於獄中,以致保不住靈魂和肉身的完整,甚至信仰也失掉,受敵人所迫,過著痛苦和漫長乏味的奴隸生活」(《生平》28,8)。

縱然年老且困憊,奧思定仍然守住前線,以祈禱和默想天主奧妙的看顧(providence)來安慰自己和別人。就所發生的事,他提出「世界的老年」(這世界也真的很老),他多年前也曾談過世界的老年。那是在410年,哥德人在亞拉利克(Alaric)率領下入侵羅馬城,他曾向那些從意大利湧來的難民談世界的老年,以安慰他們。人一踏入老年,他說,疾病會多起來,像是咳嗽、黏膜炎、眼矇、焦慮、體力下滑。可是,雖然世界會變老,基督卻是永遠年輕。於是他鼓勵他們說:「就算在一個年老的世界中,也不要拒絕與基督結合,以便在祂內讓自己回復年青」。祂會對你說:「別怕,你的青春會得到更新,如同老鷹一樣」 (參見《講道集》81,8)。因此作為基督徒,就算處於困境,也不該灰心喪志,反而要全力幫助有需要的人。當提雅碧 (Tiabe)的主教霍諾拉都(Honoratus)問他,在蠻族入侵的壓迫下,一位主教或一位司鐸,或任何一位教會中人,是否可以為了活命而逃亡。這位偉大的聖師如此回覆說:「當所有人,即是當主教,神職人員、平信徒都處於危險之中,那些需要別人照顧的人,不該被他們所需要的人遺棄。在這種情況下,全體可以遷移到安全地點;但若有人必須留下來,那麼,那些有義務為他們舉行聖事的人不可離棄他們。如此一來,他們要不是一起獲救,就是一起承受家中的父親要他們忍受的痛苦」(《書信集》228,2)。他接著下結論說:「這是愛德的最大考驗」(《書信集》228,3)。我們怎麼可能看不到,在過去許多世代,就有無數的司鐸接受了這些話所包含的英勇信息,並且自己將這信息傳達給別人?

同時,希波的民眾還在抵抗蠻族。奧思定用作居所的隱修院(monastery-home)完全開放給所有要求接待的主教團同道。波西迪,他的舊門生,便是這些主教中的一個,正因為這樣,就最後那段戲劇化的日子,他可以給我們留下直接的見證。波西迪如此敘述:「圍城的第三個月,他因熱症臥床,這是他最後的病魔」(《生平》29,3)。這位神聖的可敬長者,利用這段終於完全沒有任何羈絆的時間,致力於更熱切的祈禱。由於當時一般相信,任何人,包括主教、修道者、平信徒,不論其行為看來如何無可指摘,在面對死亡時,都一定要有適當的悔罪行動。因此他不斷一面流著淚,一面重複那些他以前曾多次和他的子民一起誦念過的懺悔聖詠(參見《生平》31,2)。

病情越惡化,這位將死的主教越感到需要獨處和祈禱:「在他離世的前十日,為了不讓人騷擾他的回憶(recollection),他要求我們在場的人,除了前來診治他的醫生和送餐飯給他的時間外,不可讓任何人進入他房間。大家小心地順從他的願望,在那段時間內他致力於專心禱告」(《生平》31,3)。430年8月28日他嚥下了最後一口氣,這顆偉大的心靈終於可以在天主內得到安息。

波西迪告訴我們:「為他的葬禮,我們向天主獻上了祭物,之後把他埋葬」(《生平》31,5)。他的遺體後來在某一年被移往撒丁島(Sardinia),之後於725年再移到巴維雅(Pavia),停放在金穹蒼的聖伯多祿大殿內 (the Basilica of San Pietro in Ciel d'Oro in Pavia),一直到今日。他的首位傳記作者對他的最後評語如下:「他給教會留下數目龐大的神職人員,以及男女隱修院,其中住滿了許願堅守貞節、服從長上的人,連同那些收藏著他和其他聖人的書籍和講話的圖書館,所有這些都可以讓人認識到在天主聖寵的幫助下,他對教會的貢獻和他在教會的形像有多偉大,教會的信眾將會發現他永遠活著」(波西迪,《生平》31,8)。這是個我們大家都可以認同的評語。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也「發現他仍活著」。當我讀著奧思定的作品時,並不覺得他是差不多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人,而是覺得他今日仍然活著:就像一位朋友,一個當代人一樣,帶著他那活潑和永遠合時的信仰,向我講話,向我們講話。在這位透過自己的作品向我們講話,向我講話的聖奧思定身上,我們可以看見他的信仰永遠都合時,看見他的信仰來自基督、降生成人的永恆聖言、天主之子、人子。我們也可以看見,雖然這信仰已於昨日宣講,卻不屬於昨日,它在今日仍然是合時的。因為基督確實存在於昨日、存在於今日、以至永遠。祂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因此,聖奧思定鼓勵我們將自己託付給這位永生的基督,進而找到通往生命的道路。

※本文由Alypius整理,並且參考了兩種語本版本:

繁體中文(翻譯自義大利文)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