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

曾侯乙編鐘(wiki)

曾侯乙編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於1978年在中國湖北省隨縣(今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現存湖北省博物館。

開挖曾侯乙墓後打開槨板,發現槨板下已被泥水浸泡,待水逐漸抽去,編鐘露出水面,基本保持下葬時的狀態,分兩面呈直角摺尺形立放。編鐘上有銘文「曾侯乙作持」,因此得名曾侯乙編鐘。

編鐘的鐘架高大,由長短不同的兩面木架垂直相交組成,長面位於墓西,長7.48米,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長3.35米,高2.73米。在木架中有7根彩繪木樑,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6個銅鑄佩劍武士和8根圓柱承托住整個編鐘,形成上、中、下三層。鍾架及掛鈎有246個。

曾侯乙編鐘共65件,分為三層八組:上層3組為鈕鍾,19件;中層3組為南鍾,33件,分短枚、無枚、長枚三式;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甫鍾,12件,另有鎛鐘1件;中間及下層的也稱為甬鍾。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總量重達5噸,是中國出土的最大的青銅編鐘。

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自C2至D7,中心音域內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宮轉調,音色十分優美。每個鐘可以敲出呈三度音程的兩個樂音,且互不干擾,亦可同時敲擊產生和聲。全套編鐘可以發出低音、中音和高音三種聲音,並可以演奏七聲音階的多種樂曲。

曾侯乙墓中還有敲擊編鐘的工具,中上層編鐘用T字形木槌敲擊,下層的大型甬鍾用長圓木棒敲擊。這種演奏方式在墓中出土的彩漆鴛鴦盒的彩繪上得到了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