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與計畫書符合情形

實驗教育之特定教育理念、目標及預期成效

一、教育理念: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孩子們未來會面臨更多學習的機會和選擇,從趨勢發展中更可望見未來產業亟需以科學為基礎的創新人才,而過往單一科目知識已無法應對產業發展脈動,必須跨領域整合學科知識,才能培養孩子具備解決問題、創新發展的能力,而最能展現跨學科教育的方式既為STEM教育,STEM 教育主要以科技整合的學習模式為主,其中 Science 代表科學,注重探討「爲什麼」,主要是追求及探索這大自然的原理,Technology 代表科技,著重「如何做」,是將工程中所設計的工具真實的製作出來以便利人們的生活,Engineering 代表工程,是利用科學的發現去設計社會所需要的工具,Mathematics 代表數學,是獲取科學知識的基礎,結合科學進行分析及統計,STEM 教育乃是融合科學探究、科技技術、工程設計、數學分析的一種科際整合課程做為教學的方式。自美國政府在2011年宣布將在中小學推動結合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與數學(Mathematics)的STEM課程後,STEM已蔚為風潮。除了理工學科之外,人文藝術(Arts)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此教育界又再提倡將此概念加入原本的STEM中,成為更加全方位整合的「STEAM」課程。

「三和國小」於106學年度轉型成「三和走讀學堂實驗小學」,透過「混齡教學模式」藉由同儕刺激提升學童的學習欲望以及學習成效,讓學生數少學習刺激少、可能被裁班等問題得到暫時的緩解。發展至108學年度,因應STEAM跨學科教育之趨勢以及呼應新課綱跨域多元學習理念,深感發展跨領域整合學科知識的課程是必要的方向,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未來社會的重要技能,培養孩子具備關鍵核心能力,遂將「三和走讀學堂實驗小學」之「走讀」精神,以「STEAM」延伸創新為「STR3EAM」教育理念,著眼於學生學習的全面性。「走」,是指學生的學習將透過身體力行的行動達到學習成效,並順著趨勢與潮流不斷前進,進而培養符應未來生活的能力;「讀」,不只是文本之閱讀,更是是指透過「走」的行動過程中,不斷閱讀身邊周遭事物並吸收新知,並藉由強化學科間知識的連結性,藉以強化學生動手實作及跨學科的能力,所重視的重要內容與美國推動的 STEAM 教育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本校期待透學校型態實驗計畫提出教育創新理念方案,將「走讀」與「創新科技」結合,推動本校跨域課程,更進一步轉型成為【三和走讀學堂實驗小學STR3EAM School】,培育三和兒童成為未來世代所需的全面人才。【三和走讀學堂實驗小學STR3EAM School】中的「R3」則代表「探究Reserch」「閱讀-Reading」、以及「寫作-Writing」的結合,期待學生在科技的引領之下,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亦能維持閱讀與寫作的基本能力,既可與「三和走讀學堂」中「走讀」的概念結合,更能呼應STREAM在英語語意中包含流動及串流之意,意即本校推動的「多元實驗課程」,能使學習不停流動,且讓學習跨域串流,有不斷探究之精神。

本校「多元實驗課程」係解構綜合領域、生活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及健康與體育領域(1節),重新建構為創新科技、戶外探索、走讀人文、藝術傳達及自我領導領域,並以【STR3EAM走讀適性探究課程】為跨域課程整合主軸;同時借鏡2017 年上路的芬蘭新課綱強調跨界、整合,以培養小學生到高中生七種「跨界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為目標,讓生活裡的語文、數學、社會、自然及藝術各個科目有彼此相連的關係,創造老師、學生更多合作與創新的機會。透過課程的解構與策略的運用,希望培養「三和STR3EAM超人力」,讓學生成為具有關懷力、溝通力、自主力、創造力、察覺力及統合運用力的全球公民,更期望透過實驗教育的契機,改變學校經營模式讓家長有信心,把孩子留下來。

二、計畫特色:

  1. 計畫緣起:

本校地處臺東縣太麻里鄉,為偏遠地區學校,近年來由於少子化社會對教育市場的衝擊,學生人數逐年下降。因此,為因應少子化帶來的影響,並改變教學之現狀,本校於106學年度開始,轉型為實驗教育學校,打開本校偏鄉小校經營的新契機,經過三年期的實驗教育實施,已發現實驗驗教育在偏鄉小校的變化,不僅暫緩了裁班的危機,更讓家長能落實教育選擇權。由於實驗教育推動。本校學區為大學區學校,從實驗教育推動至今,學生數統計發現有1/2的學生戶籍並非來自本學區,同時也讓原本離區就讀的學生逐漸返回本校就讀,顯示家長對於學校在實驗教育上努力的認同。在現今全球化、民主化、人口結構異質化、少子化、多元文化差異、科技網路發達、環境汙染議題及追求綠色永續的趨勢下,如何從在地出發,進而發展學生國際視野,關照學生的主體性與適性學習的個別性,並將每位孩子均視為社會未來發展重要的人力資源,已成為當前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與改變,學校課程也必須因應調整與研修,教育只有追求知識的獲得,更需要的是核心素養的培養與全人教育的品格養成。

實驗教育的精神,乃是以多元、創新的教育思維,試圖改變:只注重教學者依特定之課程綱要,單純講授學科知識及抽象概念;藉由學科紙筆測驗的評量方式,驗證學生學習知識的成果」的教學模式;期望施行實驗教育,藉由特定教育理念之實踐,達到教育實驗所預期「引導學生發展適性、多元、創新能力」之成效。STEAM跨學科教育在全球已顯然成為之趨勢,但在台灣進行學校STEAM教育成功的實例鮮少,鑑於此本校在108年的實驗課程規劃中已逐步朝向STEAM教育發展,希望藉由新一期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計畫申辦的契機,將學校更進一步轉型成為【三和走讀學堂實實驗小學STREAM School】持續培育能適應未來的跨域人才。

特色一、「STR3EAM」教育理念的精神與內涵:

  1. 以STEAM 五大精神+ R3推動本校【STR3EAM教育】

跨領域、動手做、生活應用、解決問題、五感學習。教育部在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的「核心素養」中表示:素養指人在適應現在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時,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態度,與STEAM所倡導的學習精神符合。本校課程的推動除了讓學生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提高他們對科學、科技、閱讀、視藝、音樂和數學的興趣;加強他們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更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創造、協作、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態度。

  1. 本校多元實驗教育【STR3EAM走讀適性探究】課程的內涵

(1)跨領域:真實世界的問題,不是單一學科可以解決,專題式學習(PBL),最適合教導STR3EAM跨領域素養和能力。專題式學習不是每堂四十分鐘的分科學習,而是以學生最有感的主題出發,有意義的結合至少兩種專科知識,設計出持續八到十週以上的學習內容和評量標準,最後學生產出作品,而非考試的分數。

(2)動手做:動手做目的在於讓孩子拿回學習主導權,更有意願投入自己的學習。動手做不只是3D列印鑰匙圈、或樂高機器人,也不是材料包的制式DIY,而是允許每一個孩子從零到有,做出自己最有興趣的主題,過程中練習不放棄、嘗試錯誤。

(3)主動探究:以學生生活領域中的某一主題或生活情境中產生的問題為對象,教師指導學生有計畫的搜集資料,以問題為始,尋求答案為終,學習由學生自己主導,結合新、舊經驗與知識,強調思考與創作,在這種學習方式下,學生是學習的主角,而不是聽眾或觀眾。學生可以多元的方式從事探索活動,例如校外參觀、實地測量、田野調查、共同討論、民俗訪問、合作繪畫…等,探索的成果亦可以靜態的資料呈現、相片展示、分組探索專刊,或者是動態的布偶劇表演、化妝遊行、戲劇演出等多元、豐富的方式呈現。

(4)解決問題:當孩子解決的是真實世界中的問題,他們學習做有意義的決定,感覺自己有影響力,會驅動學習動機。

(5)生活應用: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有關聯,才能激發想探究的好奇心。STR3EAM教育不是培養專家,而要孩子把知識運用在生活。學習內容沒有標準答案,沒有前例可循,不需要太多規則,反而讓孩子更自由去探索

(6)五感學習:看似艱深的數理科目,融合藝術元素,幫助孩子跨越對科學的抗拒,更願意學。 

特色二、以「自我領導」將【七個習慣】融入課程

  1. 主動積極:為你的生活負責。

  2. 以終為始:界定你生活中的任務和目標。

  3. 要事第一:設定優先順序,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4. 雙贏思維:培養雙方都能獲益的態度。

  5. 知彼解己:誠懇傾聽別人的話。

  6. 統合綜效:跟別人一起努力,完成更大的成果。

  7. 不斷更新:定期讓自己日新又新

七大習慣並不是七個毫無關連性的想法隨機拼出來的一個清單。這七個習慣是精心歸納而成的一個系列性、漸進的模式。其中,前三個習慣(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能夠培養一個人的獨立性,獨立性固然是一個人成功的要素。但他們還必須擁有與他人合作、團隊工作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第四、五、六個習慣(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那麼重要,這三個習慣會引導人懂得如何與其他人互助、互賴。它們可以讓人學會如何有效溝通、如何在勇氣和體貼別人的需要之間取得平衡、如何解決自己與別人間的問題。最後,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並以此習慣來涵蓋所有其他六個習慣。

本校參考天下文化出版之「七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領導力教育」推動品格教育,訂定品格教育計畫,並融入多元實驗教育課程「自我領導」領域,讓STR3EAM跨域課程更含人文素養的培育,為領導力教育擘畫以下美好藍圖:

  1. 引導學生自主行動、提供不同思考與解決策略,協助學生尋找自我人生目標與方向;與他人溝通互動、班級參與的認同,擁有自信與被賦權的人生掌控權,開創自己的未來。

  2. 將自我領導力融入品格教育,班級經營,期許學生下無教師狀態下,也能有正確的態度與行為,並培養有文化涵養的終身學習有素養的公民。


特色三、在地化的【STR3EAM走讀適性探究】主題(專題)課程

  1. 秀山凋零----三和國小裁班及生態危機

  近年來,隨著三和村後面的秀山及樂山過度開發與不當利用,造成土地資源殆盡並造成土石流,迫使村民不斷的外移,原三和國校秀山分校因此廢校,加上少子化的趨勢造成三和國小一度面臨裁班危機。而秀山山頂設立微波發射轉播站,及經濟產業隨時代改變,種植作物造成土地及生態危害亦趨嚴重。透過學校課程讓學生、家長及社區逐漸重視家鄉問題,善盡公民素養重塑家鄉,還給環境居民一個美麗的家鄉。

  1. 網開一面----三和定置漁場

  南迴海域底層海水對流旺盛,加外黑潮流過,終年有魚類洄游,漁民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出特有的定置漁業。對於從小居住的家鄉或社區學生能夠了解多少?我們透過走讀三和海岸讓學習有感,讓孩子們游回到家鄉。

  1. 教師專業、社區資源的連結

看似天馬行空的整合,背後是各科目老師的專業合作,在每一個階段,設計學習鷹架,透過不斷拋出問題,幫助孩子學習知識,並立刻練習應用。更可以連結校外專家、家長、社區發展協會,提供學生另一種學習典範。

  1. 科技融入、多元展能

強調以科技融入教學,培養學生三和STREAM超人力,本校在2019年成為教育數位深耕計畫推廣合作學校,學校課程導入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並結合積木建構概念及機器人程式設計學習成立社團,跨域整合成三和創新教學STREAM School。參加國內各項競賽帶動學校、家庭、社區全面性的STREAM教育群效,期盼建構出三和的孩子們能啟動內在編程,展現多元能力。

特色四、具全校性總體思維的STREAM實驗教育方案

  1. 法規鬆綁:以學校為範圍,並就學校制度、行政運作、組織型態、設備設施、課程教學、學生入學、學習成就評量、學生事務及輔導、社區及家長參與等事項進行整合性實驗之教育。

  2. 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之多元文化、信仰及多元智能,課程、教學、教材、教法或評量之規劃,以引導學生適性學習及促進多元教育發展為目標。

  3. 跨領域統整:幫助學生的縱向發展產生連貫,也能促進學習領域間的橫向關係產生連結,並讓整體實驗教育計畫的架構具有創新性、價值性、合理性與可行性,以達成教育理當中的教育目的與理想價值。

  4. 課程領域解構:在課程架構上保留部定課程國語、英語、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等領域之節數,解構綜合領域、生活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及健康與體育領域(1節),重新建構為創新科技、戶外探索、走讀人文、藝術傳達及自我領導領域,構成本校多元實驗課程,並以【STR3EAM走讀適性探究課程】為跨域課程整合主軸,發展以山、海走讀為主題之跨域課程,讓學習環環相扣。

目標及預期成效

  1. 透過【STR3EAM走讀適性探究課程】實施,將資訊融入教學策略應用在學習活動,縮短城鄉科技教育學習落差的情況。

  2. 發展主(專)題式跨域(科)課程,導入PBL專題導向學習,結合在地環境的特色、社區資源,融入各項重大議題追求課程的永續發展。

  3. 培養三和STREAM超人力,引領學生成為能走讀世界、自主學習及善用科技,並能持續提升適應時代的跨域人才。

  4. 透過本校實驗教育推動,能為STREAM教育推展的參考模式。


本計畫在課程與教學方面,主要希望學生從遇到的生活問題中,進行思考、探究及創意的發想後,透過課程與重大議題的結合,進而設計出一個問題解決的對策,並能夠動手實踐以解決問題。換言之,也是一種解決生活中問題或困難的歷程。此外,本計畫同時就學校制度、行政運作、組織型態、學生入學、學習成就評量、學生事務及輔導、社區及家長參與等事項進行全面性整合。希望透過此實驗教育方案,將三和進一步轉型成為STR3EAM School,讓學生認識三和,進而關心和面對三和的危機。三和國小長期致力資訊科技與教學的融合,借助資訊科技與運算思維的輔助,期許將來能運用創新科技展現實際的行動,讓三和之美再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