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报刊、网络检索
访谈、观察、材料分析
教学实践、问卷调查、测量
根据各标题列出重点内容。须注明资料来源,用APA 格式书写,并附上链接(若有)。
BC2-16
访谈法是指访谈者有目的性地与受访者共同构建言语性活动,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的分类
A) 按照结构程度分类(结构 vs 无结构)
无结构访谈(Unstructured Interview)/ 深度访谈
特点:没有固定问题或顺序,只有一个宽泛的主题或访问提纲。
优势:弹性大、启发性强,适应性强,有利于受访者自由发挥,便于发掘新问题。
深度访谈:深入探索个体内心世界,如动机、情感或创伤,常用于心理学、个案研究、教育叙事研究。
应用:最常用的访谈形式,是访谈法的基本形态。
示例:
“您为什么选择从事教育工作?”
访谈者根据其回答,进一步探讨背景、动机、情感变化等。
结构性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
特点:问题、顺序、记录方式都已事先标准化。
工具:统一问卷。
优势:便于统计与比较;适合量化研究或假设检验。
劣势:不够灵活,可能无法捕捉复杂、真实的经验。
示例:
“您是否了解当前课程标准的三项主要变化?”
a. 是 b. 否 c. 不确定
半结构性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特点:设有提纲,允许临时调整问题顺序、方式。
优势:兼具系统性与灵活性,能够获得丰富资料。
适用:探索经验、反思实践类研究。
示例:
“您在课堂中如何因应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可以举个具体例子吗?”
B) 按照研究目的分类
探索性访谈(Exploratory Interview)
用于发现研究主题相关的新视角、新问题。
常在研究初期使用,帮助明确研究方向。
假设检验访谈(Hypothesis Testing Interview)
程序标准化,问题用语统一。
用于对比不同群体的反应,以验证某一假设。
C) 按照情境设定分类
情境访谈(Situational Interview)
基于关键事件法。
受访者回答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或反应。
常用于职业培训、教师绩效评价等研究。
示例:
“如果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情绪失控,您会如何处理?”
D) 按照交流方式分类(直接 vs 间接)
直接访谈(Face-to-Face)
面对面交流,能观察非语言行为。
有“走出去”(现场访谈)与“请进来”(约访到指定地点)两种方式。
间接访谈(Indirect Interview)
多通过电话或通讯工具进行,受技术与文化影响较大。
限于问答内容简单、情感互动受限。
E) 按照人数分类(个别 vs 集体)
个别访谈(Individual Interview)
一对一访谈,灵活性高、易于深入。
是访谈法的基本形态。
集体访谈(Group Interview / Focus Group)
一对多的讨论形式,也称“调查会”。
有助于激发群体思维,适合共识建构与议题讨论。
资料来源/链接:
BC1-08 访谈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访谈前的准备
准备访谈提纲或问卷:结构式访谈需提前设计问卷,非结构式访谈需制定访谈提纲,确保访谈围绕核心目标展开。
减少受访者心理负担:提前说明访谈目的、内容、保密原则,以减少顾虑。
了解受访者背景:掌握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年龄、职业等),有助于缩短心理距离。
选择合适的访谈人员:针对不同访谈内容(如家庭、性别话题等)选择适当的访谈者,以提高访谈质量。
准备必要工具:包括身份凭证、访谈提纲、录音设备、笔记本等,并可准备小礼品以表达感谢。
二、访谈人员的基本素质
专业知识:熟悉调查主题,能准确回答受访者的疑问。
表达能力:清晰阐述访谈目的,善用肢体语言增强沟通效果。
人际交往能力:迅速建立信任,促使受访者开放表达。
记忆能力:能够在无需记录的情况下回忆和整理访谈内容。
分析判断能力:通过言语及非言语信息判断受访者回答的真实性。
良好体力:适应访谈工作的高强度要求。
三、访谈技巧
谈话技巧
开场自然:创造轻松氛围,简明介绍访谈目的,减少受访者戒心。
提问明确:语言简单易懂,循序渐进,避免过多专业术语。
控制话题:避免跑题,对话简短者需引导深入,对回答含糊者可追问确认。
选择合适地点:安静、无干扰环境,提高访谈质量。
谈话态度
尊重受访者:礼貌、耐心,避免主观评价或情绪化反应。
鼓励表达:用中性、开放性语言引导受访者继续分享。
非语言交流
通过点头、微笑、目光接触等方式鼓励对方表达。
倾听技巧
避免随意打断受访者,专注倾听,给予适当回应。
访谈记录
录音:获取完整信息,但需征得受访者同意。
现场记录:确保信息完整,但可能影响流畅性。
事后记录:易遗漏细节,需依赖良好记忆力。
资料来源/链接:
BC2-08 何为儿童访谈与焦点访谈
儿童访谈
建立访谈关系
若儿童需要,可以邀请与儿童较为熟悉的工作人员进行短暂陪同
注意事项:
进行短暂的了解和闲聊、自我介绍、访谈目的、访谈流程和规则
获取基础信息
可以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维度有效获取信息
完善所需量表
通常情况下,评估访谈员在访谈的第二步,即获取信息中已经获取了问卷中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在访谈第三步中只需要将遗漏的问题完成即可。
结束初步访谈
询问是否存在疑问,并解答
完成评估,表示感谢
对不确定的事不可进行承诺
信息保密方法
焦点访谈
又称小组座谈法
采用小型座谈会的形式,挑选一组具有同质性的群体,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交谈,从而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
作用:
探索知之不多的研究问题
迅速了解群体对某一产品、计划、服务等的印象;诊断新计划、服务、产品(如开发、包装)或广告中潜在的问题;收集研究主题的一般背景信息,形成研究假设;了解团体访谈参加人对特定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为问卷、调查工具或其他较量化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的设计收集资料等。
为分析大规模、定量调查提供补充
团体焦点访谈可在定量调查之后进一步收集资料,帮助更全面地解释定量研究结果。
资料来源/链接:
BC1-09 访谈的优点
1. 深入了解研究对象:
访谈法可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经历、观点、感受和需求等,能够获得较为详细和全面的信息。
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研究对象的情感、态度和动机等。
2. 灵活性高:
访谈法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调整。
研究者可以根据需要,设计访谈提纲,针对不同的主题或群体进行访谈,收集相关信息。
3. 适用范围广:
访谈法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主题,如社会问题、健康护理、教育教学等。
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交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反馈和深入的见解。
4. 收集信息全面:
访谈法可以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如口头叙述、情感表达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访谈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资料来源/链接:
BC2-09 访谈的弱点
时间和人力成本高
需要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访谈的准备工作:设计访谈提纲、预约研究对象等,也需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受研究者主观影响
访谈法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研究者的态度、语言和理解能力)的影响,可能导致信息的偏差/扭曲访谈数据。
访谈质量高度依赖研究者的沟通技巧,缺乏经验可能导致信息获取不充分。
受研究对象主观影响
例:研究对象可能存在主观偏见或情绪波动,导致提供的信息不够客观或真实。
研究对象可能会迎合研究者的期望倾向,从而给出不真实的回答。
研究对象的选择偏差
访谈对象的选择可能不够随机,愿意接受访谈的对象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影响结果的普遍性。
不适用于大型研究
无法与每个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可能存在语言障碍
若研究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影响交流的效果和质量。
资料来源/链接:
BC1-10 观察的作用/目标/工具
观察作用
助于课题的选择与形成
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的验证
观察的目标
确定教育观察对象,是指观察内容中的被观察人、事件、过程、现象、环境等:
明确要观察的具体内容,如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互动、教学环境等,确保观察具有针对性。
制定观察计划:
根据每道研究问题,预先设计观察的计划(如学生答题是否正确,参与度等),及预设观察结果,使观察过程科学有序,避免盲目性。
制定观察标准:
设定清晰的观察指标(如师生互动频率、学生专注度等),确保观察结果可量化、可比较,提高数据的客观性。
明确观察手段:
选择适合的工具(如人工记录、摄像设备、观察量表等),保证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观察的工具
感觉器官
仪器(观察屏、摄像机、动作反应器等)
储备保管资料(纸质观察记录、光盘、内存卡、计算机等仪器来储存和记录观察资料)
资料来源/链接:
莫利娟(2012)。试述教育观察法的实际应用。学周刊(33),4-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2.33.049。
董锦华 & 王骏.(2010)。观察法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实践。中国西部科技(28),78-79. doi:CNKI:SUN:XBKJ.0.2010-28-045。
BC2-10 自然情景下的观察、人为情景下的观察
定义: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教育现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具备目的性、客观性、能动性的特点,高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行为。
步骤:
1. 前期准备
明确观察目的与内容(如教学行为、学生反应);
选择合适的观察策略(参与式(行动研究-参与式;个案-旁观)、取样观察、结构化等);
制定观察计划和记录表;
2. 实施观察
合理安排观察时间与地点;
保持观察者的中立与专注;
实时记录,注意事件的连续性与细节
教师以“伙伴”姿态进入课堂,与学生共同经历教学情境。
3. 整理资料与报告
资料编号、分类、统计;
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撰写观察报告,总结教育实践
观察工具:
传统手段:纸笔记录、观察记录表;
现代技术:摄像机、录音设备、观察分析软件;
辅助工具:标准化的行为核查表、观察量表
教师扮演的角色:
教师需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与反思能力;
教师的态度、信念和行为直接影响观察的方向和结果
观察记录应及时、客观、详尽,以避免遗漏和主观臆断
资料来源/链接:
莫利娟.(2012).试述教育观察法的实际应用.学周刊,(33),4-5.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2.33.049.
BC1-11 观察法的优点
可以积累材料,是获取原始材料最基本的方法
能获得该现象较翔实、客观的事实材料
有助于做出判断,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善于观察是善于解决问题的基础
观察后,科学地分析、研究该教育现象的内在本质和影响因素,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以解决问题
有助于发现问题,是课题选择的重要来源
寻找教育研究的灵感,产生某些新观点新理论
可以验证假说,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
加以检验未知事实的理论
爱因斯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源就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关联着,而理论的‘真理性’也正在此。”
便于实施、客观性强、资料的可靠性高
资料来源/链接:
和学新、徐文彬(2020)。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BC2-11 观察法的缺点
可能会产生霍桑效应
-观察要在自然的 、 真实的状态下进行
-不能是脱离儿童生活的虚假情境 ,否则,观察到的材料将失去可信性
-在观察过程中,对被观察者不加任何控制、认为干涉、丝毫暗示。
要保证观察资料的一致性
-对同一对象、同一事件的观察,不同观察者之间,或者一个观察者的多次观察之间,其结果应是大体一致的
-一致程度高,就说明所获得的观察资料是可靠的
观察者本身的偏见
不同观察者对所观察到的情形各有不同诠释
记录方法不同,产生观察或记录不完整
资料来源/链接:
吴剀.1992.观察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教育科学研究199.6.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531vRJQz660A0jTm_3MVXMHxgHwlnSYU/view?usp=sharing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12VVFfQIqogOeCmzw9XMNI-tq7z8c730/view?usp=sharing
BC1-12 结构式的观察设计
结构式的观察设计(structured observation design)是一种在定量研究中常见的观察方法,指的是研究者在事前就明确定义好观察内容、观察项目、时间、地点与记录方式的观察设计。与非结构式观察相比,它强调标准化和系统化,主要用于量化行为的频率、持续时间、顺序等,以便于进行统计分析。
核心要点:
观察目标清晰明确:观察前就界定好要研究的问题与目标。
行为分类系统(编码表)预先制定:观察内容被划分为具体、可操作化的行为类别。
观察环境受控或自然,但观察方式标准化:可以在实验室、教室或其他自然场所进行,但观察过程必须一致。
使用量表、观察表、编码表进行记录:强调数据可量化、可比对。
观察者培训统一:确保不同观察者使用一致标准,提高信度。
结构式观察设计的主要维度 :
观察单位:定义要观察的最小行为单元,如一次发言、一项动作或一节课中的某种互动。
行为类别:根据研究目的将行为划分为几个类型,通常需要前期文献或预观察支持分类。
时间采样:每隔固定时间(如每30秒)记录一次行为。
事件采样:只在目标行为发生时记录,适合低频或特定行为。
记录方式:勾选表格、行为频率计数、持续时间记录、评分量表等。
观察情境:包括是否为实验性、自然性场景;是否知情观察等。
观察者数量与信度控制:多名观察者交叉比对,使用Kappa值等方法检验一致性。
注:kappa值是统计学中度量一致性的指标, 值在[-1,1]。
例子:两个观察者记录同一课堂教师提问次数,比对数据一致性。
注:kappa步骤:
1.构建一致性表(交叉列联表):列出两个观察者对每一项观察的分类结果。
2.计算观察到的一致率(Po)
3.计算偶然一致率(Pe)
4.计算 Kappa 值(κ)
资料来源/链接:
BC2-12 观察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
观察对象:明确观察的对象,是教师还是学生
观察目标:确定观察的目标,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的教学效果等
观察指标:根据观察目标制定具体的观察指标,如学生的回答问题次数、教师的讲解时间等
观察方法: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如课堂录像、教师自评等
资料来源/链接:小学语文课堂观察量表
BC1-13
问卷效度
目的:确定设计的题项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反应研究人员的研究目标
例子:市场调查 = 若无效度或效度不高,则收集的信息无法满足管理者进行决策的信息需求,管理者使用该信息决策的失误的风险加大
当信度分析不达标时,效度分析必然也不能达标
内容效度分析
指问卷题对相关概念测量的适用性情况,即设计的题目是否合理
内容效度分析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来表明:
第一,专家判断
专家具有权威性,因此如果专家对问卷进行判断并得出肯定,那么问卷具有有效性
由行业专家、学者或参考权威文献来评估问卷的合理性
第二,问卷预测试
对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论对问题或选项进行修正,此处理过程可用于论证问卷设计的有效性
通过分析预测试的数据,调整或优化问卷中的问题,使其更符合研究目的
结构效度分析
结构效度分析指测量题与测量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测量方法有两种:
探索性因子分析(EFA,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主要用于初步检查问卷的结构是否合理,常通过 SPSS 等软件进行分析
计算 KMO 值(衡量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一般要求大于 0.6)
确定因子数量、计算各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表示这些因子能够解释数据的多少)
查看每道题目属于哪个因子,并判断是否符合预期(即题目与相应的测量变量是否匹配)
如果某些题目的因子载荷系数较低或与预期不符,就需要考虑删除或修改这些题目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用于进一步验证问卷的结构是否符合理论假设,需要借助 SPSS、AMOS 或 LISREL 进行分析
适用情况:问卷量表质量较高,并且样本量较大(通常建议 200 份以上)。如果样本量过少或问卷本身设计不完善,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可能不理想
资料来源/链接:
苟巧玲(2012)。浅议市场调查问卷效度评估的方法选择及应注意的问题。统计与咨询(04),22-23。
BC2-13
问卷效度:问卷效度是指它测量出的特性的有效程度。效度越高代表着问卷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越高。
问卷效度设计须知:
在设计问卷题目时运用的语言应当能够被答题者一读即懂,切忌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若出现看不懂的专业术语时,需要在现场进行解释说明。
一个题目只调查一个问题,涉及一个主体,避免失去焦点,导致统计结果不准确。
作为一种科学的测量工具,问卷应当是客观的,问卷中的题支不能有指向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答卷者的作答倾向。
用精炼的语言设计问题,不要过分赘述,避免 句子冗长,否则适得其反,影响其有效性。
题支的设计一定要穷尽及不同维度。不穷尽的问卷选项会造成数据的不准确,信息的不真实。
需要确保问卷的题目涵盖了研究课题的所有方面,研究者可采用层次分析法,自上而下逐层分解问 题, 否者会导致直接影响调查问卷的效度。
问卷效度分析方法:
表面效度
对工具是否测量了应当测量的内容的主观判断。
内容效度
确保工具的内容在多大程度上涵盖了所研究概念的全部方面。
构念效度
确保工具是否真正地测量所划分的主要维度。
准则效度
确保工具结果在程度上可以与已建立的标准相比。
资料来源/链接:
段圆园(2019)。教育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及信效度检验方法。教育现代化,101-102。
BC1-14
一、信度的定义与重要性
信度: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反映问卷多次测量结果间的吻合程度。
重要性:高信度确保数据可靠,是效度检验的前提,直接影响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二、常用信度分析方法
同质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系数:最常用指标,衡量问卷题目间的内在一致性。
≥0.80:信度优秀
0.70~0.79:可接受(需部分优化)
<0.70:需大幅修改或删除题目
分半信度:将问卷题目随机分为两半,计算两部分得分的相关系数,适用于题目较多的情况。
重测信度(稳定性信度)
同一问卷在不同时间对同一群体施测,计算两次结果的相关系数。
注意事项:
间隔时间建议2~4周
避免记忆效应(如题目顺序随机化)
复本信度(等值性信度)
设计两份内容、难度相近的问卷,计算两次结果的相关系数。
难点:复本设计需高度一致,实际应用较少。
评分者信度
多名评分者对同一问卷评分的一致性,常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衡量。
建议:对评分者进行统一培训,减少主观偏差。
资料来源/链接:
屈芳, 马旭玲, & 罗林明. (2015).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继续教育, 230(1), 32–34. https://doi.org/10.13981/j.cnki.cn11-3315/g4.2015.01.010
杨再运. (2015). 信度分析在环境问卷中的应用研究 [Reliability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questionnaires: A case study]. 现代工业经济与信息化, 105(21), 101–103. https://doi.org/10.1165254.cnki.14-1362/h.2015.21.43
刘希龙. (2015). 基于信度分析的调查问卷设计方法 [Questionnaire design based on reliability analysis]. 现代教育, 10, 78.
BC2-14
在问卷调查中,被试的不认真作答可能会导致数据失真,而问题表述不当往往是影响被试作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下是常见的问卷表述陷阱,以及它们可能引发的不认真作答模式: (以教师教学素养调查为例,比较贴切我们)
1. 语言表述不清晰,增加教师的认知负担
🔹 术语过于专业化,影响教师理解
📌 陷阱示例:
“您是否能在课堂上根据生成性对话原则,动态调整语篇建构?”
问题:“生成性对话”“动态调整语篇建构”这些术语可能对于部分教师来说过于专业,尤其是基层或非语言学背景的教师,可能导致错误理解或随意作答。
优化建议:“您在课堂上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改为易懂表达)
🔹 题干冗长,增加作答困难
📌 陷阱示例:
“在教学过程中,您是否能通过口语表达清晰地传递学科核心概念,并利用适当的非语言手段(如手势、目光交流、语调变化)促进学生理解?”
问题:题目信息量过大,包含多个维度(口语表达+非语言手段),可能让教师在作答时产生困惑。
优化建议:拆分为两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您是否能通过清晰的口语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学科核心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您是否会使用手势、目光交流、语调变化等方式来辅助教学?”
2. 题目设计可能导致作答模式失真(可能让受访者不是根据真实想法作答,而是受到题目引导、措辞或结构影响,导致答案偏离他们的真实认知或态度。 )
🔹 容易引发“直线作答”(不管题目内容如何,连续选择相同选项 )
📌 陷阱示例:
过多相似的题目:全是正向、题目类似
我觉得任务型教学法很有效
我愿意在教学中使用任务型教学法
问题:这些题目表述相似,容易让教师直接全选“非常同意”而不认真思考答案。
优化建议:插入“反向题”打乱节奏
学生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更愿意参与课堂活动
有些学生在任务型教学中表现反而变差(反向题)
我愿意在教学中使用任务型教学法
有时我觉得任务型教学法让教学变复杂(反向题)
🔹 反向题设计不当,造成理解困难
📌 陷阱示例:
“我不认为任务型教学法没有帮助。”
问题: 双重否定,超绕,很多人会误解到底选哪一个。
优化建议:
“我认为任务型教学法没有明显成效。”
👉 用明确的负面句表达,受访者才知道你想测什么。
3. 题目内容不当,影响教师作答的真实性
🔹 题目冗长、重复,导致教师失去耐心
📌 陷阱示例:
同一概念重复测量:
“我认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口语表达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问题:两题意思几乎一样;受访者会觉得“不是刚刚回答过了吗?”;时间久了容易疲劳、随便选 → 影响真实性
优化建议:合并题目,如:
“我认为教师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
🔹 涉及敏感问题,可能引发教师防御性作答
📌 陷阱示例:
“您是否觉得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足以胜任教学工作?”
问题:该题目可能让教师感到不适,影响他们的作答真实性,可能倾向于选择更“社会期待”的答案(如否认普通话问题)。
优化建议:采用更温和的提问方式,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您是否遇到过因普通话表达问题而影响学生理解的情况?”(改为具体场景)
4. 题目表述可能引发社会称许性作答
🔹 题目倾向于“政治正确”,导致教师无法真实作答
📌 陷阱示例:
“优秀教师都应该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您认为您的口语表达能力达到了这一标准吗?”
问题:该问题带有明显的道德评判色彩,教师可能会为了符合社会期望而选择较高分值,而不是真实作答。
优化建议:改为更客观的描述:
“在教学中,您的口语表达能力对课堂氛围和学生理解的影响程度如何?”(强调影响而非评价)
🔹 二分法问题,缺乏细化选项
📌 陷阱示例:
“您是否支持口语交际教学?”(选项仅有“是/否”)
问题:教师可能倾向于选择“是”以避免被认为不支持教育改革,但他们的真实态度可能是“部分支持”或“有条件支持”。
优化建议:提供更细化的选项,例如:
“您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态度如何?”
A. 非常支持,并在课堂上积极应用
B. 支持,但实际应用较少
C. 中立,认为取决于学科和教学需求
D. 不太支持,认为目前的课程安排难以实施
E. 完全不支持,认为没有必要
5. 题目逻辑不合理,影响数据质量
🔹 双重问题,导致教师不知如何回答
📌 陷阱示例:
“您是否认为口语交际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如果教师认为它只提高表达能力但不影响思维能力,就无法准确作答。
优化建议:拆分问题:
“您认为口语交际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您认为口语交际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 选项设置不合理,无法涵盖所有情况
📌 陷阱示例:
“您每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频率是? A. 1次 B. 2-3次 C. 4次及以上”
问题:如果教师从不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就没有合适的选项。
优化建议:添加“D. 很少或从不进行口语交际教学”选项。
资料来源/链接:钟晓钰、李铭尧、李凌艳.(2021年). 问卷调查中被试不认真作答的控制与识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心理研究所.
BC1-15
什么是问卷测试?
问卷测试是指在正式进行大规模研究前,先小范围地进行“试验版”研究。这种做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设计上的问题、检查问卷或访谈是否清楚、测试实验流程是否顺畅。通过试验,研究者能提升研究的可信度与有效性。
问卷测试的目的
检验研究计划是否可行:确认研究步骤有没有漏洞,是否能顺利执行。
测试研究方法与工具:如问卷、访谈问题、实验方式等是否合适。
收集初步数据:帮助研究者了解数据变量,预测正式研究所需的时间、人数与资源。
验证工具的有效性与可靠性:确认研究工具是否真正测量到想要调查的东西,并保持一致性。
总结:研究试验的目标是减少错误风险,提高研究质量,为正式研究做好准备。
3. 问卷测试的步骤
明确试验目标:清楚知道要测试什么内容与目标。
选出代表性样本:挑选与正式研究对象相似的一小部分人参与试验。
准备试验流程与材料:设计试验步骤,准备好调查表或实验工具
执行试验:让参与者进行试验,并观察他们的反应与填写状况。
分析结果:检查试验数据,找出不清楚或出问题的部分。
进行调整:根据问题修改问卷、流程或其他工具。
必要时重新试验:调整后再试一次,确保问题已经解决。
完整记录过程:把整个试验流程写下来,为正式研究或未来参考提供依据。
4. 常见挑战与问题
难以找到适合的试验参与者:样本太小会影响结果的代表性。
资源有限:时间、资金、人手不足会限制试验的完整性。
技术问题:如问卷设计不清楚、数据收集失败等。
执行困难: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协调不顺、流程混乱等问题。
无法完全预测正式研究的状况:试验虽有帮助,但不一定能预见大规模研究中所有问题。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