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指示:
检索研究论文,自主判断,分析其内容结构。
BC1编号 1
选题缘由
写人记叙文是小学记实类习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重点内容。
写人记叙文习作教学中存在问题(1. 教学重点把握不准确、习作要求不明确 2. 教师心中并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和尺度,也提不出有效的指导策略 )
习作文本真实反映学生真实习作状态
研究意义:
了解学生写人记叙文习作的真实境况
为习作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提高写人记叙文的习作水平
文献综述
国外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
我国(中国)百年来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
记叙文写作的相关研究
对小学记叙文习作教学的实证研究
研究述评
核心概念界定
习作、记叙文与记实作文、写人记叙文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收集有关的论文、期刊等文献)
文本分析(120篇3-6年级学生的习作样本,从“审题”“选材”“布局”“语言表达”进行分析 )
第一章- 小学生写人记叙文习作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小学生写作过程的心理机制(学生的习作是怎样写出来)
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
写人记叙文习作的一般心理过程
【二】交际语境写作理论(重点关注“为何写”“写何内容”“写出来给谁看”“写作价值何在”)
【三】统编版教科书写人记叙文习作的设计注重体现交际语境
第二章- 小学写人记叙文习作文本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课程标准对写人记叙文习作的要求:不同学段的习作目标
【二】统编版教科书中写人记叙文习作的编排及要求:对三-六年级写人记叙文习作的编排分布情况和要求进行梳理,抽绎出写人记叙文习作的主要要求
【三】小学生习作的能力结构:审题立意的能力、选择材料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第三章 济南市某小学学生写人记叙文习作的文本分析
【一】习作研究样本的选择:根据统编教科书的编排,写人记叙文习作共有8次,每次随机抽取一个班级的15篇,共120篇习作样本
【二】写人记叙文习作文本分析的结果统计与讨论
审题立意:从拟题与中心明确两个维度分析。
两者较为集中地分布于前两级水平,情况良好,可见学生在审题立意方面没有太大的困难。
选择材料:典型性、新颖性
典型性不强,四成以上的习作样本所选事例不够典型,其中还有个别习作所选事例与人物特点出入较大甚至毫无关联,导致人物特点不鲜明;三成以上的习作样本存在事例陈旧雷同现象,学生所写事例缺乏新颖性,也欠缺独特的感触,甚至千篇一律都写同样几件事例。
布局谋篇:条理性、详略程度
“布局谋篇”维度并没有太大问题。九成以上的习作样本在“条理性”维度处于一、二级水平,习作结构完整,段落层次也比较清晰。八成以上的习作样本在“详略程度”维度处于一、二级水平,但是也有个别高年级学生叙述和描写重点内容方面不够具体。
语言表达:叙述、描写
存在较大的问题。无论是“叙述”还是“描写”,第二学段都有近七成的样本分布于前两级水平,能够达到“写清楚”的基本要求。相较而言,第三学段的情况更堪忧,近一半的学生未达到“写具体”的要求,尚处于第二学段的水平,情况不容乐观。
【三】讨论
小学生写人记叙文习作文本研究结果
小学生写人记叙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选事例不够典型、所选事例陈旧雷同、不明确何为具体事例、囿于叙述而不善描写、人物描写不够具体生动
小学生写人记叙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生- (1)表象存储不足、(2)记忆信息提取存在困难
教师- (1)对写人方法的指导不够具体、(2)教学中缺乏交际语境的创设
第四章 小学写人记叙文习作教学的建议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人物,丰富表象积累
二、教学应善于创设交际语境,驱动习作过程
三、指导学生选取典型事例,彰显人物特点
四、教会学生拉长“叙事时间”,细化描写过程
五、引导学生巧用描写方法,生动塑造人物
结语
本研究聚焦于小学写人记叙文的习作教学,分析学生习作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研究基于课程标准和统编版教材,结合小学生习作能力结构,编制了写人记叙文习作文本评价指标,从“审题立意”“选择材料”“布局谋篇”“语言表达”四个维度,对济南市某小学120篇习作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学生在选择材料和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如事例不够典型、人物描写不够生动。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同时,研究者反思了研究的局限性,包括理论与实践储备不足、评价指标有待完善、样本范围较小,研究结果不能代表整体水平。未来,将继续优化评价指标,扩充样本数量,深入探索写人记叙文教学,以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质量。
BC1编号 2
内容结构简述:
这篇论文的核心内容是对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新旧课程(KSSR和KBSR)课本中的修辞格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修辞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它们是否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程度。论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新旧课本进行详细的修辞分类和对比。
低年组(1-3年级): 新版课文中的修辞种类比旧版更全面,出现次数更多,常见修辞包括复叠、反复、比拟、感叹和比喻,这些修辞符合低年级学生需要模仿和重复学习的能力。
高年组(4-6年级): 新版课文的修辞出现频率比旧版高出约45%,重点修辞如比喻、比拟、反复和引用符合课程纲要的要求。
问题与建议: 尽管新版课本的修辞更丰富,但部分修辞句子较为抽象和复杂,可能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作者建议针对教学者和教材编辑者优化修辞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效果。
总结 - 论文强调修辞在语言表达、文化传承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的重要作用,并建议更好地结合修辞教学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低年组华文课本内容的修辞格分析
修辞运用的特点与意义:
复叠与反复修辞:
复叠修辞通过叠音词增强形象感和具体性,符合低年组学生认知特点,有助于识字与记忆。
反复修辞能强化感知效果,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譬喻与比拟修辞:
有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促进三年级童诗书写能力的培养。
感叹修辞:
强调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和独特风格。
引用修辞:
为学生升学做准备,尽管出现频率较低,但具有引导意义。
课程内容的适配性与挑战:
部分课文例句使用的抽象词汇如“长袖善舞”或“渴望光明的眼睛”对低年组学生较为艰涩,可能导致理解困难、学习兴趣下降。
教材应以学生为本,遵循从浅至深、由易到难的学习原则,避免拔苗助长的教学方式。
高年组华文课本内容的修辞格分析
小学综合课程的第二阶段(四至六年级)是小学生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课文的题材从韵文、童话、寓言转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同时引入更多修辞手法,帮助学生为中学学习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根据KBSR(2003)和KSSR(2016)的课程纲要,高年组需学习比喻、比拟、夸张、反复和引用五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不仅是课程重点,还常出现在小六鉴定考试中。然而,新课文的修辞句例更为艰深,部分例句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相较之下,旧课文的修辞句更易掌握。
教学中存在以下挑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复杂修辞难以完全适应。
教学时间紧凑(每周仅300分钟),需兼顾识字、作文、课文理解等内容,增加了教学难度。
新课文中的修辞句例难度较高,可能削弱学生学习兴趣。
文章建议,修辞的教学应适度,避免过于艰涩,同时注重语言表达效果与内容的统一。培养学生对修辞的兴趣和理解能力需要教育部门、教材编写者、教师、家长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如果学生能理解并喜爱这些高水平修辞句,将极大提升华文水平。
BC1编号 3
文章指出教材中的儿童形象反映了国家的育人目标,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儿童形象,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情感能力。
一、教材中儿童形象的分布
梳理了中国一到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儿童形象,并按照年级及文本划分,总结儿童形象所承载的道德品质(如热爱祖国、自强自立、勤奋刻苦等)。
二、儿童形象的道德榜样作用
从道德品质的层面分析教材中儿童形象的教育意义,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有关自身:如纯真、勤奋、自立等品质。
有关他人:如亲孝体贴、真诚友好等。
有关集体和社会:如爱国、守法等。
有关自然:如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等。
三、文章提出如何通过教材中的儿童形象更好地影响现实儿童:
结合时代背景补充教学内容:通过引入历史或社会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人物。
分析关键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从事件中发现儿童形象的成长轨迹。
细节分析:通过推敲文本细节,让学生深入体会儿童形象的情感和精神品质。
四、总结
文章强调教材中的儿童形象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教师需深挖这些形象的教育意义,以实现启智润心的目标,并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与社会情感能力。
BC2 编号 1
刘子超。(2020)。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结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聊城大学)。硕士
内容结构简述:
文章围绕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文本结构,结合传统文章学智慧与现代理论进行创新研究,探索文本结构的分类、剖析及教学运用,旨在搭建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助力语文教学实践。文章采用漏斗式研究模型,通过理论阐释与分类重组,提出了常规型、新变型、质凸型三大类共十四种文本结构模式,详细剖析并对复杂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细分。研究重点在于新变型和质凸型的创新探索,并结合教材实例展开详细解析。
此外,文章深入探讨文本结构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横纵维度的转化过程,并结合教材习作单元提供写作指导。研究总结了文本结构分类的意义与局限性,强调通过科学分类提升学生的读写素养,推动新教材的落地实施。整体研究通过比较归纳、理论思辨、文献分析及案例研究等方法,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与融合。
绪论
选题缘由及意义:分析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结构的必要性,旨在构建阅读与写作桥梁,提升教学实效。
研究对象:聚焦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结构,深入剖析其类型与特点。
研究综述: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文本结构研究的独特视角和不足。
研究思路和方法:介绍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归纳、文献分析、案例研究法 、理论思辨 )。
第一章:文本结构的提炼分类
分类范围:界定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本结构的适用范围。
分类原则和标准:基于哲学辩证法和历史经验,明确分类依据。
具体分类:提出三大类型(常规型、新变型、质凸型)及十四种具体模式,形成系统化分类框架。
第二章:文本结构的引例剖析
常规型结构:剖析常见的文本结构模式,强调基础性特征。
新变型结构:阐释创新结构模式及其与教材的结合,是本课题的创新亮点之一。
质凸型结构:聚焦独特文本结构,探讨其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第三章:文本结构的教学运用
阅读教学运用:从横向与纵向维度探讨如何通过文本结构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写作教学运用:结合教材习作单元,提供文本结构指导,启发学生灵活运用文本框架进行写作。
运用的局限和不足:总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分类适用性和推广难度,提出改进方向。
结语与展望
总结文本结构分类的意义与价值,强调其对学生读写素养的提升作用,同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与后续发展的潜力。
BC2 编号 2
内容结构简述:
这篇论文研究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德育叙事文本,特别是以四年级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虽然我国长期重视德育,但现实中道德教育问题依然严峻。德育叙事作为一种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能够提升学校德育效果,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德育叙事文本具备进行德育叙事的优势。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首先对教材中德育叙事文本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对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分析、教材文本量化数据统计的处理以及文本质性分析。在量化数据统计方面,根据权威政策文本划分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主题,并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比较;在质性分析方面,以四年级为例,从叙事视角、叙事意图、叙事内容和叙事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并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教材在文本编辑、叙事视角、叙事意图、叙事内容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具有鲜明特征,但也存在叙事视角不均衡、叙事意图难以考量、叙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叙事结构开放性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叙事视角多元化、叙事意图指向化、叙事内容生活化和叙事结构多线化等改进建议,以期更好地开发和运用德育叙事文本,提升学生的德育实效。
(一)绪论
选题缘由: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材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以及文本作为德育叙事的良好载体。
研究目的及意义:探讨小学语文教材中德育叙事文本的价值,提出改进建议,提升学生德育实效。
文献综述: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德育叙事和教材研究的相关文献,指出国内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德育叙事文本的研究较为匮乏。
核心概念界定:界定了“叙事”、“德育叙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和“德育叙事文本”等核心概念。
研究思路和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研究。
(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德育叙事文本的价值
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文本资源,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德育叙事文本,教师可以借助故事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教材中的故事类型多样,涵盖童话、神话、历史故事等,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传递深刻的道德内涵,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隐性价值:德育叙事文本通过故事形式避免直接说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共鸣,激发情感体验。例如,《乌鸦喝水》教会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轻言放弃。
生活价值:德育叙事文本内容来源于生活,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结合。例如,《爬天都峰》通过克服困难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力,这种品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同样重要。
(三)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德育叙事文本的现状分析
主题分布不均衡:德育叙事文本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心理健康、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等多个主题。其中,道德教育占比最高(32%),而集体主义和家庭伦理教育占比较低(2%和4%),可能导致某些德育主题体现不足。
叙事视角单一:教材中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59%),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视角使用较少。虽然第三人称视角灵活,但过多使用可能削弱学生的代入感和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教材中的德育叙事文本内容丰富,但部分历史故事和寓言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较远,难以引起共鸣。例如,《囊萤夜读》等古代故事虽然传递了勤奋精神,但内容过于理想化,缺乏现实感。
叙事结构简单:部分文本的叙事结构过于程序化,缺乏开放性和复杂性,难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例如,部分故事结局过于明确,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开发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德育叙事文本的建议
多元化叙事视角: 灵活运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情感体验。例如,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感受故事中的道德内涵。
明确叙事意图: 德育叙事文本的意图应指向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符合其思维发展的叙事内容。低年级可通过简单故事培养道德认知,中高年级则通过复杂故事引导道德判断。
生活化叙事内容: 德育叙事文本应更贴近学生生活,避免过于抽象或距离较远的内容。例如,增加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内涵并应用于生活。
多线化叙事结构: 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开放性,避免过于简单的叙事结构。例如,在《精卫填海》中,引导学生为故事添加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丰富叙事结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道德内涵。
BC2 编号 3
【研究问题】
小学阶段写人记叙文习作教学的现状如何?
小学生写人记叙文习作中在“审题立意”“选择材料”“布局谋篇”和“语言表达”四个维度具体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针对学生写人记叙文习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改进策略?
【摘要】
本研究试图以习作文本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学生的写人记叙文习作文本,了解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论文选取济南市某小学三至六年级的120篇写人记叙文习作样本,从“审题立意”“选择材料”“布局谋篇”“语言表达”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建立文本评价指标。
【绪论】
选题缘由: 写人记叙文在小学记实作文中占比大,是重要组成的部分。然而,在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使学生无法有效地掌握这项技能。因此,选择了一习作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才能分析出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和其存在的问题。
研究意义: 丰富写人记叙文习作的研究、为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习作水平
文献综述:“国外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 “我国百年来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 “记叙文写作的相关研究”、“对小学记叙文习作教学的实证研究”。
核心概念界定:何为“习作”、“记叙文”和“记实作文”、“写人记叙文”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
(一)小学生写人记叙文习作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小学生写作过程的心理机制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
(二)小学写人记叙文习作文本评价指标的构建
评价指标构建的依据
维度构建及说明
(三)济南市某小学学生写人记叙文习作的文本研究
习作研究样本的选择
文本分析的结果统计与讨论: 审题立意、选择材料、布局谋篇、语言表达
讨论: 研究结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小学写人记叙文习作教学的建议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教学应善于创色交际情境
指导学生选取典型事例
教会学生拉长“叙事时间”
引导学生巧用描写方法
【结语】
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对学生写人习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把握不准确,习作指导也欠具体。习作文本可以反映学生习作的真实样态,因此,深入分析习作文本,是发现并解决习作教学问题的关键所在。研究发现学生习作在“选择材料”和“语言表达”维度存在突出的共性问题,如所选事例不够典型、人物描写不够具体生动等,对此,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寻找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本研究所抽取的样本数有限,主要以济南市某小学的 120 篇习作为例,研究结果仅能反映该校学生写人记叙文习作的现状,不能代表小学生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著作类
期刊类
学位论文类
国家标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