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Headings and they will appear in your table of contents.
1. 学员一定要选择行动研究来做研究吗?
研究方法的选择,无论是个案研究、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民族志研究还是行动研究,首要考量的是研究者本身的研究初衷,即想探讨什么。依据研究者的意向,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然后,再考虑所有可行性因素,如所需时间、研究对象人选、地点等。当然,研究初学者也可按照想要学习的研究方法,先定下研究方法,再选择适合的研究课题。
2. 在行动研究中,一个循环/周期是否足够?
基于PISMP上课时间有所限制,如果研究者已达到研究目的,那么一个循环就足够了。然而,根据行动研究本身的理论,研究者至少进行两个或更多的循环/周期,才能贯彻行动研究的概念,即改进实践者(教师)的操作。
3. 学员是否可以进行课堂管理方面的行动研究?
在一般的情况,是可以的。但PISMP(教师学士学位)的学员理应进行与主修课程(教学法)相关的行动研究,以便研究更具实用性。同时,研究者本身也必须是在学校执教该科目的教师才能进行与该科目相关的行动研究。
4. 在行动研究的研究目的陈述中不应使用哪些动词?
行动研究的本质是探索实践中的改进空间。因此,建议研究者用的动词是可以体现出对以往教学操作进行开放性探索的词语。那些客观性(可准确测量和观察)和封闭性(有明确步骤或程序)的动词,如“确认”(menentukan)和“识别”(mengenal pasti),不太适合,因为那意味着研究者在研究前已经确定了困境和议题所在,没有提供开放的探索空间。行动研究更适合使用那些反映探索、理解和改进过程的动词,如探索 (Meneroka)、理解 (Memahami)、发展 (Mengembangkan)、改进 (Memperbaiki)、观察 (Mengamati)、寻找 (Mencari)……此外,“效果”(keberkesanan)一词在行动研究中也不太适合,因为行动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看行动的效果,更多地是关注教学的改进过程。
5. 行动研究中需要编写多少个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和问题的数量应与研究焦点相匹配。在行动研究中,建议编写一个明确的研究目的和几道研究问题。目的声明应该清楚地阐明研究的总体目标和意图,而问题则应该具体而明确地指出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或解决的困境。通常情况下,研究问题的数量会根据研究的复杂性和具体情况而变化,但通常不会超过五个,而一到三个研究问题是合理的起点,以确保研究的焦点清晰并能够深入地探讨每个问题。
6. 可以在行动研究中进行前后测试吗?
在行动研究中,不建议单纯依赖前测与后测的数据进行解释,而忽略反思或研究过程中的实际经验。需要明确的是,行动研究的核心在于从业者(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的过程,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对教育实践的深度反思和优化上。尽管前测后测的数据可以作为辅助性工具,但其作用是有限的。与实验研究不同,行动研究并不以严格的实验设计为基础,例如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比较,或通过复杂的统计方法确保结果的信度。因此,行动研究中的前后测试所得数据,无法充分代表研究的主要发现,也不宜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
7. 行动研究的题名是否应该以名词作为句首?
研究的题名就像书籍标题一样,尽管句子结构不必完整,但一般使用名词。根据马来文档中心 (Pusat Dokumentasi Melayu) 的数据,书籍/论文/文章的标题通常以动词开头。然而,马来西亚语文出版局(Dewan Bahasa dan Pustaka)的出版刊物更倾向于将名词用作标题,除非是文创。
8. 在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用“到什么程度”这个词汇?
可以,因为在行动研究中,“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质化的发现来衡量的。在需要了解某种现象或行为的强度、范围或影响时,这种表述方式可以帮助明确研究的焦点和范围。
9. 在行动研究中可以使用“干预”这个术语吗?
“行动”这个术语更适合用于行动研究。"干预"一词通常用于实验研究中,特别是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时。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会对实验组施加某种处理(即干预),然后观察处理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通常不接受干预,以便研究者可以确定干预的效果。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的概念不相同,有些术语不宜相通。
10. 行动研究是否可以用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行动研究的主要重点不是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而是理解“引起变化“的行动。相反的,相关性研究(Kajian Korelasi)才是要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性研究通常通过分析数据来确定关系的强度和方向。相关性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变量之间的关联性,但它的重点通常不在于理解引起变化的行动或干预措施。
11. 在教育机构中进行研究时,学员需要获取哪些许可证?
学员需要从学院、教育厅、教育局等教育机构获得许可信函。若所进行的行动不属于或超出了教学的正当活动,还必须获得家长的同意书。
12. 是否可以引用超过10年的资料?
在学术写作中,一般应尽量避免引用超过10年的资料,因为时效性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果引用的资料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或理论意义,并且无法找到近期的相关文献来支持论述,那么引用超过10年的资料也是可以接受的。对于仍然作为主要参考文献的第一手资料(Primary Source),也不在此限。
13. 三角检测是否必须有三种数据?
三角检测(Triangulation)是指使用不同来源的数据、方法或理论来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目的是验证研究成果。虽然三角检测通常涉及到三种数据源、方法或理论,但并非必须如此。三角检测之核心目的是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和解释来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在研究中,可以根据研究的特定情况和需要,灵活运用三角检测,数据来源只要超过一种即可。
14. 可否访问导师作为研究数据?
导师是研究参与者,而非研究对象,所以导师可作为 ”研究者三角检测” 的一员,以提高研究信度和效度。在初步数据分析时,也可以访问导师或其他相关人员以便对研究对象有更深入的理解,以确定教学困境或议题。然而,在进入后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时,导师访谈不宜与研究对象的访谈相提并论。
15. 班上的学生,如何称谓?研究参与者、研究对象、学生?
在行动研究中,班上的学生通常被称为"研究参与者"或"研究对象",而不是简单地称为“学生”。在行动研究中,学生不仅是接受教育的对象,还是研究过程中积极参与和被观察的部分。他们的参与对于研究者了解教育实践的情况至关重要,因此更准确地称呼是“研究参与者”或“研究对象”。
16. 可否只选择班上部分学生而非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在进行行动研究时,选择班上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不可以,但需要谨慎考虑。决定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目的。如果研究问题只涉及班级中特定群体的需求或行为,那么选择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合理的。然而,教学过程中需要确保遵行研究的伦理操守,避免课堂上出现偏见或歧视情况。同时,应当在建议书和结题报告中明确说明研究的范围和限制,以便在解释研究成果时更具透明度。
17. “后续研究建议”写什么?
后续研究建议应该提供具体的后续行动方案建议,以便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或解决相关问题。以下是编写后续研究建议时应考虑的内容:
研究领域扩展:提出在当前研究领域为基础的拓展方向,探索相关但尚未涉及的主题或问题。
方法改进:针对当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方法局限或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或调整研究方法的建议,以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数据收集与分析:建议使用更多样化的数据收集方法或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技术,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成果延续:提出对当前研究成果的模糊或不足之处继续行动,以补足或改进。
实践应用:探讨将当前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或其他领域的可能性,并提出实施计划和建议。
合作机会:提出与其他研究团队或机构合作的建议,以共同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18. 行动研究是否只接受成功的结果?
行动研究并不只接受成功的结果,它强调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成功的结果是目标,但研究者也须接受失败,并从中学习。行动研究注重反思和调整行动方案,以不断改进实践并取得更好的结果。行动研究是动态的过程,研究者应接受和利用所得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皆可用以改进本身的教学实践。
19. 研究工具是否都需要导师核实/鉴定?
行动研究的研究工具并非都需要核实,但核实过的研究工具可以提高研究的信度和科学性。所谓的研究工具包括调查问卷、观察记录清单或表格、访谈题等。不过,这些工具的有效性需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验证和检验,可以随机修订。
20. 行动研究建议书和结题报告是否一定要附上评价标准?
行动研究建议书和结题报告并不一定要附上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附加取决于研究的具体需求和目的。如果评价标准对于理解研究成果、检验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或提供实践建议有所帮助,那么是必要提供的。然而,如果评价标准与研究的主题或方法无关,或者不是研究的关键部分,那么就无需在建议书或结题报告中附上。然而,在进行与教学法相关的行动研究时,评价标准有助于帮助读者理解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并提供研究成果的合理解释。在决定是否要附上评价标准时,研究者应考虑研究背景、目的、受众,以确定评价标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