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指示:
检索研究论文,自主判断,分析其内容结构。
BC1 编号 4
【摘要】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假定PBL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进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并通过等组控制前后测实验法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PBL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学习主动性、语文成绩以及语文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目标的重新定位
基于问题的学习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
二、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等组控制前测后测实验法,实验时期为一学年
研究对象
达州市 A小学 (重点小学)二年级 (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等组)、B小学 (普通小学)三年级 (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等组)。
研究材料
两间小学的期末测试试卷 & 自编问卷《小学语文学习兴趣、主动性调查问卷》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统一参加语文测试,对前后测成绩进行比较。同时,还对两个实验班的学生进行 “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主动性 ”调查,对前后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法。采用等组控制前后测实验法尽可能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
访谈法。拟定访谈提纲对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的其他科任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以获得真实而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研究过程
小学语文PBL教学模式设计 (参照国内外小学PBL学习流程,进行结合)
教师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实践指导、教研交流(确保实验教师理解PBL模式进行方式)
案例选编:选编了20多个教学案例
三、研究结果
从实验班的前后对比,一个学年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有较显著的提高,实验效果较明显。
通过语文成绩方面的比较,考察PBL是否对不同成绩段学生的影响存在区别
四、讨论
针对基于问题学习(PBL)对所取得的结果进行讨论,即PBL对小学生的兴趣影响、语文成绩影响、语文学习主动性以及语文素养的影响进行解释说明,讨论如何运用问题在教学中,以提升教学效果以及课堂积极性。
五、研究结论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对小学不同水平语文学习的影响:对中上、中等的学生带来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中下则不太显著
(二)PBL能有效提高语文成绩:实验表明,PBL对语文成绩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尤其体现中上、中等学生身上
(三)PBL能有效提高语文素养:能促使学生建构扎实灵活的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以及素养
(四)PBL教学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作为教学模式引入是可行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与方法
BC1 编号 5
内容结构简述:
一,引言
强调以1:1数字化学习为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师与教材的资源。通过专门开设1:1数字学习试验班持续地跟踪与研究1∶1数字化学习对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
二,研究问题
1.两种不同形态班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
2.两种不同形态班级(数字班与常规班)的男生与女生之间是否存在阅读理解水平上的差异?
三,文献综述
关于电脑屏幕阅读与纸本阅读之间的对比,存在不一致的研究结论:
1.比较电子显示与印刷显示的可读性(没有差异)
2.纸质阅读方式下的阅读理解率要明显高于电脑屏幕阅读方式;而在回忆信息方面,使用电脑屏幕阅读的学生自由回忆记起的信息更多(有差异)
结论:不具备大范围的适用与推广
四,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
H校的六年级生,一共163名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实验班:90,对照班:72)(男生:93,女生:70)
研究工具的设计
从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三个方面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加以考察。编制《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测试题》,主要包括两篇不同体裁和不同难度的文章。每篇文章之后均设有三类题项,即4个单选题(阅读加工水平)、1个纠错题(识别校对水平)、 1个主观题(阅读迁移水平)。
资料分析与处理
学生所得分数均使用Excel表格统计,并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量、独立样本t检验,简单效应检验、偏相关分析等。
信度分析
分层面最低的内部一致性 α系数最好高于0.60,而整体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 要在0.70以上。
五,研究结果
(一)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比较
数字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班学生 ,表示长期在1:1数字环境下进行屏幕阅读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有显著正面影响。
(二)不同性别下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分析
性别主效应
性别对阅读理解水平无显著影响。
组别主效应
数字班学生整体表现显著优于常规班学生,性别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六,研究结论
数字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班学生与以往研究的结论不一致,主要原因是:
1. 接触电脑时间和经验的影响
数字班学生长期适应1:1数字环境,屏幕阅读习惯成熟,操作能力强,受技术干扰少;而以往研究多基于短期阅读,研究对象操作水平不一。
2. 阅读量的影响
数字班学生阅读量和范围均高于常规班,持续的课内外广泛阅读形成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了阅读理解水平。
不同性别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不存在明显差异
性别对阅读理解水平无显著影响,仅数字班男生在阅读加工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班男生,常规班女生在句子和篇章理解上表现更佳,说明数字班学生的优势并非全面覆盖所有维度。
七,建议与展望
(一)讨论
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阅读水平差异主要源于教育创新和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而非仅外界技术环境的差异。
(二)建议
-围绕学科特点,创建科学的教学理论
-营造新型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设计要先行,教师主导不可少
-建设优质的配套资源,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三)展望
本研究仅聚焦小学六年级学生,未全面呈现1:1数字化学习对不同阶段小学生阅读水平的影响。未来研究将扩大样本范围,覆盖更多地区和学校,并深入探讨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教学模式及方法中的多层面整合,重点解决学习设计问题。
BC1 编号 6
一、引言
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依托,用干预实验的方式来验证语文教学中改善小学生情绪调节困难状况的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
以重庆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两班同学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在教语文时会渗透情绪调节培养,而控制组则是进行常规教学。
测量工具
使用《小学生情绪调节困难问卷》和《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评估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素质,并以语文成绩作为学业表现指标。
实验实施
渗透契机:结合语文课文内容,寻找情绪调节能力培养的渗透点。
判断鉴别:引导学生反思自身情绪状态及困扰。
策略渗透: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教授情绪调节策略。
反思体验:通过名言警句、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内化情绪调节知识。
数据收集
在实验前后分别测量情绪调节困难、心理素质和语文成绩,并进行对比分析。
三、研究结果
实验组学生在“策略应对困难”和“情绪理解困难”因子上显著低于控制组( p < 0. 01)。实验组在“心身适应”、“人际适应”和“情绪适应”方面显著提升(p < 0.05),尤其是“情绪适应”因子显著优于控制组(p < 0.05)。实验组语文学业成绩高于控制组,但差异不显著(p > 0. 05)。
四、讨论
情绪调节困难:
实验组在“策略应对困难”和“情绪理解困难”方面改善显著,表明干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情绪。
情绪调节困难程度较高的学生(高分组和中等组)改善更明显,而低分组学生改善不显著,说明情绪教育对情绪问题较多的学生效果更好。
心理素质:
实验组在“情绪适应”方面显著优于控制组,表明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对心理素质有积极影响。
学业成绩:
实验组学业成绩有所提高,但与控制组差异不显著,表明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有限。
五、结论
学科渗透能有效改善学生情绪调节困难,尤其是对中、高度情绪调节困难的学生效果更显著,同时有助于促进心理素质发展。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仅选取了小学四年级的一个班级进行一个学期的干预,也未作长期后效的考察,以后研究可改进。
BC2 编号 4
(一)研究目的
将支架式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主要是为了验证支架式教学法对习作教学产生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验证,一方面是习作水平,主要以学生习作成绩为依据;另一方面是习作教学效果的达成度,主要以问卷结果为依据。
(二)研究对象
牡丹江市 S 小学三年级 A 班和三年级 B 班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级一共 72 人,A 班 35人,B 班 37 人,两个班级学生的习作成绩没有明显差异。其中,A 班为实验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开展习作教学,B 班为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法开展习作教学。
(三)研究方法
文献法
问卷调查法(问卷包含 17 道题目,分为三个维度:习作态度、学习效果和学习期望。该问卷使用的是李克特量表,每道题有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符合”“很符合”“一般”“不太符合”“不符合”五种回答,分别记为 1、2、3、4、5 分,分数越低说明被调查者的态度越强,对该题的接受程度越高)
实验研究法(以牡丹江市 S 小学三年级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另外一个班为对照班,开展为期半年的实验,将支架式教学法作为实验变量)
(四)研究工具
(一)习作题目的编制
每周展开 3 次的习作教学训练,对比学生的前后测习作成绩,讨论支架式教学法对小学中段习作教学带来的影响。试题的编制主要依据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单元习作确定的,前测习作题目是看图写话《美丽的春天》,后测习作题目是《那次玩得真高兴》。
(二)调查问卷的编制
为调查支架式教学法对小学中段习作教学效果的影响,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一共有 17 个题目,一共分为 3 个维度,分别是习作态度、学习效果和学习期望。
(五)实验结果
实验效果态度差异性分析
实验班学生在了解支架式教学法上的平均分为 2.34,对照班学生在了解支架式教学法上的平均分为 3.49,P 值为 0.000,P 值<0.05。这说明两个班级学生在了解支架式教学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学生对支架式教学法的了解大于对照班学生。
教学实验学习效果差异性分析
实验班学生在积累习作素材上平均分为 2.31,对照班学生在积累习作素材上的平均分为 3.49,P 值为 0.000,P 值<0.05。这说明两个班级学生在积累习作素材上的积累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学生对习作素材的积累大于对照班学生对习作素材的积累。
实验效果学习期望差异性分析
实验班学生在愿意习作教学法常态化上的平均分为 2.46,对照班学生在愿意习作教学法常态化上的平均分为 3.30,P 值为 0.000,P 值<0.05,这说明两个班级学生在愿意习作教学常态化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学生在愿意习作教学常态化上优于对照班学生。
(六)实验结论
支架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习作兴趣
支架式教学法有利于积累习作素材
支架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习作成绩
创设真实的情境支架激发学生习作热情
丰富习作教学支架的形式调动习作动因
依托习作教学支架展开习作全过程指导
BC2 编号 5
题名/链接: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实验研究
内容结构简述:
(一)研究目的
提高五年级学生在信息提取、概括、分析理解、评价鉴赏、阅读迁移等五个维度的语文阅读能力。
检验思维导图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为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方法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对象
实验组:包头市A小学五年级8班(52名学生),接受基于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
对照组:包头市A小学五年级9班(52名学生),接受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
两组学生在前测中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分无显著差异,由同一教师授课,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三)研究方法
实验班:使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学生学习并绘制思维导图。
-初步学习:通过简单说明文《有趣的小松鼠》讲解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技巧。
-逐步深化: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复杂课文阅读,帮助学生提取信息、梳理结构、理解中心思想。
对照班:继续使用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由教师带领完成课文讲解、提问和归纳。
教师安排:两班由相同教师授课,确保教学内容、进度和情境一致,避免无关变量干扰。
(四)实验工具
《五年级语文阅读试卷》
(五)研究结果
实验组进步显著
-后测中,实验组学生在信息提取、概括、分析理解、阅读迁移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在评价鉴赏能力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说明该方法对该维度的影响有限。
兴趣提升
-实验组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使用表现出较高的接受度和兴趣,部分学生通过访谈表达了思维导图对他们学习的帮助。
BC2 编号 6
内容结构简述:
【摘要】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有效提升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尤其是在学科领域中应用时。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项目化学习能提升学生创造力吗?
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研究问题
项目化学习中,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项目化学习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
基于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在该学科上的创造力?
三、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
以上海市某公办小学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基于项目设计标准的语文写作类项目化学习,采用对照班和实验班、前测和后测对比验证的准实验方法进行考察。
研究方法
实验班和对照版对比研究法
同感评估技术 (Consensus Assessment Technique, CAT)
评价学生的学科创造力(具有新颖性和适宜性;作品是开放式的,没有同意的标准答案)
真实问题解决创造力评估法
流畅性:考察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灵活性:考察学生的思维发散类别的多样化
新颖性:考察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数据收集
前侧资料收集与分析
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料的收集
后侧资料收集与分析
数据统计与分析
通过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采用t检验对前后测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四、研究结果
实验班在学科创造力上显著优于对照班
实验班的真实问题解决创造力显著优于对照班
五、讨论
学科项目化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学科创造力以及真实问题解决创造力
在真实问题解决创造力上,学科项目化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流畅性,降低了学生的思维新颖性
准实验研究方法适用于其他学科和类型的项目化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