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定向表格说明
目的
表格中的“目的”定义了文本研究的核心任务,包括揭示文本深层意义、剖析语言与文化特征、分析文本在教育中的应用等,为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向。
焦点
解读深层意义:
聚焦文本的主题与结构,探索文本中核心思想的表达方式,如如何通过叙述主题传递文化价值,或者文本结构如何强化情感传递。
示例:分析小学语文课文《桂林山水》中山水描写如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批判性分析:
探讨文本中的隐含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特别是可能存在的偏见或不平等现象,例如城乡差异、性别角色或权力关系。
示例:分析某教材中关于城市和乡村的描写是否隐含偏向,并探讨其对学生观念的潜在影响。
语言与修辞手法:
研究文本中语言表达的技巧,包括修辞(如比喻、拟人)和撰写手法(如叙述方式、结构安排、写作意图)。
示例:分析特级教师教学实录中叙述方式的转变(如从问题引入到故事铺陈)如何提升学生的理解兴趣。
文本对比:
比较不同文本在主题、语言或结构上的异同,揭示其内在联系与差异,提供多角度的解读。
示例:对比小学语文课文《草船借箭》和《小英雄雨来》的叙述方式,探讨两者对英雄形象塑造的不同路径。
教育实践结合:
研究文本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将文本内容与教学策略融合,从而促进教学效果。
示例:研究课堂实录中教师如何通过对学生作文的具体点评引导其强化主题表达和结构安排。
关键词
提供核心概念和研究方向:如“修辞分析”“叙述方式”“批判性分析”等,确保研究者能够精准定位研究工具。
包括关键操作:如“对比分析”用于多文本异同探讨,“撰写策略”则包括叙述方式、结构安排和写作意图的分析。
特点
注重文本细读:通过精读文本,结合细节与整体结构,揭示文本内涵。
结合语境分析:强调文本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例如如何反映社会价值观或教育理念。
操作性与教育性兼备:不仅注重理论分析,还关注研究成果如何在教学中实际应用,如教材设计和课堂活动优化。
灵活运用分析工具:对比分析、批判性分析与语言分析相结合,形成多维度研究模式。
文本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简单而言,是指对文本进行文本分析时,作出最可能的解释和有根据的猜测,也是一种在学术研究中收集和分析信息的方式。
文本研究旨在对书面、口头或视觉信息进行细致且批判性的审查。其目标是解构文本,分析其主题、信息、符号,并理解其背后隐藏的意图、动机和作者的视角。文本研究不仅关注显性内容,还注重理解隐含的意义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这种方法在文学、社会科学、媒体研究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教育界的文本研究旨在揭示教育材料中的隐性价值观、教育理念、文化偏见等内容,也可以深入分析教育文本的作用及其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教育政策实施的影响。
文本研究在某些层面,是基于文学研究、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它不再被理解为客观检查或收集数据,而是作为一种“阅读”。不但突出研究者的解释立场,也独立于作者和生产者的意图或受众的接收。在解构方法论策略影响下,文本研究提倡对文本的基本假设加以质疑,即暴露文本内部的不一致性,包括表层信息和隐含意义的差异。
课本:分析文本的语言风格、叙述方式、文化符号或价值观。
课堂实录:探讨课堂语言如何体现教育理念或权力关系。
教育专书:解读教育理念的文化内涵或批判其隐含意识形态。
学生作文:研究儿童语言表达中的创造性或文化价值观反映。
教学详案:分析教学计划如何反映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
例子:教学详案
教学详案是教师用于指导课堂教学的具体计划,通过分析教学详案,可以揭示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的隐含教学理念、价值观以及对学生的预期能力。例如:
• 隐含的教学理念:分析详案可以揭示教师是采用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还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
• 忽略的部分:详案可能未提及个性化学习方式、学生的多样性或特殊需求,暗示课堂设计可能未能考虑所有学生的需求。
• 评估方式的分析:通过分析详案中的评估方式,能看到是否重视学生的知识理解,还是更强调技能应用或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1. 明确“教育文本研究”的定义和范围
“教育文本研究”指的是对教育领域中的文本(如教科书、教学指南、DSKP、课程材料、学生作品、教学政策文件等)进行深入分析。其目的是通过研究这些文本的内容、语言、结构及其隐含的教学思想和文化背景,来揭示它们对教育实践、学生学习、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影响。常见的教育文本包括:
• 教科书:研究教材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语言表达,以及其传达的教育理念。
• 课程设计文件:分析课程目标、教学大纲,了解教学思路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教育政策文件:研究教育政策的文本表述,了解其意图和对教育实践的潜在影响。
• 学生作品和教师评价:分析学生的作业、论文等,探讨学生的理解、知识建构方式以及教师的评价标准。
2. 研究目标的确定
• 探讨文本中的教育理念:分析教育文本传递的核心教育理念,如建构、行为主义等,其与当前教育实践的吻合度。
• 分析语言使用对学习的影响:研究文本语言的难易程度、词汇选择、句式结构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影响,尤其是对语言学习类教材的分析
• 文化和价值观的隐性传达:分析教材或教育文本中的文化和价值观,探讨它们如何影响学生的社会化和价值观形成。
• 评估文本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考察文本是否涵盖多种视角,是否尊重文化多样性,以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公平学习。
3. 研究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符号学分析(Semiotic Analysis)
• 叙述分析(Narrative Analysis)
• 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nalysis)
阅读文本可以是一行一行,也可以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甚至整个文本篇章。要深度思考:该句子、段落或文本是什么意思?要对各种现象进行命名,提出问题,并比较其中的异同点。
1. 描述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对文本的全面阅读和总结。理解文本的广泛背景、作者的观点以及目标读者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分析阶段:
在此阶段,重点是推导结论和解释意义。对特定术语的使用、反复出现的主题和模式进行分析。
3. 解释阶段:
解析文本所代表的潜在意义和隐含信息,理解象征意义、隐喻表达以及其他语言细节。
4. 评估阶段:
根据预设的标准或准则对文本进行评判。此阶段可回答诸如文本的吸引力或说服力如何、论证结构是否严密、或表达效果是否具有影响力等问题。
分析的内容可包含以下事项:
• 显性内容分析
o 教学目标:分析教案中明确列出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探讨其表面目的和预期效果。
o 教学步骤和策略: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采用了互动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何。
o 评估方式:教案中使用了哪些评估方法(如提问、测验、讨论),评估方式是否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 隐性内容分析
o 隐含的教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观:通过分析教案的设计与内容,探讨教案是否隐含了某种特定的教育理念,如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对知识的灌输式教育等。
o 文化和社会价值的传递:教案中涉及的阅读材料是否包含特定的文化或价值观?这些材料是否隐含地传递了某些社会规范或期望?
o 教学方法中的假设:教案设计是否假设了所有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同,是否忽视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个别化教学的缺乏)?
• 结构与模式分析
o 教案的结构:分析教案的整体结构和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探讨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渐进式学习。
o 教学模式的分析:通过研究教案中如何安排阅读任务、提问方式,是否偏向于教师讲解式教学,还是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
• 文本背景与文化分析
o 教案的文化背景:分析教案是在哪个文化背景下编写的,是否反映了某种特定的文化或社会价值观。教学材料是否考虑了多元文化的存在?
o 教学目标和社会期望:通过教案分析,探讨其是否传递了特定的社会期望,如对学生未来角色的预设(如对成功的定义)。
研究的内在质量指的是数据的可信性和真实性。
所选的文本分析法适合研究问题吗?
如何证明所选方法是合理的?
是否正确地实施了选定的方法?
类目系统前后一致吗?
类目和子类目得以很好地建构吗?
类目定义的精确度如何?
是否在类目中包含了典型实例?
考虑过异常或反常案例吗?是如何关注和分析它们的?
在分析过程中写备忘录了吗?何时?它们看起来像什么?
在研究报告中是否包括了来自原始数据的引言?如何选择它们?是否是根据有理性做出的选择?是否包括了反例和反论?
能根据数据证实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吗?
学士学位的文本研究,文本数量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研究目标:
如果是主题分析,通常选择 3-5 个文本较为合适,以确保研究的可管理性。
如果是对比分析(如不同作者、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本),通常选择 2-3 个核心文本,以便进行深入比较。
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如叙事分析、语篇分析)通常使用较少的文本(1-3 个),以确保分析的深度。
定量研究(如语料库分析)通常涉及较大的文本样本,以支持数据统计分析。(不建议在学士学位阶段进行)
研究篇幅:
学士论文篇幅通常在 10,000 字左右,因此文本数量不能过多,以免研究变得过于庞杂而难以深入。
一般建议1-3 个核心文本,并根据需要补充背景文本或相关资料。
文本类型:
文学文本:短篇小说、诗歌等可多选一些;长篇小说则建议选择 1-2 部。
教育类文本:如教材、阅读材料,建议根据研究需求选择 2-3 种版本进行对比。
语言学研究:如惯用语、修辞分析,可能需要更大规模的文本样本,如 10-20 个例子,但每个例子分析深度较浅。
关于小学阅读理解或教育文本:建议选取 1-2 种教材或阅读材料,并结合课堂实践数据进行分析。
文学作品的文本研究,建议选 1-3 个主要文本,以便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
学士学位的研究,分析小学生作文的数量需要根据研究目标、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来决定。参考建议:
1. 研究目标和问题的重要性
如果研究是探索性的(例如:了解小学生作文的普遍特点或问题),可以分析 15-20篇,以便涵盖足够的多样性。
如果研究是深入性的(例如:分析特定语法错误的类型或修辞结构的使用),可以选择更少的样本(如 8-12篇),以便更深入地分析每篇作文。
2. 数据量与时间管理
分析深度: 如果需要逐句、逐段甚至逐词分析,每篇作文所需时间较多,可以选择 10-15篇。
篇幅: 小学生作文通常较短(100-300字),样本数量可以适当增加,但不建议超过 30篇,以避免工作量过大。
3. 分组与对比研究
分组对比: 如果研究需要比较不同年级、性别或语言背景的学生作文,则每组可分析 8-10篇,总样本量可在 20-30篇 之间。
4. 数据代表性
如果作文的来源较广(例如来自不同学校或不同班级),样本数量可以减少,因为多样性已经被来源的广泛性涵盖。
如果作文来源集中(例如一个班级),可以适当增加样本数量以确保代表性。
总结建议
探索性研究: 15-20篇。
深入性研究: 8-12篇。
对比研究: 每组8-10篇,总量约20-30篇。
学士学位的研究,如果研究对象是课堂实录,样本数量的合理性取决于研究目标、分析深度和课堂实录的时长。参考建议:
1. 研究目标的重要性
探索性研究: 如果目标是探索课堂互动的总体特征(例如师生互动模式、提问技巧等),分析 3-5份实录 就足够,尤其是较长的课堂实录(45分钟至1小时)。
深入性研究: 如果研究专注于具体细节(如教师提问的类型、学生回答的深度),可以分析 2-3份实录,并对实录进行细致编码和分类。
2. 数据量与时间管理
如果每份实录的时长较长(45分钟或以上),样本数量可减少至 2-4份。
如果每份实录较短(15-30分钟),可以分析 5-6份。
3. 数据代表性
单一课堂背景: 如果所有实录来自同一教师或同一班级,建议分析 3-5份 以涵盖一定的课堂变化。
多元课堂背景: 如果数据来源涉及不同教师或班级,分析 4-6份 以确保样本具有多样性。
4. 分组与对比研究
分组对比: 如果研究需要比较不同教师教学风格、年级或科目,每组可以分析 2-3份实录,总量在 4-6份 之间。
单一案例研究: 如果是案例研究,分析1-2份高质量实录,但需要深度挖掘细节。
5. 分析方法的影响
如果使用的是质性分析(如内容分析、会话分析),每份实录的分析会较耗时,建议减少样本至 2-3份。
如果是量化分析(如统计提问次数或互动频率),可以分析更多样本(5-8份)。
总结建议
探索性研究: 3-5份课堂实录。
深入性研究: 2-3份课堂实录。
对比研究: 每组2-3份,总量4-6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