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別:大戟科
別名:台灣大戟、臺灣大戟
分布 : 台灣生長於北部平地原野及低海拔山地約 10~300 公尺處,路旁或原野,較稀少,台北、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嘉義,西部低海拔地區。
葉:葉互生,卵狀長圓形、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尖或圓,基部漸狹或呈寬楔形或近平截;葉面綠色,葉背常呈淡綠色,幹時呈淡灰色,幼葉尤爲明顯;主脈明顯,且於葉背隆起,側脈羽狀且不明顯;全緣。
花:花序單生於二歧分枝頂端,基部無柄;總苞杯狀,內側密被白色柔毛;腎狀半圓形,淡褐色。雄花多數,明顯伸出總苞之外;子房柄伸出總苞之外,子房密被長瘤;中部以下合生。
大甲草是草本植物,早期分布在中部大甲及八卦山一帶丘陵地,因此得名,又可稱作八卦草。大甲草的葉子是互生,形狀是長橢圓形,全株皆有毒,如果將它折傷則流出白色汁液,過敏者誤觸其汁液,會有發炎的現象。大甲草的花序外表看像一朵花,實際是由一朵雌花和外圍的多朵雄花組成的,沒有花瓣,外圍的苞葉包著杯狀總苞,花果期 3~7 月,它的果實是淡黃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