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知情照護

班級中,我們可能會遇到一種類型的學生,孩子看起來像隻小刺蝟一樣,動不動就生氣,對很多事情反應過度,也不太能夠接受別人給予的中肯建議,我們很容易感到權威被挑戰。若孩子的情緒反應過度,造成學校生活適應困難,可能是有些童年經驗投射在您身上,所以當您對孩子做出引導時,對孩子而言聽起來很刺耳,像是在挑剔,並引發他被攻擊的想像,進一步採取戰(反擊)或逃(否認)的反應。以下邀請您一起來認識創傷知情對孩子的影響。

表層情緒憤怒的背後,深層情緒可能是悲傷


認識創傷知情

以下是台灣兒福聯盟製作的創傷知情影片,你可以先從看這些影片開始,認識創傷知情。
[兒福聯盟]-童年創傷與大腦的關聯
[兒福聯盟]-創傷知情照護_教師篇完整版

創傷知情Q&A

問題:什麼是創傷知情

創傷知情是當事者過去曾經歷的逆境,以及這些受挫經驗後續所造成的影響。這種經驗,有可能是由一次重大事件,或一系列情況所造成。每個人的經歷與感受不盡相同,因此無法以自我的尺度來衡量事件對個體所造成的毒性壓力有多大(勿輕易評價)。

受困境所苦的人,大腦的神經系統可能會產生變化,進而影響情緒調節與理性思考的能力。當教育工作者能了解童年逆境經驗對個體身心層面的影響後,也許能改變我們的認知,小孩或許不是壞,而是在某處受了我們看不到的傷。

那些不討喜的情緒與行為反應,其實是孩子們在環境中為了保護自己,求生存的一種神經反應機制,表層情緒是憤怒攻擊,深層情緒可能是悲傷無助

問題:創傷知情 迷思

創傷知情是一種解讀事情的眼光,而不是治療創傷的方法,因此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新眼光。此外,認識創傷知情並非不能管教孩子或對孩子有情緒,而是當我們了解逆境與壓力是如何影響人的神經系統時,就能用新的眼光來理解孩子的行為,進而改變自己回應孩子的方式

問題三:什麼樣的孩子可能有創傷?

我們可能對於創傷這個詞比較敏感,也會困惑孩子如果這麼容易有創傷,會使我們的管教行為不知所措。建議教師可以把創傷一詞替換成「童年逆境」擁有童年逆境的孩子非常普遍心理的傷,身體會記有可能您我,在童年時也曾經歷過。但因為我們擁有復原力,也在某些時刻遇到可以接住我們的客體,因此我們還是順利長大成人,但不代表,我們沒有傷。

目睹家暴、言語暴力、虐待、忽視等,這些都是童年逆境的一環,若孩子長期處於無法感受被愛與支持(有些家庭提供物質資源,但因缺乏教養技巧,使孩子無法擁有愛與連結),很大的機率就會有情緒調節上的問題。

若我們的內在小孩也曾受傷,但以某種形式被我們忽略,在遇到一些事件時,便容易使我們感到憤怒和沮喪。關於內隱記憶對我們的影響,可參考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丹尼爾.席格與蒂娜.布萊森著,第四章中有更詳細提到如何整合記憶和療癒的內容。

問題:教師可以如何陪伴/回應照護有創傷知情的孩子?

有些經歷逆境和創傷孩子的神經系統很容易失調(容易將中性的環境刺激當作威脅),但是孩子的神經系統,可以透過新經驗來學習與改變,我們面對神經系統正在失調中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保持情緒平穩,幫助孩子啟動調節機制、提升復原力。

身為學校教師,我們可以提供孩子修正式的經驗,也就是我們並不是完全複製孩子想像出來的壞客體,讓孩子在您營造有安全感的班級中,學習到老師(客體)有時無法完全滿足孩子的要求,有時雙方會有爭執,但能從您身上感受到為他好、感受到愛。好的關係可以涵容暫時的壞關係(管教時的關係拉扯)。

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管教與設限時,您可以對孩子這樣說:

1.我是對你的行為不開心,不是針對你

2.限制你不是討厭你,而是這樣的行為會傷害到自己或別人

3.我相信你可以控制他。(指孩子的手、腳、情緒)

4.發生什麼事了? 如果你現在(心情)很不舒服,等你冷靜一點,我們再來談。

5.我看到(感覺)你現在有點生氣/難過,你的情緒想告訴我什麼?

問題五:擔心孩子有不好經驗,但又怕過度退讓使孩子有玻璃心,該如何拿捏管教界線?

每位老師都有專屬於自己的帶班風格,老師在班級中的帶領,如果能夠讓大部分的孩子在穩定的學習軌跡中成長,代表您和您班上的孩子們都處在平衡的狀態(相信自己的能力,保持覺察但不是自我懷疑)。我們一生不太可能都只和頻率相合的人處在一起,因此與不同性格的個體相遇,也是豐富人生的一種體驗,對您與孩子都是這樣。

我們對孩子的生氣,有可能是自己在處理孩子問題上遇到的挫折。因此只要我們覺察對待孩子的狀態不是落於嘲諷或忽視(遠離平靜區),您可以相信自己的管教是幫助孩子學習,並在管教後,花一點時間,與孩子修復關係,在解釋與真誠的對話中,孩子會慢慢修正他的經驗。

需要留意與覺察的部分,除了教師自身情緒狀態,還要同時觀察孩子是否因我們的管教而慢慢往好的方向發展。若您發現班上有一位孩子的情緒表現過激,或是您的管教策略對孩子而言無效時,我們可能需要嘗試新的眼光或是有別於我們習慣的教養模式來找到與孩子共處的方法。

問題: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年齡越小的孩子,覺察和表達情緒的能力越需要協助。情緒透過長久的演化還存在的原因,在於無論是正面或負面情緒,都有其功能,而我們可以練習透過情緒來了解到自己有些需求未被滿足。

例如:感到生氣時是覺得不公平,因此生氣想自己爭一口氣

例如:難過幫助我們停下來,讓我們休息,同時也吸引別人過來安慰我

若我們對孩子的情緒理解停留在表層,失控的情緒與行為可能會讓教師(管教者)產生壓力,認為孩子難搞,但進一步了解脈絡後,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心疼與憐憫,而我們能做一位平穩的大人,幫助孩子把內在深層的需求說出來。

當您觀察到孩子從攻擊/防備行為慢慢展現悲傷/哭泣,再更進一步用表達的方式說出自己憤怒、難過的原因後,代表孩子在您的陪伴下,逐漸長出與情緒共處的力量。

問題:教師的替代性創傷

在教師日常工作中,我們有很大的機會會遇到知情創傷的孩子,若老師本身沒有足夠的支持與自我照護,就可能會出現替代性創傷

當我們出現替代性創傷時,我們很容易對工作感到無力、常常覺得疲倦、情緒低落、對孩子失去同理、容易批評孩子等。因此老師的自我照護非常重要,而自我照護的第一步就是對自我的覺察,若您感覺到面對孩子時,會莫名產生情緒而無法自我調適,建議您尋求輔導室的支援。 請記得先安頓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