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界線專區

管教界線最常遇到的問題集

家長懲戒權界線

法律規定家長有權利也有義務照顧與教養孩子,其中包含使用懲戒的方式進行管教,然而透過責罵、輕微責打,進行處罰需要在必要範圍內,才能成立。否則包含在以愛為名的過當管教行為,仍可能構成家庭暴力。詳細資訊可參考輔導室家庭教育宣導資源中的影片內容(點擊連結)。懲戒有很多種方法,打罵只是其中一種,犁小輔導室邀請您學習多元的教養策略,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讓我們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

許多用心的家長,經常會問一個問題:「以前我們都是被打,現在也順利長大,不打孩子怎麼會知道分寸?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先邀請您先想想看:

一、我們希望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嗎?(我們不希望孩子打人,但我們卻打孩子,大人本身就是不良示範)

二、回想自己的童年經驗,誰在你小的時候打過你?(答案幾乎會是生命中的重要照顧者)

三、童年時被大人打罵或威脅管教時,自己是因為心服口服知錯,還是是恐懼權威,愣住不知何回應?

四、孩子會永遠是能乖乖 」被我們打罵的年紀嗎?(事實上,孩子會長大,你會老!)

五、想教會孩子的事情,是不是一定要透過打才能達到?

我們在被打的時候,並沒有帶著感激的心認同大人是在教育我們,我們會記得的是關係被破壞。

另外一個提供家長思考的面向是,許多研究都證實體罰對兒童的負面影響,例如:常處於體罰教育的男童,有更大的機會轉向認同施暴者,認為要夠強,才能讓別人怕我,提高好鬥、侵略性。受暴的孩子也更容易有低自尊、焦慮憂慮等問題。(體罰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認知發展與情緒管理能力)

關於體罰對兒童神經發展的影響,想了解更多的家長,可以往下看問題三:認識孩子的大腦,成為創傷知情的家長

根據上述說明,身為教育單位,我們不認同也被禁止在校園中體罰兒童。

當然,現在為人父母的我們,過去成長在社會尚能接受體罰的年代,但隨著兒童權益日漸被重視,如今社政、教育單位都認同正向管教,處在教育觀念交替世代的我們,一定會有許多困惑與自我懷疑。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我們都是在孩子呱呱墜地後,開始學習。因此,當您失控、犯錯時,先安頓自己,每個管教衝突時刻,就是成長時刻,孩子能從經驗中學習,我們也是,所以不用對自己太過嚴苛,因為學習的機會,每天都有

如果您真的不得已,需要動手打孩子,以下幾個思考原則,提供給您參考

一、不在失控的狀況下打孩子
分清楚自己是管教還是在發洩,有時我們對管教無力的情緒能量會轉向憤怒,發洩在孩子身上。

二、帶著關愛來管教
這裡指得是我們在處罰孩子背後,往往有一個希望孩子更好的原因,能不能對孩子直接表達出憤怒冰山下的期許與失望,有的時候嚴肅態度的表達會比謾罵發洩來得更容易進入孩子的內心。

三、關係修復
在情緒風暴過去後,不要害怕討論衝突,可以找孩子過來談談他的感受、你的感受,允許表達負面情緒,但不是情緒性的表達,如果雙方都不喜歡這樣的處理方式,可以重新約定,並討論下次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方法。

認識孩子的大腦,成為創傷知情的家長。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用過去被管教的經驗來 」我們的孩子,因為這是一個我們熟悉的方式,但熟悉不一定是正確,而是因為我們可能不了解或未能有機會接觸到其他有效管教方法。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兒童的腦神經的運作發展,便能夠有策略地處理孩子的情緒。以下提供資源(影片、書籍)提供家長做為參考:

一、[兒福聯盟影片推薦]-童年創傷與大腦的關聯(點擊連結)

[兒福聯盟影片推薦]-創傷知情照護_家長篇完整版(點擊連結)

三、[腦科學教養書籍推薦]-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輔導室心得分享連結建置中)

如果您尚未找到適合引導孩子並達到管教效果的方法(替代打罵教育),可以先試試看給自已和孩子一點時間,避免在情緒浪潮吞噬您和孩子的親密關係:

  • 給自己和孩子一點時間
    我們最憤怒的時刻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在這短短的幾秒,我們會失去理智,說出/做出讓自己容易後悔的事情,在極端憤怒時刻,記得勒住自己的舌頭(您也可以跟孩子說:
    這件事情很嚴重,但我不想失控揍你!我要想想看怎麼處理,等會我們再來談。)或是離開現場(避免手起鞭落)。

四、同理但不等同不處理

建置中。

、打也不行,寵也不行的時代,我們還能怎麼教導孩子呢?

建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