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性揚才」,這是十二年國教最重要的內涵,依據「差異化教學」權威,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授卡蘿‧安‧東尼森(Carol Ann Tomlinson)的研究指出,「差異化教學」是種教學與學習哲學,認 定每個學習者都是獨一無二,在差異化的教室內,每個學生並非在同一時間,以相同方式,作同樣的事情。依據此定義,東尼森教授認為,差異化教學,重視學生學習的不同內容(content)、不同管道(process)及不同產出(product)。
英語,一直是台灣教育關注的議題,從台北市小一開始上英語課,到教育部希望大學教授用英語授課,在在都顯示出政府對英語教育的重視。但是在教學現場,英語教師面對學生程度差異的問題,往往都束手無策,導致台灣的英語教育贏在起跑點卻輸在終點。
面對這樣的現況,本影片試圖找出一個教學模式,一個老師可以輕鬆且有效的差異化教學模式, 讓差異化教學不再是空談,且能真正地落實在教學現場內,讓所有不同程度的學習者都能被因材施教,愛上學習,進而主動學習。
教育是良心的事業,唯有老師用心,學生專心,教學才能開花結果,期盼影片播出後能給想要在教學現場努力的老師們一點點的幫助,大家的一小步,集合起來就變成是台灣教育的一大步,外面的風風雨雨,都不能吹熄大家對教學的執著與熱情。共勉之....
(一)內容是關於一位英語老師對於差異化教學的詮釋,透過自己的實施經驗,與教師分享。然而,其影片內容屬於教學展示, 並非是教材教法等素材可供眾人再為利用,似乎不適合這次的短片競賽所評範圍。
(二)內容充足,教學方式很好,但是介紹出來時,可能需要多元的影片設計方式,才能好好傳達出來這個教學帶來的效果,讓觀眾看到教學現況,用旁白說出來的教學設計,還是很難達到想傳達的主題。
(三)如果是以教授老師如何教授對 課程內容學習程度差異過大的翻轉教材,我相信以這位老師的經驗,應該是在內容上提供 了一個不錯的規劃與演示。然而影片的品質因在2014年拍攝 的緣故,畫質與大小上有加強的空間。針對這樣的演示素材, 我會建議不用黑背景,而設計成一個子母畫面的版面,讓演 示影片維持原大小,但把說明、 步驟等相關文字製作在原影片 外面的部份,也就是原黑畫面的部份,看起來就會比較正常, 尤其本片強調說明與解釋,示範影片是可以以子畫面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