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Community Outreach
Future Farmers: 從課堂收成到社區關懷
新北市金龍國小水耕創新實驗室:高麗菜、彩椒、番茄、香菜
種植方式:無機介質/養液循環/潮汐強制通氣
🌍 你知道什麼樣的土地才能種出健康的作物嗎?
當你成為小小農夫後,會發現並不是每一寸土地都適合耕作,
氮、磷、鉀……缺少哪一個元素,都可能導致糧食欠收。
如果教室裡的植物也遇到營養不足,你能用科技設備與環控技術,找到解決的方法嗎?
這堂課程透過實作活動,帶領學生深入了解現代農業科技在創新系統中的應用。透過親自操作水耕設備,觀察植物如何生長,學習如何控制環境條件,並應用國中化學課程中的知識,學習辨別植物所需的營養元素。通過這個實驗,學生不僅能體會科技如何改變農業,還能在種植生菜的過程中理解各種不同元素如何維持植物生長系統的平衡,並透過氮循環,從宏觀角度理解如何平衡農業生產和環保需求,一步步解開全球糧食危機的祕密!
在跨域跨域連結上,希望將水耕栽培從傳統的簡陋塑膠盒,走向更高品質的發展,融入若干專業精神與室內設計,能夠利用教室空間與植物共生,無形中作為學習環境的調和。
最後,學生將把收成的生菜捐贈給愛心站,結合電腦繪圖課親手製作愛心卡片,藉此實踐公益,學習科技的社會責任。回家功課則為自行下廚與家人分享,讓「從教室到餐桌」的體驗更完整,不但增進家庭互動,也加深孩子對農業與食物來源的尊重。透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了解農業與環境的相互關聯,也學習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相關議題,特別是"零飢餓"與"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
生菜捐贈
學生自拍料理應用
學習如何控制環境條件
學生自拍料理應用
親自參與水耕種植
學生自拍料理應用
家長回饋
家長回饋
Curriculum Design Philosophy
設計理念:
水耕法,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在水中提供所有必需的養分來種植植物,而不是通過土壤。這個詞源於希臘語中的「hydro」(水)和「ponics」(工作)。水耕法幫助園丁和農民在較小的空間內種植更多的食物(例如課堂、溫室、屋頂或客廳),並在缺乏空間、良好土壤或水源的地區生產食物。
當學生使用水耕法種植植物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來探索植物的需求,並有機會深入了解健康植物生長和發育所需的條件。水耕園藝還提供了探索基礎工程和設計原理的機會。常見的引導性問題如:「我們如何在沒有土壤的情況下為植物提供支持?」「僅用水和養分種植的植物與土壤中種植的植物有何不同?」「如何使用水耕設備種出最高的植物?」這些問題會引發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驗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各種方法皆有它們一定的設計,這些設計其實也就是水耕栽培中最重要的精華。
當種植可食用作物時,學生們能夠體驗到勞動成果的喜悅和興奮,這樣的種植活動更是有助於教育學生了解食品和農業,並加強他們與健康新鮮食物及當地生產者的聯繫。這些課程幫助將這些核心元素融入課堂和學校社區。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這段影片展示了在南極洲,科學家們是如何使用水耕法,在缺乏自然光和土壤的環境中成功種植蔬菜
什麼!沒有土壤!
計劃去火星旅行嗎?你需要帶什麼?由於外太空沒有雜貨店,食物和水應該是你首要考慮的物品。對於像去月球這樣的短途旅行,宇航員可以攜帶所有需要的食物和水。但是,如果是去火星的旅行,來回可能需要一年時間,該怎麼辦呢?
在太空中種植植物對於長途太空旅行來說非常重要。植物不僅能提供食物,還能幫助製造氧氣,並幫助過濾水。此外,當我們遠離家園時,植物還能提升我們的情緒。
土壤既沉重又笨重,這兩個特點在太空旅行中是不受歡迎的。而且,在低重力環境中,水不能直接倒在土壤上,因為水不會滲入土壤,而是會分散成小水滴並反彈。因此,如何在沒有土壤的情況下種植植物呢?科學家們正在使用一種名為水耕法的特殊技術在太空中種植植物。
什麼是水耕法?水耕法不使用土壤,植物從富含營養的水中獲取大部分所需的養分。
其實,人們已經用水來種植植物很久了。大約700年前生活在墨西哥的阿茲特克人,由於四周都是湖泊,他們使用編織的蘆葦和蘆草製作大型浮動木筏,來種植作物,因為這樣可以找到安全的地方來種植足夠多的食物。
水耕花園可以在特殊條件下種植植物,比如在太空飛船上,空間有限且沒有土壤。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水耕花園也可以在人工燈光下室內種植。如果水資源有限,水耕系統還可以設計成節約用水。
在地球上有許多地方,水耕法也能派上用場。在城市或沙漠中,由於缺乏可供種植的土壤,水耕法可以派上用場。在寒冷的冬季或常年寒冷的地方,如南極洲,也可以使用這種方法種植植物。
因此,水耕法讓園藝愛好者可以自信地說:「沒有土壤,沒問題!」
課程規劃
LESSON 1 Hydroponics 水耕法
■ 什麼是水耕法?
■ 為什麼要使用水耕法種植植物?
LESSON 2 Plant Needs 植物的需求
■ 植物需要什麼才能生長?
■ 水耕系統如何滿足植物的需求?
LESSON 3 Exploring Hydroponic Systems 探索水耕系統
■ 水耕系統中使用的基本種植技術有哪些?
■ 如何評估不同的水耕系統設計?
LESSON 4 Hydroponic Farm to Table 從水耕農場到餐桌
■ 當今我們的食物系統面臨哪些挑戰?
■ 水耕法如何幫助我們應對這些挑戰?
LESSON 5 Water versus Soil: A Hydroponic Investigation 水與土壤:水耕調查
■ 傳統種植技術與水耕系統相比有何不同?
■ 我們需要考慮哪些因素來評估我們的發現?
農業教案參考:
這個教案讓學生探索不同類型的水耕系統,包括生長介質和燈光,並調整養分溶液的pH值
The Basics of Nitrogen: What Kids Should Know
氮的基礎知識:孩子應該知道的事情
氮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佔據我們大氣層的約78%。氮不僅僅是在空中飄浮,它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於製造DNA和蛋白質,這對我們的身體至關重要。孩子們需要了解這些基礎知識,才能理解氮循環。
How to Explain Nitrogen Cycle to a Child
如何向孩子解釋氮循環
氮有多種形式,例如氮氣、氨、硝酸鹽和銨,每種形式在自然界中都有其特殊作用。植物利用硝酸鹽來生長,這使氮對植物來說至關重要。
氮循環是一個很酷的過程,展示了氮如何在空氣、土壤、植物和動物之間移動。它有三個主要階段
固氮作用:固氮是氮循環的第一步。藉助如固氮菌(Diazotrophs)的細菌,它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氨(NH₃)。這非常重要,因為大氣中的大部分氮對生物無法使用。透過固氮作用,氮變成可被植物和動物利用的形式。
硝化作用:接下來是硝化作用,氨被轉化為硝酸鹽。這個過程是由如亞硝酸菌(Nitrosomonas)和硝化細菌(Nitrobacter)等細菌完成的。硝酸鹽是一種植物容易吸收的氮,沒有這一步,植物將難以獲得它們所需的氮。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是最後一個階段,硝酸鹽被轉化回氮氣。這在缺氧的環境中進行,藉助如梭菌(Clostridium)和假單胞菌(Pseudomonas)等細菌完成。這一步將氮重新釋放到大氣中,保持氮循環的平衡。每個階段對生態系統和植物生長都至關重要,這使得孩子們學習氮循環變得非常重要。
LESSON 2 Plant Needs 植物的需求
植物真正需要什麼光
🌱💡 「植物燈越亮,植物長得越好?」——大錯特錯!
前陣子測試了一下粉色 LED 植物燈 vs. 白色 LED 植物燈,結果 粉燈照的甜羅勒,葉片面積平均大了 1.6 倍!
這讓我開始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植物到底需要什麼光?
☀️ 陽光其實不是白的!
陽光其實是由 紅、橙、黃、綠、藍、靛、紫 七種顏色組成,但植物對於「黃綠光」完全沒興趣,直接「吐出來」——這就是為什麼葉子看起來是綠色的!
📢 所以,綠光對植物來說幫助不大!
那植物真正需要什麼光呢?
✅ 紅光:促進開花結果,長葉也變大
✅ 藍光:幫助葉片光合作用,讓植物變壯
❌ 黃綠光:對植物來說就像塑膠食物,看得到但吃不下去
💡 為什麼家裡的燈照不活植物?
有些人問:「我家的燈很亮,怎麼植物還是快枯死了?」
答案很簡單—— 家用燈大多是黃光、白光(綠光很多),對植物來說就像在餵老虎吃草,難怪它們長不好!所以,如果你看到有人家裡晚上透出淡淡的紫光,那十之八九是在種多肉植物,而不是在開夜店(笑)。
🌿 植物燈的迷思
🧐 「全光譜」一定最好?
現在有一種「全光譜植物燈」,號稱什麼光都有,像「植物界的綜合維他命」。但其實呢?如果你的植物主要需要紅光藍光,結果你買了一個內含高綠光的燈,那等於是「逼植物吃菜尾湯」,有效但不划算!
🧐 「燈越近越好?」
並不是!植物的光照有「飽和點」,低於這個值會苟活,高於這個值會「撐死」。這就像人吃飯,剛剛好最好,吃太多還是會撐壞。
🌟 實用小技巧
📱 想測試燈光夠不夠?有免費 App!
可以用手機下載「xxx App」(免費版),簡單測量燈的光照度!如果要進階數據(PPFD),也可以買付費版。
🛠 簡單 DIY 測光擴散器:拿一張白紙條遮住手機上鏡頭,就能測比較準確的數值!
LESSON 3 Exploring Hydroponic Systems 探索水耕系統
利用虹吸原理製作潮汐種植槽
增壓洩水管製作:
「增壓」 概念其實是增加流體阻力,所以不會變動太快,聯通管是相通的管子水位一樣高,但當有不平衡時需要一個暫態過程,如果是直管 一下就流光了。
增壓洩水管製作:
「增壓」 概念其實是增加流體阻力,所以不會變動太快,聯通管是相通的管子水位一樣高,但當有不平衡時需要一個暫態過程,如果是直管 一下就流光了。
四五層水箱疊在一起,最高的水會想很快的留下來,沒加這些「增加阻力 增加反向壓力,抵抗向下流的趨勢」的話,水會一下子流光光。
構造設計圖:
材料:
UPVC 1吋 帽蓋 * 1
UPVC 1吋 三通 * 1
UPVC 1吋 補芯 * 1
UPVC 1吋 (9cm) * 1
UPVC 6分 (45度)斜彎 * 1
UPVC 6分 (6cm) * 2
UPVC 6分 (1.5cm) * 1
矽膠管外徑與UPVC 6分同 (13cm) * 1
矽膠管外徑與UPVC 6分同 (2cm) * 1
下方開到空氣中,所以空氣也會竄進來 (這應該是不理想的狀況,應該是一開始右邊開水開太大給了太大的抬升造成的)所以可以忽略(馬達壓力繼續抬高)這個敘述就當成馬達是一個恆定壓力,應該要設定在系統的最高壓P‘再一點點。
技術指導:台大機械系楊馥菱教授
Deep Water Culture (DWC)
Nutrient Film Technique (NFT)
Nutrient Film Technique (NFT)
Aeroponics氣霧栽培
Drip Systems: 滴灌系統:
LESSON 3 Exploring Hydroponic Systems 探索水耕系統
深水培養Deep Water Culture (DWC)
優點: 設置簡單,成本相對較低,適合初學者。為植物的根部提供出色的氧合作用。
弊:可能需要更頻繁的監測和維護,因為需要仔細維持營養液中的氧氣水準。
營養膜技術Nutrient Film Technique (NFT)
優勢:有效利用水分和養分,根系氧化良好,適用於中小型草莓植株。
弊: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不太寬容,因為營養膜需要保持在精確的水準。
Drip Systems: 滴灌系統:
優勢:用途廣泛,可精確控制營養物質輸送,適用於各種大小的植物。
弊:與其他一些系統相比,設置和維護可能更複雜。
Vertical Towers: 垂直塔
優勢:最大限度地利用垂直空間,使其成為小空間的理想選擇。可以在緊湊的佔地面積內容納大量植物。
弊:初始設置和成本可能更高,並且由於有多個堆疊層,維護可能涉及更多。
Wick Systems:
優勢:極其簡單且成本低的系統。適用於小規模或家庭水培設置。
弊:可能無法提供與更先進的系統相同水準的營養輸送和氧合。
Aeroponics:氣霧栽培:
優勢:以細霧的形式將養分直接輸送到根部,確保出色的氧合和養分吸收。
弊:比其他一些系統更複雜、更昂貴,可能需要專門的設備。
延伸閱讀:2025農業關鍵字
日本農業現況是臺灣「已經發生的未來!」
增田寬也的《地方消滅》裡描述:日本國內人口集中三大都市圈,其他地區高齡化、少子化加劇,預估2040年日本49.8%市區町村面臨滅絕。其中,日本農業區挑戰特別嚴峻,日本農業後繼無人。臺灣「地方消滅」的速度也緊追日本。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2025年臺灣人口達高峰後,成長曲線就會反轉下滑。人口外流、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浪潮,加上極端氣候帶來的高溫與旱澇,對臺灣農業、農村、農民會帶來嚴峻挑戰。
「2025年,是臺灣農業轉型關鍵時刻。」轉型成功,臺灣農村將有望像歐洲適宜人居;轉型失敗,可能步上落後國家處境,基礎建設崩壞,垃圾與廢棄物橫流。因此,每一步都得謹慎踏穩。農業資訊產業化 & 數位農業時代發展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慧、大數據⋯⋯可解決高齡化、少子化、環境與能源等社會課題,農業是一國之本,向下扎根,是下一個世紀,既半導體後的台灣另一個奇蹟。
種植日誌
迷你彩椒
2024/11/04
2024/12/05
2024/12/16
2024/12/30
2025/01/09
2025/01/27
2025/02/13
2025/03/07
2024/12/02
2024/12/05
2024/12/16
2025/01/02
2025/01/16
2025/01/27
2025/02/18
2025/03/07
2024/12/04
2024/12/09
2024/12/19
2025/01/06
2025/01/23
2025/01/30 新葉捲曲
2025/02/19
2025/03/07
2024/12/04
2024/12/11
2024/12/20
2025/01/09
0.12平方公尺面積,種植4棵甜椒
2025/01/30 老葉葉膠成淡綠色
2024/12/02 播種
2024/12/16 第一朵花(約比土耕快30天)
2024/12/30 第一顆果
2025/02/19 第一顆果成熟開始變色
2025/03/07 第一顆果完全變色
黑美人小番茄
番茄需要豐富光照(至少 4-5 萬 Lux 以上),光合作用不夠所衍發的碳水化合物補充失調,低於照度花芽不分化,亦不易受精。所以在環控農業中,因電費與設備數考量,以特別肥培方式並提高 CO₂ 的濃度來達到光合作用的需求。(一般大氣含量為 420 ppm,二氧化碳施用 800-1500 ppm 可提高6-15%產量)
SDGS13:根據全球長期監測(如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 與夏威夷 Mauna Loa 觀測站的「奇林曲線 Keeling Curve」),目前(近年來)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₂)平均濃度已達到約 420 ppm(百萬分之 420)左右,並且還在以每年約 2~3 ppm 的速度持續上升。你知道工業革命前的大氣 CO₂ 為多少嗎?約為 280 ppm,很恐怖吧!
然而,不通風的教室 CO₂ 常常會飆高到1500 ppm ,是不是很適合種植啊?或許我們也能創造植物與人的共生環境。
八年級理化:電解質及酸鹼反應
檸檬酸加小蘇打粉加水:
NaHCO₃+H⁺→Na⁺+H₂O+CO₂ ↑
2024/09/09
2024/10/16
2024/12/9
2024/12/30
2025/01/09
2025/01/27
2024/09/19
2024/10/18
2024/12/24
2025/01/02
2025/01/15
2025/02/07
2024/09/30
2024/10/24
2024/12/25
2025/01/04
2025/01/20
2025/02/18
2024/10/08
2024/12/09
2024/12/27
2025/01/09
2025/01/22
利用番茄生長韻律,摘取第七本葉的頂芽進行無性插枝,能夠有效促進花芽分化、約一個月長出根系開花,比實生苗到開花縮短了約3個月,增加產量並縮短栽培時間。並複製優秀母株,達成同時收成的效果,並降低初期栽培空間與所需人力。
施作方法:
1.挑選優秀母株:選擇早發且生長健壯的植株作為母株。
2.觀察生長點:鎖定第七本葉的頂芽及其周圍最為旺盛的細胞分裂區域
3.摘枝與插枝:機摘取頂芽枝條與第七葉上側芽作為插枝材料。
4.將摘下的枝條浸泡於養液中,待其生根後進行栽植。
5.養液管理:根據番茄的生長需求,提供適宜的營養液,確保插枝健康快速成長。
6.循環栽培:利用成熟插枝繼續進行無性繁殖,快速擴大植株數量,同時提升花房分化效率。
這樣的技術既能提高生產效益,也能降低生長空間及時間成本,非常適合現代農業應用。
2025/01/09
2025/01/20
2025/01/23
2025/02/05
2025/01/09
2025/01/27
2025/01/09
2025/02/05
2025/01/22
2025/02/13
2025/01/23 第一花房與根部距離5cm
2024/12/27
2025/01/20
玉女番茄
2024/12/11
2024/12/25
2025/01/02
2025/01/22 剪掉1/3老葉,期待變色
2025/02/13
2024/12/12
2024/12/27
2025/01/04
2025/01/30 開始變色
2025/02/18
2024/12/16
2024/12/30
2025/01/09
2025/02/05
2025/02/23 結束種植,番茄根毯
🍅他說他一輩子都不吃番茄。直到種下那顆種子,親手照顧、收成。12歲的他,第一次咬下去:「嗯?好吃耶!」
#自己種的最香 #水耕初體驗 #番茄破戒日
2024/12/16
2024/12/31
2025/01/15
2025/02/05
高麗菜
「一顆高麗菜的水足跡:1040 公升 vs. 10 公升」
SDGS13:傳統土耕高麗菜,根據年雨量500-1000mm計算,六個月每顆要喝掉 1040 公升的水,簡直是小型水庫的 VIP 消費者。而這些水最後帶著肥料跑進河川,成為「河川優氧化」的推手……😢但是!在我們一年的實驗中(來福、來富、來祥高麗菜寶寶),水耕六個月只需要 10 公升的水就能種出一顆胖嘟嘟的高麗菜!10 公升是什麼概念?大概就是兩桶大瓶礦泉水。#作物需水量計算準則
https://www.fao.org/4/x0490e/x0490e00.htm
2024/09/09
2024/12/04
2024/09/13
2024/12/27
2024/10/16
2024/12/28
2024/11/21
2024/12/31
2024/12/27
2024/12/27
2024/12/27
2024/12/31
香菜
2024/12/9
2024/12/25
2025/01/22 補EC1.8 後葉片顏色正常
2025/01/22 一個月採收
2024/12/19
2025/01/20
2025/01/22 白色根毯
2025/02/23 二個月開花
2024/12/23
2025/01/9
2025/01/22 白色根毯
2025/02/23 二個月開花
2024/12/25
2025/01/13 EC0.2 元素缺乏葉面泛黃
2025/01/22 白色根毯
哈密瓜
2025/01/22 播種2日發芽
2025/02/02 EC2.4太高鹽類結晶
2025/01/22 發芽率1.5%
2025/04/01
2025/01/23
2025/04/01
有趣的發現:實驗中發現,顏色好像會影響發芽率。左邊為廚房紙巾下墊黑色泡棉共 3 盆 ( 150 顆 ) 發芽率皆有 70% ,明顯高於廚房紙巾下墊白色泡棉 3 盆 ( 150顆 )發芽率大約都只有 20% 。這個發現需要再實驗證明,並測試不同植物是否都有此種現象?(在論文中並未找到相關研究。)
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