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的「世界教育論壇2015」今天(5/19)開始在韓國仁川集會四天。
英國BBC上週有一篇報導,扼要介紹本週 OECD 將公布的一項報告,號稱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學校排名。這份報告的目的在提供證據給「世界教育論壇2015」,顯示教育目標的達成會引領經濟上獲益。排名的依據是整合了 OECD 的PISA、以美國為基地的 TIMSS、以及拉美的 TERCE,三類評量的數學與科學分數。BBC 報導的排名表是以國家(或地區)為單位,前五名是:新加坡、香港、韓國、台灣、日本。報導中也提及英國教育學者批評這種排名弊大於利,並且會促成偏離真正的學習,而傾向背誦式演練。
在把數學與科學教育水準的提高與經濟成長拉上關係方面,OECD 的教育委員會主席特別指出,榜首的新加坡在 1960年代還有相當多的文盲,但是現在經濟上有驚人的進步。BBC 網頁裡最有意思的是一張互動的地圖,顯示世界各國經濟成長的潛力。當滑鼠指向某個國家時,出現的數字代表該國 15 歲學生如果都達到教育的基本水準,則在他們一生期間,可預期該國 GDP 成長的百分比。
這類排名表讓我感覺不安!
有關人類行為量化後的排名表,其意義需要小心理解。像是新加坡到底是因為教育成功而經濟起飛,還是因為社會富裕後投入更多資源才提升了教育水平?這個問題值得探究,而不宜遽下定論。
另外更深刻的問題是,到底什麼算是好的教育成果?不管 PISA 還是 TIMSS,評量對象的年齡或年級都固定。即使當時測驗分數不錯,將來又能保持多久與多少知識與能力?我在想像一種學習的「半衰期」,問過多久就會把老師教的還一半回去。(當然,這是有點開玩笑的亂想!)也許可以對大學四年級學生(即將結束他們 16 年在學習環境裡的生活)來個抽樣調查,看看還能掌握多少中、小學的數學?一般不是老愛說,中、小學的數學教育最主要在訓練學生邏輯思考。那麼,抽樣調查的考題可以多一些數學專技知識不必深,而是著重在彼此邏輯關係或推理順序的題目。我很好奇現在大四的學生,會有怎樣的表現?
好的教育成果應該不只是獲得較多的知識,也應該培養欣賞學科、喜好學習的態度。我觀察 TIMSS 2011 的統計結果,8 年級數學成績的前 10 名為:
1. 韓國
2. 新加坡
3. 台灣
4. 香港
5. 日本
6. 俄羅斯
7. 以色列
8. 芬蘭
9. 美國
10. 英國
如果我們再看看 TIMSS 2011 學生喜不喜歡學習數學的排名,上表前段班的有些就落到相當後面。假設我們同樣重視數學知識學習的成果,以及正向喜歡數學的態度,就簡單地把兩種名次取其平均值,然後列表如下:
1. 新加坡 8
2. Armenia 11.5
3. 俄羅斯 12
4. Kazakhstan 13
5. 以色列 14.5
6. Ukraine 15.5
Malaysia 15.5
Georgia 15.5
9. 香港 16.5
10. 美國 18.5
11. Lebanon 19
Iran 19
Jordan 19
14. Lithuania 19.5
United Arab Emirates 19.5
Turkey 19.5
17. 台灣 20
Tunisia 20
19. Morocco 20.5
20. 韓國 21
21. 日本 22.5
22. 英國 23
Hungary 23
Australia 23
Italy 23
26. 芬蘭 23.5
27. New Zealand 24
28. Thailand 24.5
Oman 24.5
Ghana 24.5
31. Syrian 25
32. Romania 26
Macedonia 26
34. Norway 26.5
Qatar 26.5
Palestinian Nat’l Auth. 26.5
37. Slovenia 27.5
38. Sweden 28
Saudi Arabia 28
40. Chile 28.5
41. Bahrain 29
42. Indonesia 32.5
第一張表的前 10 名裡,有台灣、韓國、日本、英國、芬蘭跌出這張榜單的前 10 名。然而新加坡還是領頭,到底新加坡是怎麼教好數學的?
作者簡介
李國偉 一 現任職中研院數學所資深研究員。
多年來致力推動科學普及工作,曾負責數學所《數學傳播》季刊出版事務,並長年參加「科學月刊社」活動,亦曾於1995年獲得「李國鼎通俗科學寫作獎」。1999年更將最近十年與科普相關文章出版為《一條畫不清的界線——李國偉的科文游牧集》。2000年出版與饒偉立合譯的《笛卡兒,拜拜!》,2002年以與葉李華合譯的《宇宙的詩篇》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寫作翻譯獎推薦獎。其他譯書尚有2002年《電腦也搞不定》與2004年《科學迎戰文化敵手》。《一條畫不清的界線——李國偉的科文游牧集》,《宇宙的詩篇》,《科學迎戰文化敵手》三書於2005年獲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推薦列入100本優良中文物理科普書籍。《科學迎戰文化敵手》也獲得2006年第三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獎佳作獎。自1991年起提供天下遠見出版公司科學諮詢顧問,自2005年至2009年曾經參與《遠見》雜誌的〈透視科技〉專欄寫作。自2007年起則參與《科學人》雜誌的〈不可勝數〉專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