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November 5, 2025
作者:陳宏賓 副教授(國立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
埃及分數
三千五百多年前,古埃及的書吏在羊皮紙上寫下了奇特的數學遊戲。古埃及人不喜歡把分數寫成「2/15」的樣子,而是要把它拆成一堆分子是1的單位分數的加總,例如:
2/15 = 1/12 + 1/20
因此,古埃及人不會說「我的土地有 2/5 被洪水淹了」,而是說「我的土地有 1/3 + 1/15 被洪水淹了」。
現存最早的古埃及文字記錄之一是約為公元前1650年的《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 萊因德數學紙草書》,其中包含一張表格,將 2/n 形式的分數表示為兩個、三個或四個分母不同的單位分數之和。表格涵蓋了 n 不超過 101 的情況,但省略了分母為偶數的分數,例如 2/4、2/6…,這顯示古埃及人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分數與最簡分數 1/2、1/3…之間的等價關係。
對現代人來說應該滿臉黑人問號,將 2/5 寫成 1/3+1/15 這樣的表示方式太複雜以至於有點愚蠢,但古埃及人卻樂此不疲,甚至留下了系統化的「單位分數表」,告訴你常見分數該怎麼拆,這就是最早的「埃及分數」概念。至於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子做,考古學家還沒有足夠證據解釋他們的動機,有一說法是可能和古埃及人的整數乘法運算習慣有關。
古埃及人使用一種「加倍與拆分」(doubling + halving)的方法來進行乘法:
先將一個乘數拆成二的冪次(1、2、4、8…),對應地將另一個乘數做加倍,然後把對應的加倍項相加。
例如,要算 13×12,他們會建立一個「加倍表」:
倍數 對應數
1 12
2 24
4 48
8 96
接著,把 13 寫成 8 + 4 + 1,然後加上對應的 96 + 48 + 12 = 156,這樣就得到 13 ×12=156。
這種方法只需要會算「乘二」和「加法」,連乘法表都不需要背。
因此,他們的數字某種程度上是以這種形式表示的 N=c020 +c121 + c222 +…
其中係數 ci 的值為 0 或 1。
當這種算術擴展到包含分數時,一個自然的聯想是古埃及人將分數也表示為以下形式:q/p=c0 /d0 +c1 /d1 +c2 /d2 +…
其中係數 ci 的值同樣只能是 0 或 1,但又意識到使用 di =2-i 並無法精確展開每一個分數,因此將分母放寬到允許不是 2 的冪次。
但這樣的想法並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特別是無法解釋用一堆單位分數表示要怎麼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這在實務上是必須要面對的實際問題。
古埃及人會在數字 n 上畫一個眼睛來表示 1/n,
舉例來說,三分之一就是三上面畫眼睛。
丟番圖方程
中世紀時期及更早之前,希臘數學家丟番圖(Diophantus of Alexandria)與阿拉伯數學家有時會使用類似埃及分數表示法,但並未形成獨立理論。表面上,這只是換一種方式寫分數而已,但背後卻藏著數學家至今仍在挑戰的難題。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歐洲數學家開始將這類問題納入「丟番圖方程」研究。「丟番圖方程」的名字來自人稱「代數之父」的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他研究的一類特殊方程是只允許整數(或有時是有理數)作為解的方程。
比方說,x2 + y2 = z2 畢氏定理的整數版本就是最著名的丟番圖方程之一,(3, 4, 5)、(5,12,13) 都是它的整數解。
一個丟番圖方程通常長得像這樣:
f(x1, x2, …, xn)=0
其中 f 是一個多項式,而我們要求的不是所有實數解,而是「整數解」或「分數解」。
這類方程因為沒有通用公式,並且小小改動就可能讓解的性質完全不同,因此,不容易掌握。而它之所以令數學家著迷,是因為這樣的方程介於「簡單算術」與「高深代數」之間,連結了許多數學領域,包含數論(質數、因數分解、模運算)、代數幾何(方程的曲線結構)、電腦科學(演算法與可解性問題)。
事實上,著名的「希爾伯特第十問題」問的就是:「是否存在一個通用方法,能判斷任何丟番圖方程是否有整數解?」,而答案是沒有。
也就是說,這類方程在本質上就帶有「不好解」的特性。
回到埃及分數,一個簡單的問題大致是這樣子:
「給一個分數,例如 4/17,你能不能把它拆成單位分數的和?要拆成幾項才行?」
更一般形式是解下面這種方程,其中 m, n 和所有 xi 都是正整數
如果沒有限制只能使用多少個分數的話,數學家發明了一種「貪婪演算法」保證行得通:
【對於任意 m/n 每次都挑一個最大的單位分數先扣掉,然後繼續拆。】
這種方法保證在有限步驟一定能成功,但結果往往冗長到嚇人。
例如:比 4/17 小的最大單位分數是 1/5,先扣掉之後剩餘 3/85,比它小的最大單位分數是 1/29,再將之扣掉後,此時剩餘 2/2465,比它小的最大單位分數是1/1233,扣掉後剩餘 1/3039345。綜合以上,我們可以寫成
分母越來越巨大,看得人頭暈眼花。但神奇的是,這個步驟必定會成功,而且若初始分數是 m/n,則保證在 m步 內結束。
但這並非最簡潔的寫法,換個方式,我們可能有更精簡的答案
艾狄胥的挑戰
Richard Dedekind (1897) 在其著作中提出用最大公因數分解的方法來處理分數分拆問題。20 世紀初的 Mordell (1969)、Nakayama (1939) 等人也研究了分數分拆方程的可解條件。在這些問題裡,最有名的就是1950年提出的 Erdős–Straus 猜想:
「對於每個大於等於 2 的整數 n,都能把 4/n 拆成三個單位分數的和?」亦即,解這個看起來相當精美的方程式
或者你可以移項轉換成整數方程 4xyz = n(xy+yz+zx) 的形式。
「對所有 n>1,是否總能找到正整數 x, y, z 滿足這個式子?」
這看似小巧的方程式,卻讓數學家研究了七十多年,至今仍沒人能證明它對所有正整數 n 都成立。
電腦已經驗證 n 到 1017 都成立,但對「所有」數字是否都能拆?仍是未解之謎。Erdős–Straus猜想成為現代埃及分數研究的核心議題,之後,Sierpiński、Schinzel、Stewart 等人相繼推廣至一般形式,形成「埃及分數理論」的主要分支。1970 年代後,研究者開始探討諸如此類的問題:
給定分數最少需要幾個單位分數?
一個分數能以多少種不同方式拆分?
在限制條件(如分母區間、同餘條件)下是否仍可找到解?
2000 年以後,Elsholtz、Tao、Bloom 等人則分別將這些問題與組合數論、密度問題、甚至與資訊理論(Huffman codes)連結。
在三千年前的紙草卷上,埃及書吏細心地將每一個分數拆解成單位分數。對他們而言,這是計算糧食、分配工資的日常工具;對現代人來說,卻是一扇通往數學深處的窗,讓我們在最簡單的算術裡,看見數論的深層結構。
這些古老的算式並沒有隨時間消逝,而是變成現代數學的一部分,成為數論、代數幾何、甚至電腦科學中的核心問題。或許,數學的魅力就藏在各種意想不到之處,等待有心人去找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