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March 13, 2025 4:10:15 AM
作者:李國偉 資深研究員(中研院數學所退休)
今年開始之初,網路上流傳不少有關2025這個數字的有趣性質。陳明璋老師最早指出,把九九乘法表裡的數字加起來正好是2025。九九乘法表無非是一個數字盤,其實可以拿來做一些組合數學的操作,也許會浮現更多的趣味性質。我曾經注意到一個相當罕見的例子,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請看下面這兩張圖:
右邊是「九九子數名圖」,底下長方格中說明造圖的方法:「自上而下橫格有九,自右而左直行有九。第一橫格為綱,第一直行為目。直行自右橫看,橫格自上直看,其相值處,即相乘數。」很明白這就是一張九九乘法表,跟我們現在習慣的畫法,差別只在表格的順序左右相反,數字是漢字而非阿拉伯數字。
左邊是「九九子數象圖」,是把九九乘法表用籌算的數碼再畫一遍。每個數碼的「右為單數,左為十數」(右邊是個位數,左邊是十位數)。「從一而衡十也」(「從」通「縱」,「衡」通「橫」),是說個位數用縱式表示,而十位數用橫式表示。
請參看下圖的縱式與橫式對照:
從哪裡找到這兩張九九乘法表呢?它們出現在一本韓國的古典數學書《九數略》的附錄《河洛變數》,該書約在1688年至1695年之間完成,作者是下圖中的高官崔錫鼎(최석정,1645─1715)。
崔錫鼎自幼世稱神童,後來成為一代名流之宗。這本《九數略》是用漢文書寫,所以我們現在能夠閱讀與理解。
《九數略》中有一張「九九子數變宮陽圖」,就是從九九乘法表經過「變宮」得來。所謂「宮」代表位置,因此「變宮」的作用在於移動乘法表中的各個數字。此圖用現代數字重繪於下:
現在我們用粗黑線把此表等分為3 x 3共 9 個區塊,使得每個區塊又剛好是一個3 x 3的九宮格。中間下方用紅色標出的區塊,恰好是中國傳統的洛書。再觀察九個區塊中間下方用粗體標出圈起的數字,它們恰好又構成一個洛書。另外,每個區塊的數字都是洛書的放大,而其倍數正好是該區塊的粗體數字。洛書是世界上最早的幻方(中國傳統所謂的縱橫圖),也就是說它的每行、每列以及兩主對角線上數字的總和都等於15。從上段觀察到的結構,可推導出「九九子數變宮陽圖」的每行、每列以及兩主對角線上數字的總和都等於15 x 15 = 225。那麼所有數字的總和就是15 x 15 x 9 = 45 x 45 = 2025。如此我們便理解了崔錫鼎所提供的圖說文字:
「縱衡二百二十五。共積二千二十五,經緯錯綜之妙不可其述。此圖分為九宮,即是洛書之數。」
崔錫鼎緊接著「九九子數變宮陽圖」,又畫出如下的「九九子數變宮陰圖」:
此圖如果以右上到左下的對角線作為軸線,則方陣的上左半與下右半是對稱的。此圖只有每行、每列的數字和都是225,兩條主對角線上數字的和並不相等。
崔錫鼎對此圖說明是:「共積上同。從衡皆得二百二十五數。右四圖(註:在兩張子圖之前還有兩張母圖)九九變數以上即倍加通乘之數。此圖即自本宮而一變者,自一至八十一為脊,左右分排,井井不紊。」
因為在九九子數圖中,如果 i 不等於 j,則 i x j 與 j x i 各出現一次,所以在滿足對稱的要求下,只有完全平方數會出現在右上到左下的對角線上。1 到 81 共有九個完全平方數,不過它們並沒有按順序由小排到大。其實九九子數變宮陰圖的行與列加以重排,可以得到下圖裡更加整齊的形式,使得所有完全平方數都依順序出現在對角線上。
崔錫鼎的九九子數圖本來是一個九九乘法表,經過數字位置重排後,成為一個滿足加法上行列有定和的性質,像這種連結乘法性質與加法性質的構型,在古代的數學裡十分罕見,因而也特別有趣。《河洛變數》這篇附錄裡,還有相當多從組合數學眼光看去,極富意義的創作,包括比歐拉(Leonhard Euler,1707─1783)更早造出來的希臘拉丁方陣(Graeco-Latin square)。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從延伸閱讀的文獻裡,進一步瞭解我對崔錫鼎的解讀。
【延伸閱讀】
1. 李國偉:解讀崔錫鼎《九數略》中的九階方陣,《自然科學史研究》,2012年,第31卷,第1期,頁52-63。
2. Ko-Wei Lih, A remarkable Euler square before Euler, Mathematics Magazine, 83(2010), 163-167.
【歷史小註腳:「九九乘法表」溯源】
根據「里耶秦簡博物館」提供的說明(https://lyqjbwg.com.cn/view.php?id=934):里耶秦簡「九九乘法口訣表」木牘,2002年出土于湖南省龍山縣里耶古城遺址一號井。因木牘上的乘法運算順序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的,再從左至右書寫排列,與現在從「一一得一」開始的運算順序有所區別,也因這個緣故這枚簡就被稱為「里耶秦簡九九乘法口訣表」,或者「里耶秦簡九九乘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