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今年中秋節居然不是滿月!?

張貼日期:Sep 24, 2015 10:37:19 AM

作者栗子(Oredgreen),本名陳弘栗。

Photograph by Ssi

日前,一條東X新聞的跑馬燈「今年中秋適逢滿月」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中秋賞的月似乎理所當然是滿月,這新聞看似記者鬧了個笑話,有為數甚多的網友和民眾對於此條跑馬燈都不以為然,「中秋節當然是滿月啊?不然咧」,藉由轉發此圖調侃記者素質低落的現象。但事實上,中秋節真的不一定是滿月;甚至,農曆八月的滿月在十六日的發生次數還更高些。

取自網路

就算「望日」(滿月)在中秋節那天,真正最大滿月的「望時」可能是發生在中秋節凌晨,而不是在大家習慣的中秋節夜晚賞月的時候,所以真正能看到漂亮滿月的中秋節也不是那麼多的。

今年的中秋節即將來到,恰好「又」不是在滿月那一天了。

最大滿月是在中秋隔天登場

由於對此條跑馬燈嘲弄的人數眾多,顯示雖然農曆的使用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小到大多少也學過零星關於農曆的知識,但一般民眾鮮少會深入了解細節,在學校裡小學的自然老師或是國高中的地科老師也不見得能完整地傳授相關的知識。

你知道除夕是農曆幾月幾號嗎?農曆十二月二十九號?農曆十二月三十號?過新年春節是正年初一,中秋節八月十五,端午節五月初五,元宵節正月十五,媽祖天妃娘娘聖誕三月二十三搞不好答得出來的人都比較多。

除夕是幾月幾號這個再簡單不過、再熟悉不過、每年都會遇到的問題,隨意問問身邊的人,卻會很驚訝地發現好像沒什麼人知道?農曆有大小月?這怎麼決定的?是固定的嗎?又是誰決定的?使用農曆的國家這麼多,是大家一起開會決定的?還是就剛好很有默契統一使用某國的標準?

翻翻日曆吧。事實上,每年除夕的日期是不一定的,有時候二十九號,有時候三十號。這是怎麼決定的?

農曆是現存世界上少數符合日月運行的曆法,舉個例子來說,農曆是目前世上非常少數能「在戶外待一整天,有機會猜出今天是幾月幾日的曆法」。公曆(格里曆)猜不出「日」,一些陰曆如伊斯蘭曆你猜不出「月」。

很多人誤以為農曆是個怪力亂神的曆法, 婚喪喜慶算命才會看的,但那其實不是曆算的一部分, 農曆在中國古代是氣象單位(譬如說司天監、欽天監、司天台,看朝代不同有不同名字) 在管的。雖然在古代他們也要算那些良辰吉時,但跟曆算基本來是獨立的,而到當代那部分是一些算命的行號在用的[1]。農曆是套很科學的曆法,農曆的發展甚至造就了古代中國數學與科學的進步。

目前臺灣主管農曆的機關是內政部民政司,而中央氣象局天文站受內政部委託編算國民曆以頒行全國統一曆法,事實上這跟古代也是相當類似的。

農曆的月是怎麼定的?

在唐朝以前的定法很單純或很偷懶,就30、29、30、29天照排。但因為月球繞地球的週期平均是 29.5306 天(朔望月),每隔一段時間還是得要連續大月才行[7]。這叫「平朔」。之後為了更符合天象,幾番更改後成「定朔」,也就是現在的定法,真的按照月球運行來定義每一個月(不過定義歸定義,古代因為天文模型的使用關係,加上觀測數據沒那麼準確,所以其實也是常定錯的。現在因為觀測的誤差太小了,所以是真的很準的)。

取自中國年曆簡譜

上圖是西漢時的月曆(直接從中國年曆簡譜這本書掃描的,呃我都把書帶來米國),藍色框框內的是該農曆月初一換算成西曆的月份與日期。橘色框框則是該農曆月初一的「天干地支日」,綠色框框則是該農曆月的「天干地支月」。天干地支不只應用在年上,月日都有,這其實也就是你生辰「八字」所利用的東西,像年一樣都是照順序排下來。觀察每個月初一的「天干地支日」會發現,如果該月有 30 天的話,下個月初一的天干地支日中的「天干」會是同一個,若只有29 天,則天干會往前一個。因為天干共有 10 個,所以 30 天的話剛好可以輪完三次。

仔細看可以看得出來,每個月的大小月幾乎是照排的,即大月小月大月小月交替排列,大約每隔 17 個月或是 15 個月會有連續大月,這是因為平均朔望月是 29.5306 天,所以大月還是要稍微多一些,以便能符合天象。

目前農曆的「月」的定義是:

1. 找出朔時,也就是月球走在地球和太陽之間的那一刻 (不一定成一直線,成一直線就是日食了)。

2. 含有朔時那一刻的那天,定義為初一 (朔日)。

3. 找出下一個初一,中間相隔的就是一個月。

因為月球繞地球的軌道被攝動等一堆原因影響,所以一個農曆月有多長是不一定的,有時候 29 天,有時候 30 天。大家小時候可能會學過「初一的那一天看不到月亮」,雖然沒有錯但這個觀念可能會讓人誤解,事實上是「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朔日),訂為初一」

農曆的月的定法就是以「朔日為基準」,沒有在管朔日之後月球怎麼走。

換句話說,幾號要走到哪裡是沒在管的,也就不會有「十五號一定是滿月(望日)」這件事,也因此「中秋節適逢滿月」就不是理所當然的。「除夕是農曆幾月幾號」,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每年日期都不一定的。

Photograph by Ssi

陰陽合曆

農曆是套非常科學的曆法,雖然大家可能多少聽過農曆是個陰陽合曆,但不一定聽過細節。有幾個主要的因素,其中之一是「定正月」的方法,另外很重要的還有「閏月」的定義法。

定正月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正月(即農曆一月)要定在這個月?是某個君主講爽了算?還是哪個大臣諫言?確實是可以說某個君主講爽了算,但還是有理由的。

農曆為了符合日月等運行,因此是有在管太陽運行(季節)的,地球繞太陽一圈要多久當然也是在曆算範圍內。農曆定法是以冬至為準(即正午時竿影最長的那一天,或以現在的定義則是太陽到達黃經 270 度的那一天),再算到下一個冬至,中間間隔的是一個「回歸年」,回歸年的平均即大家熟悉的 365.2422 天,當然這數字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漸趨準確。算到小數點看起來很酷但其實還好,記錄個一兩年看不出來,但記錄個幾十年幾百年算算過了幾個冬至過了幾天,除一下馬上就出來了。

講了這麼多,這跟正月有什麼關係?冬至是中國曆法中最重要的節氣。找出冬至在哪一天,除了因為置閏的原則跟兩冬至相隔幾個月有關之外(若中間只含11個農曆月則不需置閏),「正月」的定法正是來於「冬至」

在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標黃底的叫做中氣。根據農曆的定法,每個農曆月都會含有一個中氣 (不然就成閏月了,下會詳述)。所以依據所含有的中氣來命名,含有「冬至」的那個月,稱為「子月」,以此排序:

子月 冬至

丑月 大寒

寅月 雨水

卯月 春分

辰月 穀雨

巳月 小滿

午月 夏至

未月 大暑

申月 處暑

酉月 秋分

戌月 霜降

亥月 小雪

在夏商周每當改朝之時,就會重新定一次「正月」與「朔時」。

夏朝的時候以寅月為正月(建寅),商朝的時候以丑月為正月(建丑),周朝的時候以子月為正月(建子)。秦朝的時候用亥月(十月)當歲首(是的,歲首是十月很怪沒錯),但正月用的是寅月(即亥始寅正,不過為了避秦始皇即秦王「政」的諱,而改稱「端月」[2])。一直沿用到漢武帝使用太初曆後,才再定寅月為正月(建寅),由於這是沿用夏制,所以大家常會聽到農曆又稱夏曆就是這樣來的 (註:中間王莽和魏明帝有改過殷正,武則天和唐肅宗有用過周正)。

換句話說,子月一定是十一月(這是現在的定義),繼續推回來含有「大寒」的那個月就一定是十二月了,所以含有雨水的這個月幾乎一定是農曆一月(除了 2033 年之外,那年稍複雜些)。

所以換句話說,為什麼現在的這個「正月」是在這個月,來源是因為定完「冬至」之後定了「子月」,以此類推到第三個月,現在的曆法以這個第三個月「寅月當正月」。

所以,冬至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定回歸年外,正月之所以是正月,追根究柢的原因是從冬至出發的

屈原投江真的是現代農曆的五月嗎?

因為正月的定義法在漢代以前常改甚至春秋戰國時代各地有自己的曆書自己玩自己的,所以閱讀古書或詩詞,當讀到月份的時候,還需要特別注意當年的幾月不一定是現在的幾月。譬如說屈原投江時的五月,究竟是以當時的楚曆來算還是周曆來算這就仍有爭議了[3, 4]。

賽龍舟@台北大佳河濱 Photograph by Ssi

還有幾個比較常見的例子:

【春秋左氏傳】

成公元年

經元年.

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無冰.

三月.作丘甲.

夏.臧孫許.及晉侯.盟于赤棘.

秋.王師敗績于茅戎.

冬.十月.

春秋是編年體的史書,跟後來我們常見的紀傳體史書不太一樣,基本上就是照著年月來記錄當時最特別的事物,如果很平常的事便不會記錄下來。這一段是在講魯成公剛上位的那一年,魯成公之父魯宣公剛過世,因此在成公元年正月的時候,成公即位,二月時葬了宣公,還特別記載了「無冰」即河水沒結冰。如果閱讀時沒意識到這裡記載的二月不是現在農曆二月的話,可能會覺得很奇怪:二月差不多是現在公曆三月時,而公曆三月河水沒結冰,似乎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有必要為了這件事在文字簡練的春秋中,寫下這兩個字嗎?原因很簡單,這裡的二月是周正二月(周正以現在的十一月為正月),是現在的農曆十二月,這麼算來若是現在的農曆十二月無冰就比較特別些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觀籍柯,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中略)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祕之,不發喪。棺載轀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轀涼車中可其奏事。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其)賜死。語具在李斯傳中。行,遂從井陘抵九原。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秦始皇從戰國末年上位開始,在位共三十七年。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年時,死於出遊中。仔細看司馬遷的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時開始出遊,十一月時走遍各地,雲夢、九疑山、丹陽、浙江等,到了平原津的時候開始生病,於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時,崩於沙丘平臺。

不對,等等,時光倒流?!原因即是因為秦代時的曆法以亥月(當時定為十月)為歲首,所以一年是從十月開始的,過了十二月後再從一月(當年稱為端月)開始算。這可從史記的秦楚之際月表中,看到當時的記法[5]。

最複雜的可能是詩經了。來看看這首詩的前幾句:

【詩經】.豳風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 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是夏曆七月,九月是夏曆九月。

一之日是指周曆一月,周曆建子,所以這個一之日指的是夏曆十一月。

二之日類推,夏曆十二月,

三之日就是現在的正月了。

所以上面看到的各個月分別是現在的七月,九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6]。

農田@伯朗大道 Photograph by Ssi

閏月

古代中國畢竟還是以農業為主要的食物來源,所以觀測季節是很重要的,單以「月球」的運行來訂定曆法(一個朔望月29~30 天,長期下來一年只有 355 或 354 天),三年就差個月,沒辦法固定同樣的生活習慣在同一「月份」是件蠻討厭的事。所以曆法中設計了閏月的存在,讓「月份」能與太陽的運行(季節)相符。

農曆二十四個節氣: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目前的定法叫做「定氣」(在最後一次改曆的時憲曆後定的),在時憲曆改曆前則是使用「平氣」。「平氣」即直接將一個回歸年(依當時的測量日數)除以二十四,定出每一個節氣。「定氣」即現在的定法,是指根據地球繞太陽的軌道(黃經),每隔 15 度切個節氣。雖然中國曆法中最重要的節氣是冬至,但因為這種切法是傳教士來之後幫忙的,所以目前參照西方定法是以黃經 0 度當春分,之後每隔 15 度定個節氣。

二十四個節氣中,如上述所說標黃色的叫做中氣。農曆共有十二個月,每個月都要有一個中氣,如果很不幸的有一個月剛好沒有中氣,那個月就定為前一個月的閏月了。

如果翻月曆的話會發現,去年 2014 年的霜降在公曆 10 月 23 日,但公曆 10 月 24 日是朔日。再找下一個月公曆11 月 22 日是朔日,剛好是節氣小雪。

這個農曆月 (公曆 10 月 24 日到 11 月 21 日) 沒有上述黃底標示的中氣。所以根據農曆的規則這就訂為上月的閏月,也就是閏九月(還有一些細微的規則,在此先不詳述)。因為這幾個原因,也就是為什麼農曆是個陰陽合曆了。

後記

農曆是套很有趣的曆法,很可惜身邊的人們通常對於農曆沒有什麼詳細的認識。這不是臺灣的問題。筆者現在人在米國,周圍有許多同學來自中國、韓國也使用相同曆法的國家(韓國也用同一套,但因為時區的關係,有些日期會差一點)。沒事就會問他們這些來自這幾個國家的學生,他們同樣不知道這套曆法是如何制定的。未來有機會會再多分享些關於農曆的知識。

參考文獻

1. 黃一農, 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 漢學研究, 1996. 14(2): p. 159-185.

2. 司馬貞, 史記索隱. 二世二年正月也。秦諱正,故云端月也。

3. 李亦園、李少園, 端午與屈原傳說與儀式的結構關係再探. 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 1995: p. 319-335.

4. 游天恩, 楚辭概論. 臺灣商務印書館.

5. 司馬遷, 史記 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 第四.

6. 顧炎武, 日知錄. 卷六.

豳詩七月一篇之中凡言月者皆夏正,凡言日者皆周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三之日於耜。

傳曰,一之日周正,二之日殷正月,三之日夏正月。

7. 董作賓,中國年曆簡譜. 藝文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