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生學習、相關平台整合運用
(一)學生學習狀況分析
透過紙本或線上問卷,進行前、後測或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了解行動載具、教學平台融入教學是否協助孩子學習。可進行課程實施時成績前後測、段考之量化、質性分析。亦可根據課程內容規劃預期要達到、培養學生的相關能力,如5C關鍵能力等。推動行動學習多年可以發現在學科部分前後測比較成績都有提升,實驗組成績皆高於對照組。而在關鍵能力提升分析上,各關鍵能力的比例都提升。低成就孩子的回饋部分,孩子變得願意發問、上課積極、對自己更有信心、改變了對學習的熱忱,提高學習成效。
(二)平台整合
各領域教師選擇適合的APP、平台資源進行教學活動。
1. 教育雲:運用教育雲平台的教育百科、多媒體資源…等融入課程,使學生能透過線上資源進行多元學習。
2. 因材網、均一教育平台:讓學生透過影片自學,教師於課堂進行影片內容相關提問。
3. 學習吧:將課程置於平台,設計課間互動,增加學生學習動機與互動。利用測驗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即時澄清學生迷失概念。
4. Quizlet live:透過此平台讓各組可行測驗,培養各組團隊默契與團隊合作精神。
5. Quizizz、Kahoot!:透過線上即時回饋平台,於課前或課後進行評量,了解學生先備經驗與概念迷失,以協助學生之學習。
二、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社群擴散
(一)教師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運用適合APP、平台、教學資源等進行學科學習、主題式課程、跨領域課程等。
(二)專業成長
週五上午固定為社群成員交流對話時間,針對教學設計、學生學習狀況等進行分享、實作,亦於每月固定召開校內工作會議,針對社群運作、各項活動進行討論、檢討。更積極參與校內外、月例會、集中培訓…等增能活動,亦邀請校外老師、教授、專家等進行各項不同的增能活動。團隊教師均能將所學與夥伴分享,並實際運用於教學、且能相互分享實務經驗。
(三)社群擴散
團隊於校內活動、備課日、教研會等運用行動載具進行推廣,並辦理教學演示與校內教師進行交流分享。
三、教案產出與教學觀摩
(一)教案產出
1. 團隊共備
每年皆會發展創新、跨領域的課程主軸,近年朝在地特色課程設 計,以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及動機,讓學生能更多元學習,期能讓學生 提升學習成效,並培養學生運算思維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
2. 創新課程教案
於重慶行動學習網站之教材分享(http://bit.ly/2zIxNnZ )有課程教案。
未來各領域會持續運用不同的平台或APP於課程教學活動,持續做跨領域的主題課程規劃並將課程與國際進行交流分享。
(二)教學演示
團隊教師於共備後,於課堂實施,規劃各領域的智慧學習課程分享,鼓勵團隊教師開放教室並互相觀課及進行議課。
四、創新模式與科技領導
(一)創新模式
團隊於結合學校願景-「和諧、溫馨、快樂、創新、卓越」及STEAM教學情境,發展出創新教學模式,課程設計融入科技工具、學習平台,培養學生運算思維、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及創新思考的能力。團隊也透過遠距、國際交流等,讓學生有更多元學習,並藉此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及課程設計,實現STEAM教育,培養學生成為跨領域與跨國際的人才。
(二)科技領導
1. 設置校園有線與無線的訊網路環境,達到行政業務網路化、教學資源網路化。
2. 學校行政與教師教學能運用資訊科技與網路科技,將各項資料數位化、傳達資訊更即時便利。
3. 針對行政及教師辦理資訊相關研習,以提升資訊素養。
4. 透過網路平台資源運用,使各種教學資源分享與行政資源的提供及交換更為便利。
五、跨校跨區分享
(一) 校外行動載具與APP體驗分享。
(二) 校外平台(因材網、學習吧平台、均一)運用於教學實務經驗分享。
(三) 校外教學實務經驗分享。
期末成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