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發展本專案計畫的特色
(一) 課程教學
團隊課程設計學習單元,並結合學校校本主題、特色課程等,期以行動學習教師社群為主要推動、研發,引導老師們善用雲端教學平台,如LearnMode、均一教育平台、因材網等,同時,將雲端教學資源如教育雲之教育百科、教育媒體影音等適時運用於課堂,且妥善運用行動載具、教學App、實物投影機等,以翻轉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除了於課堂教學善用行動載具協助學生學習外,更於其他時機,如:學校各種營隊、暑期輔導課程、學校例行活動等,嘗試挑戰融入科技工具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學習模式。
1. 各領域在一般課堂使用
(1)課前預習:讓學生在因材網、均一等學習平台瀏覽學習影片,利用行動載具先進行預習。
(2)課中討論及練習:教師針對教學影片提出問題,檢核學生學習狀況;或運用相關APP引導學生學習此概念,並做相關問題之討論。
(3)課後評量:派發試題和作業,進行總結性評量,分析學生學習成效,針對個別學生補救教學,最後再派發試題確認學生是否通過。
(4)社群討論:利用課程的討論機制,跨越時間與空間限制,鼓勵師生透過平台討論學習,擴大學習圈。
2. 運用於學習扶助
(1)針對學習弱勢學生,運用補救教學雲端數位平台,讓學生能依個人學習進度練習,以提升其學習意願。
(2) 教師可依學生之個別學習需求與程度,彈性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依照個人的學習進度去學習。
(二)軟體設備
本校自從參與行動學習計畫以來,積極營造e化教與學的環境,逐年陸續增設教學資訊、行動載具等設備。鼓勵教師們課程以簡報、電子書、各項APP、教學平台、網路資源…等;利用行動載具進行「探索活動」引發學生學習動機;透過即時回饋系統來進行「學科知識測驗或練習」了解學生學習狀況;透過新興科技融入課堂活動以增加學生「跳躍學習」;帶領孩子學習各項科技工具與資源的「操作運用」;發揮學生創意而「產出」各主題課程的作品。老師教學更多元、豐富,學生學習更主動、快樂,藉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推理思考能力、創造力等,進而營造一個有效的學習環境。
(二) 社群運作
團隊在課程推動分工,分為四個階段:主軸討論、課程實施、省思回饋、成果分享。
1. 主軸討論:於年初就開始討論今年課程發展主軸,並針對去年實施課程做討論與修正教學步驟。年初就開始討論今年課程發展,以人文素養、國際視野與美感素養為目標,並針對去年實施課程做討論
與修正教學步驟。
2. 課程實施:主題確認後,再由團隊成員分組針對任教年級、科目選擇適合的單元進行共備課程活動討論,並於線上完成教案編輯。共備後再進行小組的觀課、議課,針對學生學習狀況、成效等進行討論與教案修正。
3. 省思回饋:於課程實施後,教師針對活動、學生學習狀況進行省思、教案修正。
4. 成果分享:團隊於Google文件共同分工、協作完成,再進行內容修正、討論與校對。
在整個方案上,團隊除了於每週五固定社群時間行專業對話外,於Line群組亦常進行問題討論以達共識,活動紀錄使用Google雲端硬碟進行教案、照片分享與交流,利用Google文件進行線上共編。
二、學校分享擴散經驗的方式及內容
(一)即時訊息傳達與社群運作
透過Line群組、Google協作平台站、雲端硬碟等,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進行即時的教學對話、交流、溝通及訊息傳達,讓成員間的訊息傳達更迅速。
(二)校內分享
於備課日、教研會、校內各項活動時鼓勵多使用行動載具,並辦理
教學演示與校內教師進行交流分享校外分享與對話。
(三)校外分享
積極參與校外實務經驗分享、行動載具體驗分享。
(四)跨校合作與交流
可與他校進行遠距共備、教學,寒暑辦理相關營隊。規劃市內、跨縣市交流參訪學習。
(五)跨國交流
於國際教育社團或一般班級持續規劃與與國外進行國際視訊交流。
(六)成果分享
透過FB粉絲團、YouTube、雲端硬碟、成果展等,進行活動傳達、成果分享,讓團隊課程擴散更迅速,成果分享更即時。
三、說明學校具備後續規劃分向執行的能力
(一)解決問題
在方案實施過程難免會遇到一些非預期的問題,透過週五社群時間與
Line社群共同討論研擬解決方式,而團隊秉持教學熱忱,希望能帶
給孩子們多元學習。
(二)符應願景
因應108課綱之校訂課程規劃,對於未來我們充滿期待,期望團隊都能共同規劃不同的跨領域的主題課程,除了凸顯學校的特色外,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在和諧溫馨、快樂的環境下,能有效自主、多元、創新的學習。
(三)團隊共識
團隊達到共識後,以最能凸顯主題的課程執行,團隊熱情參與、校長及行政團隊全力支援、家長與志工參與與協助,使課程能順利實施。透過團隊設計有感覺、有溫度的課程,在各實施班級,老師們秉持著熱情的教學,並適時融入資訊科技協助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讓孩子們能夠藉此具備人文關懷、美感素養、國際視野。
(四)未來創新方向
手做成品產出、跨學科整合、新興科技融入、視訊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