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哲學

真的嗎? (科學想要回答的)

  • 人的角度-蘇格拉底

    • 二元對立觀念的起源

      • 來自不能再分割原型的辨證概念

    • 唯物-感官知覺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


    • 唯心-理智可以知識的世界(真實的世界=絕對真理)

      • 認為真知永遠是關於概念的知識。

  • 人的角度-柏拉圖

    • 唯物-感官知覺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

      • 感官知覺所知識到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

    • 唯心-理智可以知識的世界,他稱為理型界(真實的世界=絕對真理)

      • 以理性認識者,才是真實的世界

      • 客觀唯心主義-絕對真理

        •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某種神秘的“客觀的”精神,如“世界理性”、“理念”、“絕對精神”等。

      • 感官知覺的知見是意見,意見不是知識,意見包括了幻想與信念,相對而言,理智去認識者才可稱為知識,知識包括了數學知識與理性知識,理型世界,正是一個非由感官所知識,唯理性而知識的世界。

      • 柏拉圖在此建構了虛幻與真實的二元世界,提倡以理性的推論與要求,取代感官的認識與欲求,去知識真實的世界。

      • 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和蘇格拉底的死亡有密切的關係,在洞穴之喻中那個唯一走出洞穴的智者,以及回到洞穴中反被眾人處死的,指的正是蘇格拉底,在那個積非成是的時代裏,人們非理性的形成無知的意見,眾口鑠金導致「強權即是公理」,原因在於人們不懂得運用理性。

      • 柏拉圖認為,運用理性才能得到真知,真知不是意見,不是感官下的知見,不能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相反的,真知必須具有絶對的標準,作為各別意見的普遍準則,理型世界就是感官世界的標準,是真善美等理念所構成的真實世界,而感官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只是摹仿理型世界而存在,且感官世界的存在物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的摹仿理型世界,讓感官世界儘可能的趨近於真善美。

      • 客觀唯心論者,認為有一超物質的世界,是可藉心靈之探索而達到的客觀實在世界,此論點不同於「唯物論」所主張整個實在世界,可以聯結為物質,及完全隸屬於物質條件之力量。

      • 受柏拉圖「客觀唯心論」啟發的唯心論者很多

        • 如經驗唯心論(Empirical Idealism)的巴克萊,主張「存在即是被知覺」

        • 先驗唯心論的康德

        • 客觀唯心論的黑格爾。

      • 若以「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劃分,柏拉圖的思想則屬「理性主義」,認為知識不是感官知覺的經驗,而是具先驗性的天賦觀念,這些觀念是人們不朽的靈魂先天就已認識,因此「學習」不過就是一種回憶的過程。這種重視理性的主張,成為西方的科學發展的重要推手,促進了現代化科技文明的建立。

  • 人的角度-亞理斯多德

    • 唯物論和唯心論統一起來的歷史第一人

      • 亞里士多德是客服了唯物論和唯心論的缺陷,把二者綜合起來的第一人。這種克服不是憑空想像,而是藉助了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他把柏拉圖的概念學說看做是一種唯心論,借鑑的同時加以質疑和改正。他特別重視經驗的事實,認為我們的認識是基於從感官的知覺而來的各個經驗事實,然後在此基礎上去獲得普遍之原理。在他那裡,被柏拉圖的形上學所分離開的普遍和個別,非常奇特的融合和統一了。(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282l6nz.html)

    • 唯物-感官知覺的世界

      • 實體是獨立存在的,是不依賴其他東西而存在的。(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peymjaz.html)

      • 唯物主義最基本的思想就在於承認物質與意識相區分,在我們的意識之外存在著一個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先於我們的意識而存在。物質決定意識,對意識起終極決定作用的是物質。簡單地說,只要承認對意識起終極決定作用的是物質,這就是唯物主義。

      • 唯物主義是對宗教創世說的深刻批判。毋庸諱言,包括哲學在內的西方文化有著深厚的宗教根源,上帝創世論深入人心。恩格斯提出的“本體論”劃分標準有著現實針對性,其用意在於使唯物主義成為批判宗教創世說的銳利的思想武器。

    • 唯心-理智可以知識的世界

      • 第一原理(英語:First principle),哲學與邏輯名詞,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第一原理相當於是在數學中的公理。


      •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識,後有物質,意識決定物質。

        • 如果是唯物主義,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這就是唯心和唯物的爭論,但也造成我們理解上的茅盾所在。

      • 最早由亞里斯多德提出(但他是唯物論/經驗主義者)。與柏拉圖概念相似。

        • 因為亞里其多德師午柏拉圖,所以沿用唯心主義的說法,把意識(理性.抽象)當第一性,但是他把柏拉圖的視角擴大為唯心+唯物,所以嚴格說來他不是反柏拉圖。

        • 「我會運用「第一性原理」思維而不是「類比」思維去思考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人總是傾向於比較 — — 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也就去做。這樣的結果只能產生細小的叠代發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裏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SpaceX、Tesla 電動汽車 及 PayPal 創辦人 Elon Musk

        • 什麼是 「第一性原理」( First Principle )?所謂的「第一性原理」是一個量子力學中的一個術語,意思是從頭開始計算,只採用最基本的事實,然後根據事實推論,創造出新價值。

        • https://medium.com/gurugurugo/%E5%BC%95%E7%99%BC%E9%A9%9A%E4%BA%BA%E7%9A%84%E7%88%86%E7%82%B8%E5%8A%9B-%E9%8B%BC%E9%90%B5%E4%BA%BA-elon-musk-%E7%9F%A5%E8%AD%98%E8%BB%8D%E7%81%AB%E5%BA%AB%E4%B8%AD%E6%9C%80%E5%BC%B7%E6%AE%BA%E5%82%B7%E5%8A%9B%E7%9A%84%E6%AD%A6%E5%99%A8-%E7%AC%AC%E4%B8%80%E6%80%A7%E5%8E%9F%E7%90%86-first-principle-80de738799ce

        • 《形上學》的書名並不是亞里士多德所提,是後人根據其內容加上的。關於這部著作的書名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公元前60至前50年安德羅尼珂在編纂亞里士多德文集時,將他寫的關於自然事物的著作編在一起,定名為《物理學》;將另外一部分討論比較抽象的事物的著作編在一起,放在《物理學》的後面,無以名之,就將它叫做《物理學之後》。亞里士多德將他自己的這類思想稱為「第一哲學」,表示它是高於其他研究具體事物的各門科學的。中文將《物理學之後》譯成「形上學」。

        •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2qqgbz.html

        • 這可讓我累翻天了,原來是如此。

      • 唯心主義承認“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即是把客觀世界看作是虛有的“神(上帝)”或人的主觀臆斷的意識隨意創造或改造出來,並推動或拉動客觀世界發展變化。

      • 唯心主義認為客觀世界自發地接受“上帝的意識”或被動地接受“人的主觀臆斷的意識”的作用發展變化,認為人和人類對客觀世界是不可以認知的,唯心地承認存在著人和人類所不能調正利用的客觀規律和定律,唯心地認知客觀規律和定律或唯心地認知和掌握客觀規律和定律。

      • 唯心主義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論的感受結果是“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唯心地認為“意識決定物質,意識是客觀世界的本原,客觀世界是意識的產物”,唯心地認為“宇宙統一於‘神(上帝)’的意識或人的意識”,堅決主張“以神(上帝)為中心”或“以我為中心”改變物質世界、發展人類社會。

      • 思想觀念並不是物質的產物.並不是對物質、現實的反映.而是心靈的產物.是由心靈產生出來的。

  • 羅馬統一歐洲

    • 皇權合法性→基督教(有如印度的種性制度,讓各階層安份)

      • 帝國太大各地區要溝通統治很困難,往往只能點的佔領,要想方法安定統治地區的民眾。發現基督教的信徒門很死忠順服於神,所以...

      • 唯物-感官知覺的世界

        • 感官見證大自然的力量而恐懼

        • 神造的

        • 不可逆神,聽神的代表(逆天主教會)和它所規範的

      • 唯心-理智可以知識的世界

        • 神(造物主)

        • 禁止挑戰神(巴別塔)

          • 各地區語言不統一,相互爭戰。

          • 利用當時教育不普及(大都是文盲),更無法統一語言。

          • 形成神讓大家語言不統一的處罰傳說。

        • 絕對真理概念的形成(造物主)利用了客觀唯心主義-絕對真理

          •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某種神秘的“客觀的”精神,如“世界理性”、“理念”、“絕對精神”等。

          • 在階級社會中,它通常是反動階級和保守勢力的世界觀,是反動階級維護其階級利益和對勞動人民進行精神奴役的工具。

        • 唯心主義承認“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即是把客觀世界看作是虛有的“上帝”或人的主觀臆斷的意識隨意創造或改造出來,並推動或拉動客觀世界發展變化。

        • 唯心主義認為客觀世界自發地接受“上帝的意識”或被動地接受“人的主觀臆斷的意識”的作用發展變化,認為人和人類對客觀世界是不可以認知的,唯心地承認存在著人和人類所不能調正利用的客觀規律和定律,唯心地認知客觀規律和定律或唯心地認知和掌握客觀規律和定律。

        • 唯心主義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論的感受結果是“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唯心地認為“意識決定物質,意識是客觀世界的本原,客觀世界是意識的產物”,唯心地認為“宇宙統一於‘上帝’的意識或人的意識”,堅決主張“以上帝為中心”或“以我為中心”改變物質世界、發展人類社會。

    • 西羅馬衰亡→黑暗時代(封建社會,小國林立,剝削平民=世代為奴)

  • 文藝復興(歐洲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 運用亞里斯多德的把唯物論和唯心論統一起來

    • 唯物-感官知覺的世界

      • 數學可以解釋自然現象

      • 實驗來確認因果

    • 唯心-理智可以知識的世界

      • 數學可以解釋自然現象(造物主不存在)

      • 實驗來確認因果(非造物主做的)

    • 政治貴族想再現當年羅馬一統的帝國光榮+天主教教會希望恢復授神權的地位→十字軍東征

    • 十字軍運動促成商業與文化的交流發展(商人興起意圖與政治貴族與神職人員平起平坐)

      • 打戰要後勤補給

      • 打戰要人捐錢.要人當兵

      • 促成商人.新政治貴族興起(有戰功)

    • 以宗教輔助文學與藝術復興

    • 在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下,自然科學取得很大進展。科學家們揭示了許多自然界的奧秘,天主教會的很多說教不攻自破,人們有了更多的自信。

    • 在西歐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和英國資產革命的影響下,人們要求擺脫專制統治和天主教會壓迫的願望日益強烈,首先在思想領域展開了反對專制統治和天主教會思想束縛的鬥爭,由此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歷史上稱之為啟蒙運動。



  • 啟蒙運動(歐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 運用亞里斯多德的把唯物論和唯心論統一起來

    • 唯物-感官知覺的世界

      • 數學可以解釋自然現象

      • 實驗來確認因果

      • 唯物主義最基本的思想就在於承認物質與意識相區分,在我們的意識之外存在著一個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先於我們的意識而存在。物質決定意識,對意識起終極決定作用的是物質。簡單地說,只要承認對意識起終極決定作用的是物質,這就是唯物主義。

      • 唯物主義是對宗教創世說的深刻批判。毋庸諱言,包括哲學在內的西方文化有著深厚的宗教根源,上帝創世論深入人心。恩格斯提出的“本體論”劃分標準有著現實針對性,其用意在於使唯物主義成為批判宗教創世說的銳利的思想武器。

      • 依此為據,唯心主義的錯誤根源就會變得昭然若揭。在唯心主義者看來,世界是由精神或者觀念決定的。而這種思維方式走到極端就會相信精神萬能,忽視甚至否定客觀條件和客觀規律。恩格斯進一步解釋了唯物主義的意義,即人們決心在理解現實世界時按照它本身在每一個不以先入為主的唯心主義怪想來對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現的那樣來理解;他們決心毫不憐惜地拋棄一切同事實(從事實本身的聯繫而不是從幻想的聯繫來把握的事實)不相符合的唯心主義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義並沒有別的意義

    • 唯心-理智可以知識的世界

      • 數學可以解釋自然現象(造物主不存在)

      • 實驗來確認因果(非造物主做的)

      • 去神化,去除絕對真理概念的局限,打開一切大自然的秘密。

      • 主觀唯心主義的形成

        •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精神看做是世界的本原,認為世界存在於“我”的意識之中,是“我”的感覺、觀念的產物。

        • 19世紀30年代以後,主觀唯心主義在西方的主要趨勢是抹煞哲學的基本問題,宣稱物質與意識何者是第一性是無意義的問題,而以“經驗”、“要素”、“事件”、“心理的東西和物理的東西”等“中立”的名詞取代物質和意識的科學概念,自稱為超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上的“新”哲學,如實證主義、新康德主義、馬赫主義、實用主義、新實在論等。還有些主觀唯心主義流派把意志、情感說成是第一性的東西,宣揚非理性主義,如唯意志論、存在主義等。


    • 原來神造的世界(大自然)背後的運行秘密被科學家發現了,也就是根本沒神,更不是神造的,是大自然背後的有運行的邏輯=理性。

    • 法語中,“啟蒙”的本意是“光明”。當時先進的思想家認為,迄今為止,人們處於黑暗之中,應該用理性之光碟機散黑暗,把人們引向光明。他們著書立說,積極地批判專制主義和宗教愚昧和特權主義,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

    • 啟蒙時代,不同於過往以神學權威為主的知識權威與傳統教條,而是相信理性並敢於求知,認為科學和藝術的知識的理性發展,可以改進人類生活。啟蒙運動相信普世原則及普世價值,可以在理性的基礎上建立,對傳統存有的社會習俗和政治體制,以理性方法檢驗並改進,產生出啟蒙時代包含了自由與平等概念的世界觀。

    • 理性的使用及力量,在西方可追源至古希臘哲學,文藝復興之後一方面人文精神孕育了實驗科學(包括培根、伽利略、笛卡爾等),還有數學思考的嚴謹性(萊布尼茲和牛頓);另一方面,一為宗教革命,二為文藝復興提倡「人有創造能力」概念;因此,邁向真理的道路就漸漸不是基督教思想以神為主,而是人類的理性。神學權威要面對人類思想獨立自由的挑戰及探索。

    • 理性、推理、驗證等方法論,不僅在科學和數學領域中獲得的矚目成果,也催生了在宇宙論、哲學及神學上應用各種邏輯歸納法與演繹法產生嶄新理論,激發人類求知信心,進而對基督教所持具有人格的上帝和個人得救之說產生衝擊。

    • 不再以宗教輔助文學與藝術復興,而是力圖以經驗加理性思考而使知識系統能獨立於宗教的影響,作為建立道德、美學以及思想體系的方式。

    • 目的: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思想束縛

    • 康德講,啟蒙是什麼?啟蒙是讓我們每一個人脫離自己所招致的被監護的狀態,我們每一個人要獨立,在我們的面前沒有神,沒有那種一定需要我們去崇拜的權威。

    • 啟蒙運動的哲人曾經認為,一旦訴諸理性、訴諸知識,就可以給人類社會帶來光明、帶來溫暖,但事實上,啟蒙運動除了給人類社會帶來光明和溫暖,它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黑暗和嚴寒,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去反思啟蒙運動留給我們的價值。(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mg56e36.html)

    • 啟蒙運動(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德文:die Aufklärung),指發生在17-18世紀的一場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後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這次運動有力批判了封建專制主義,宗教愚昧及特權主義,宣傳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

    • 這個時期的啟蒙運動,覆蓋了各個知識領域,如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教育學等等。啟蒙運動同時為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框架,並且導致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興起,與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以及藝術史上的新古典主義時期是同一時期。

  • 科學的借用

    • 運用亞里斯多德的把唯物論和唯心論統一起來

    • 唯物-感官知覺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

      • 第二性(經驗主義)

      • 舊唯物主義-

      • 新唯物主義(馬克思)-

    • 唯心-理智可以知識的世界(真實的世界=絕對真理)

      • 上帝、理念和精神等起決定作用

      • 第一性(理性主義)

        • 第一原理(英語:First principle),哲學與邏輯名詞,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第一原理相當於是在數學中的公理。最早由亞里斯多德提出唯心唯物合一中的唯心論點。

      • 客觀唯心主義-絕對真理

        • 把客觀精神(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有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虛構某種脫離物質、脫離任何個人的“客觀”精神,並把它當成萬物的創造者。

        • 各種取向的命名

          • 康德稱絕對真理為「先驗」

          • 老子稱「道」

          • 物理學家認為宇宙是「數學」寫出來的

          • 中國本土佛教稱「佛法」。

        • 把客觀精神(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有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 虛構某種脫離物質、脫離任何個人的“客觀”精神,並把它當成萬物的創造者。

        • 在中國,西周時代的天命觀是具有初步理論色彩的客觀唯心主義。漢代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是系統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他認為“天”是“百神之大君” ,“萬物之祖” ,“萬物非天不生”;三綱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魏晉玄學把神秘的精神實體作為萬物的本原。王弼認為“萬物皆由道而生”,而“道”是“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的獨立存在的精神。宋代的朱熹認為“理”是天地萬物的創造主,“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

        • 在西方,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說是最早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他認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實的存在,由具體事物構成的“感性世界”則是由“理念”派生出來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

        • 歐洲中世紀的托馬斯主義和實在論也是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近代最大的客觀唯心主義代表是G.W.F.黑格爾,他認為“絕對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現象都是“絕對精神”在自我實現、自我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中的外部表現。現代客觀唯心主義的主要流派有新黑格爾主義、新托馬斯主義、人格主義等。

        • 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者都把虛構的脫離物質的意識當作現實世界的本原,在這一根本點上是一致的,兩者在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內部也往往互相混雜或交錯。唯心主義能夠長期存在根源之一在於人的認識過程本身包含著陷入唯心主義的可能性。人類最初的、最簡單的抽象中就存在著認識的二重化和唯心主義的可能性。唯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的產生、發展還有一定的社會根源。在階級社會中,階級利益對哲學的存在和發展起最重要的制約作用,它規定哲學家概括現實和利用思想資料的傾向。

        •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唯心主義的基本出發點是把精神、意識說成物質、自然界的本原,從根本上顛倒了世界的本來面貌,因而是與宗教同樣謬誤的世界觀。有的唯心主義本身就是精製了的採取理論形態的宗教教義;有的唯心主義雖然對宗教採取迴避的、存疑的甚至反對的態度,但就其理論實質來說仍與宗教相通。

        • 辯證唯物主義不是簡單地籠統地拋棄唯心主義哲學的一切內容,而是把它們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辯證的批判,具體地揭露其謬誤的性質、程度、根源和影響,並利用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因素。這樣才能真正不斷地戰勝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唯心主義,豐富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

      • 主觀唯心主義

        • 黑暗時代神的失靈與宗教改革後。

        • 把人的主觀精神(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誇大為唯一的實在。虛構出某種脫離物質、脫離人的肉體的“自我”,並把它當成唯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主觀唯心主義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我”的感覺、觀念、意志、情感等等的產物,沒有“我”就沒有世界。

        • 把人的主觀精神(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誇大為唯一的實在。

        • 虛構出某種脫離物質、脫離人的肉體的“自我”,並把它當成唯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主觀唯心主義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我”的感覺、觀念、意志、情感等等的產物,沒有“我”就沒有世界。

        • 如在中國,宋代的陸九淵認為,“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的王守仁認為,“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 。心即是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心之本體無所不賅”,“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

        • 在西方,18世紀英國的貝克萊認為,物質是“不存在的實質”,“感性實物”是“觀念的集合”或“感覺的組合” ,“對象和感覺是同一個東西”,“存在就是被感知”。

        •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德國的J.費希特認為,“自我”是自身的原因和世界的本原,“自我”周圍的現實世界是“自我”創造的“非我”。這些都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表述

        • 19世紀30年代以後,主觀唯心主義在西方的主要趨勢是抹煞哲學的基本問題,宣稱物質與意識何者是第一性是無意義的問題,而以“經驗”、“要素”、“事件”、“心理的東西和物理的東西”等“中立”的名詞取代物質和意識的科學概念,自稱為超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上的“新”哲學,如實證主義、新康德主義、馬赫主義、實用主義、新實在論等。還有些主觀唯心主義流派把意志、情感說成是第一性的東西,宣揚非理性主義,如唯意志論、存在主義等。


  • 心理科學的運用

    • 19世紀30年代以後,主觀唯心主義在西方的主要趨勢是抹煞哲學的基本問題,宣稱物質與意識何者是第一性是無意義的問題,而以“經驗”、“要素”、“事件”、“心理的東西和物理的東西”等“中立”的名詞取代物質和意識的科學概念,自稱為超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上的“新”哲學,如實證主義、新康德主義、馬赫主義、實用主義、新實在論等。還有些主觀唯心主義流派把意志、情感說成是第一性的東西,宣揚非理性主義,如唯意志論、存在主義等。

    • 唯物-感官知覺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

      • 第二性(經驗主義)

      •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義

        • 世界的本原歸結為一種或幾種自然物質,如古希臘自然哲學的“水”、“氣”、“火”、“原子”等,中國古代哲學的“五行”、“元氣”等。

        • 古代唯物主義在理論上堅持用自然本身說明自然,而且其原子論達到了很高的抽象水平。但是古代唯物主義的直觀和朴素不但無法準確把握客觀世界,而且難以應對唯心主義的質疑和反駁。

      • 近代的機械唯物主義

        • 近代的機械唯物主義受到自然科學的影響比較大,而當時的自然科學中只有力學。僅僅運用力學的尺度衡量化學性質和有機性質的過程,這是近代唯物主義的局限性;並且它不能把世界理解為一個過程,理解為以一種處在不斷的歷史發展中的物質。

        • 近代唯物主義發展到19世紀變形為庸俗唯物主義,在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上,雖然主張存在第一性,思維第二性,但是把意識當作人腦分泌出來的一種液汁,人腦產生意識如同肝臟分泌膽汁一樣。

      • 現代的辯證唯物主義

        • 現代的辯證唯物主義體現了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

        • 舊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的,其歷史觀則堅持唯心主義。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問題在於不瞭解實踐的意義。

        • 列寧指出:“對象、物、物體在我們之外、不依賴於我們而存在著的,我們的感覺是外部世界的映像。這個結論是由一切人在生動的人類實踐中作出來的”。

        • 恩格斯認為,對一切哲學上的怪論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即實驗和工業。在從笛卡爾到黑格爾、從霍布斯到費爾巴哈這一長時期內,推動哲學家前進的,絕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只是純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強大而迅猛的進步。

        • 馬克思揭示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一深刻道理,物質生產是理解人類社會歷史的關鍵性因素。馬克思創立的新唯物主義正是在生產勞動中找到了理解全部人類社會歷史的鑰匙。

        • 19世紀末2O世紀初發生了“物理學的革命”,馬赫主義者據此否認客觀實在是我們感覺和意識的來源,再一次引發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爭論。

        • 列寧指出,唯心主義哲學的詭辯在於:它把感覺不是看作意識和外部世界的聯繫,而是看作隔離意識和外部世界的屏障、牆壁;不是看作同感覺相符合的外部現象的映像,而是看作“唯一存在的東西”。

        • 列寧明確界定了“物質”的含義,即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速寫、攝影、反映。這個定義捍衛了唯物主義的原則,也準確揭示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學說對立的實質。

        • 馬克思對唯心主義的貢獻

        • 馬克思為我們理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嶄新的思維方式。他認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費爾巴哈想要研究同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費爾巴哈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真正人的活動,他不瞭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 馬克思的意思是說,不要把自然作為僵死的機械的物理的物體世界去考察,要從主觀的形式,即從實踐的觀點去考察,這就超過了以往的一切唯物主義,而且消解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抽象對立,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天才的世界觀”。

        • 馬克思從未否定“外部自然界的優先地位”(自然的第一性),毫無疑問這是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但是馬克思認為這種優先地位只能存在於中介之中。唯心主義者看到了世界是以主體為中介的。

        • 馬克思所說的自然、客觀存在是打上社會烙印的,但是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它仍然保持著對於人及其意識在產生上的優先性。

        • 馬克思並不否定物質自身的規律性,但他強調只有通過作為中介的實踐,人才能認識並有目的地利用物質的運動形式,這是新唯物主義的本質。在生產中,人與自然之間進行辯證的作用,並不排除自然規律的作用。

        • 一般說來,唯物主義意味著認為自然規律並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與意志而獨立存在著。新唯物主義始終強調這一點,只是它認為人們只有通過勞動過程的各種形態才能證實這種規律性。關於自然規律的獨立性與社會制約性的關係,一方面,馬克思認為:“自然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律藉以實現的形式。另一方面,社會的每一歷史結構規定著人對自然規律的揭示形式,規定著自然規律的作用方式與適用範圍,而且,也還規定著人對這些規律的理解程度和社會利用的程度。總之,馬克思把自然和一切關於自然的意識都同社會的生活過程聯繫起來,由此剋服了唯物主義或者唯心主義一元論的抽象的本體論性質,也就此消除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抽象對立。

      • 新唯物主義(馬克思)

    • 唯心-理智可以知識的世界(真實的世界=絕對真理)

      • 第一性(理性主義)

      • 客觀唯心主義-絕對真理

        • 人類演化-雙元孝道

          • 情感連結(相互性孝道)

          • 化解個體與社會的衝突小我→大我關係(權威性孝道)

      • 主觀唯心主義

        • 人類演化-雙元自主性

          • 關係連結

          • 做自己

  • 因為不同科學哲學的角度,所以方法論也不同,也因此統計學的方法也不同。(所以學統計得先弄懂科學哲學,不然會字典式的統計書給搞混了。

  • 參考影片

    • 二元對立,來自唯物主義的不能再分割的原型概念


  • 參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