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學習與記憶QA

【報名參加】 【專業師資培訓】

Q:為何辦理學習與記憶的班隊?

A:最早是源自青少年的學習輔導工作,在十多年的實務經驗,我們發現孩子不是沒有能力學習,而是過去學習的經驗讓他們失去「信心」!為了避免再度陷入失敗的不愉快經驗,所以他們採取了退縮、放棄甚至影響別人學習的心理策略,不僅學習的進度跟不上,更成為班上的頭痛人物,也讓家長焦慮莫名。

Q:我的學習與記憶課程,與坊間補習班的有何不同?

A:我們的方式是先「建立學習自信」再「誘發學習動機」再「活用學習心理學技巧」的方式來教學;同時為了讓孩子能回校後融入原來班級的學習生活,我們也加入了「自主管理」、「團隊合作學習能力」、「矯正不正確的心理防衛行為」與「德國式時間管理」技巧。坊間的可能比較偏向局部的學習心理學技巧。

活用學習心理學技巧主要聚焦在:記了別忘記-彩虹複習策略、快速拮取關鍵字技巧、善用記憶大水桶、引發記憶群組技巧(黏住了)、大腦的概念圖構成技巧、輸入大腦的記憶地圖、輸出大腦的應考地圖(認知架構)、大量資料記憶技巧(鎖鏈法)、大腦影像活化技巧、長串數字記憶技巧、外文學習技巧、國文學習技巧、理科學習技巧與其它科學習技巧等。

Q:這些技術是誰發明的?會很難學會嗎?

A:其實這些技巧,是人類在適應生存環境時,對應發展出來的大腦運作能力,也可以說是一種本能,只是大家沒有「善用」而已。在心理學或教育系統的養成訓練中,其實也都有教過,只是因為分科太細,各主題看的角度不同,所以要花點功夫來匯整,就不難了。

這就好比一個陌生人到高雄來,若是大家東介紹一個,西推薦一個,玩了二三天,他可能還不熟悉這個城市,但是您若是跟他介紹,原則上我們東西向的是一心二聖...,南北向的是偉人+主義,加上因為從大陸撤退來台,把大陸相對的地區位置對應在相對的地區,比方說吉林街您就可以猜是東北方等等,這樣記就容易多了。

因為是「天生的能力」所以沒有學習能力的差異性,更沒有學不會的人,只是因為過去學習的經驗,讓人產生退縮或沒自信,要先協助學員克服這些問題,學的部份就不困難了!

Q:直接背不是比較快嗎?還要花時間整理不是很麻煩?

A:的確直接用背,背完後仍是會有印象,也許考試時可以取得分數,但那只是浪費人腦的能力而已。所謂的「背」,在記憶的層級中,進入第二階的「短期記憶」,而非進入第三階的「長期記憶」,也就是說「記不久」與「記不清楚」是它的致命傷。

比方說大家一定有經驗,在考試時會發現這題目我才背過,也在進考場前可以背出來,但是現在就是記不起來,出考場後打開課本,可以立刻指出在那裏,而且正確無誤,但是為何大腦像被立可白塗過一樣,想都想不出來呢?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重蹈複轍(借用前人的智慧),以及創造無限的可能(融會貫通舉一返三),家長與教育工作者,可能誤解了背熟與精熟的意義。

我們發明「考試」,是為了解學習者學習的情況,功能就像是心電圖一樣,也讓教育工作者了解自己的教學盲點(缺失),但是教育工作者或家長,只片面地看「分數」,沒有花心思了解學習的歷程與學習者的情況,就以為他學會或學不會。而學習者也為了減少壓力來走捷徑-死背就好,逼得教育工作者發明更高深的「考題」,造成以考試領導教學的原因。

以上就是「背熟」。

所謂的「精熟」,是將學習的題材與大腦舊有的知識作聯結,進入所謂的長期記憶系統,的確比較花時間,但是學習的過程是「有趣的」「生動的」「吸引人的」「會著迷的」,更會有滾雪球的效應,讓學習者能自主(動)地學習,當然更不會有「背」的壓力,因為不知不覺就記住了。

這就好比從電台到火車站有許多種走法,若是心中最屬意的那條路封路辦演唱會,我們自己會再規畫新的路到火車站。而這些「知識」與「內容」我相信大家都沒背過,但是為何能這麼清楚?這就是大腦會「自動地」整合新舊知識,在整合的過程中,神經網絡會不斷地「活化」,進而強化「聯結」能力,遇到要「運用」或「考」的時候,自然而然會答得出來啦!

所以「背熟」不等於「精熟」,而且「背」不僅痛苦無趣,到要驗收考核時的效益很差,甚至忘光光了,這樣看來其實效益並沒有比「精熟」好。

只是「精熟」需要教育工作者花下大量的時間準備與誘導學習者,對現今「連進度都趕不完」與「完成各式教育部的政策」的教學現場來說,是沒有「誘因」的。而學習者也缺乏生活現實中的運用誘導,沈淪在不考不學的迷思中。

這也是我利用寒暑假開發有如「絲路的文化歷史探索」等的歷奇體驗旅行的主因,就是為了重燃學習者的學習本能。若能親自坐過羊皮筏渡過黃河,再來介紹地理、歷史、物理甚至生態知識,我相信是畢生難忘的。

Q:一樣的教育環境與老師,為何學生的成績落差這麼大?竟然還要上這個課程來補救?

A:同一顆果樹上結的果實,都不可能「同時成熟」,一班有30多個學生,在趕課程進度的壓力下,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需求,長期下來對於落後的學生,就形成了不斷的「創傷」,造成了無法追上的落差。再加上老師若無精進自己的教學技巧,延用當年在校所學的教學技巧,那只能說是更高級的填鴨技巧了。研發這些課程與引導技巧,是希望能建立最基礎的學習與記憶技巧,讓孩子能跟上班級的學習,不要再擴大落差到引發他們放棄學習或逃避的心理行為產生,同時我也支援國內外研究所以下的各級學校,培育更多的種子教師,一同為孩子的學習力盡一分力。

Q:上這個課程「一定」有效嗎?

A:若是能「對症下藥」,那「一定」有效!首先我們得先了解一件事,人的學習與記憶能力是沒有優劣差別的,大多數的人智商都不相上下,所以對學習與記憶的成果應該是相同的。只是學習與記憶的「過去成功經驗」,造成了現在的學習問題。

所謂的「對症下藥」就是得先區分孩子目前的情況,然後再各個擊破。

我將課程分成四種類型:(A)有動機有技巧(B)有動機無技巧(C)無動機有技巧(D)無動機無技巧。

像(A)課程主要是對「資優班」成績不好的同學上的,(B)課程是針對排徊在5~15名間,無法突破的同學,(C)課程是對成績高低起伏變化性很大的同學,(D)課程是針對包車尾的同學來設計的。當然越後面的課程,花費的時間多,引導技巧也越難,也最勞師動眾,甚至我還得帶到「絲路」去訓練呢!

Q: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上,該如何引導呢?

A:我去大陸的一級城市上課程,發現竟然他們的「教改」與「教學成效」已偷偷地超越我們了!舉個例子給您參考,他們的考試,竟然不考老師教學的課本內容,所以「背課文」無法應考,逼得老師得把課程改造,要把學生教會該科的自主學習與應用能力,而且課文內容會依時依境依學生的生活情況來整合編排,要讓學生能活學活用。就好像蠶吃桑葉,吐出來的不是桑葉纖維,而是「絲」!(*當然他們城鄉的教育差距水平也是太陽跟冥王星的遠!)

本來還很自豪自己的研發成果,沒想到他們也學得有模有樣的呢!我想再過幾年就得到二級城市討飯吃了!

所以我想建議家長,不要再「盲目」地讓孩子「背」了!也許背住「岳飛」與「秦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理解當時宋朝的情勢,皇帝的茅盾和當時文人的習性,更能將那些知識不知不覺地融入大腦之中,根本不用背!

更不要到學校「逼」老師教什麼!

反倒是跟著孩子一起學習,重新打開課本,放下過去對學習的膽寒!抱著「WHY」的好奇,探索課文內容的形成背景知識,與如何在生活運用的方式,最後才是如何在考場展現實力。尤其我最推薦「國文」,它不僅是個語言,更是各科的整合學習。

我曾經偷聽到某高科技研發中心的研究員的討論內容,現在已經有公司投入研究「同步口譯」的智慧型手機,也就是說,如果我在印度要買東西,只要用「台語」說即可,手機會同步翻成當地語言,說出來給印度小販聽,而印度小販的回答,也會同步翻譯成「台語」發音喔!本來我還以為會很久才會上市,沒想到iphone4s先落實了一部份-siri!

沒想到我們台灣還要用採計「英聽」成績來逼孩子學!研究生沒通過英檢不准畢業,就能逼出國際能力?

倒不如每天陪孩子認識一個日常生活中的英文單字(音即可,不用拼出字母),跟孩子一起寫三句英文日記(可加雜中文與圖案)!

孩子學到「滑輪」,不要死背公式與題型,不妨和他一塊到工地外面看看那些工具機的操作,再考他如何安全地從2樓降到1樓(不走樓梯)!

像高雄旗津陽明海洋探索館很用心地整理關於「船」的整合性知識,從文字學、科學、地理、力學、物理學等的有趣知識,跟孩子好好研究一天只要50元,但是卻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對孩子未來在學科的學習上,會很有幫助的。(就像在台北住一陣子,再跟您介紹淡水的歷史由來與城市發展,那一定比在高雄用想像地去背簡單多了)

這些年許多教育與研習中心的邀請授課,讓我發現這樣教學的老師也越來越多了,只要家長能花些時間了解老師的用心,而不是一昧地干擾,其實孩子會學得更好的!

Q:父母與教育工作者適合來學嗎?

A:這其實是我最希望的教學情境,我已把教學內容已簡化到小四以上的都可以理解上手的,只是父母都好忙喔!雖是有跟學校與研習中心合作辦理課程與師培,但是總是杯水車薪,也會因經費有限而斷斷續續的。我會建議父母若能一塊來學,其實未來就可以跟孩子一塊互動學習;教育工作者能來提昇教學技巧,更能樂在教學,尤其能看到自己親手教出來的孩子,那真是很有成就感的,歡迎跟我一起點燃孩子學習的火種。

Q:課程費用很高嗎?

A:這是個尷尬也很實際的問題喔!吳寶春師傅與家樂福的麵包,也是很難同一個價的。一個講師的專業學術背景養成、教學能力的精熟、學生學習情況的診斷與引導,以及教材教案的研發,沒有個3~5年是很困難的,還要再熬過3~5年市場的考驗,這些投資的成本與餐風露宿的日子,可能很難令人想像。像我為了研發「絲路」的學習旅程,也是花了5年多,來來回回不知多少趟了!請大家給我們持續研發與專業深化的支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