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只為磨一劍-宮崎駿

(本文為專題宮崎駿:動畫巨匠的引退一部份)

「誰是宮崎駿?」在《風之谷》上映過後,再沒有人問這個問題了。

陸續而來的《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等等作品,令宮崎駿聲名大噪。

不過,在《風之谷》之前,其實宮崎駿已經渡過43個年華了,而他已有21年從事動畫製作工作的經驗──那不是一個短的歲月,但他終究還是捱出他的出頭天了。

然而,宮崎駿那寂寂無名的43年,發生了什麼事呢?這個動畫巨匠,經過了怎樣的挫折、考驗,最終才走到了《風之谷》,並開設 GHIBLI 工作室?也許,想完整地了解宮崎駿的動畫製作生涯,我們可回溯至宮崎駿尚未成名的前半生。

動畫靈感 是童年回憶的一點一滴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展開著激烈衝突──那時有一名日本軍官在軍隊說道:「不想去的人就提出申請。」原本,這只是用來激發士氣的技巧,但有一個士兵真的提出了申請,還公開聲明他不願意上戰場,原因是「有妻子和襁褓中的嬰兒要照顧」。最後這個男人的確如願以償毋須為國捐軀,卻成為了飛機製造廠的廠長,並負責在太平洋戰爭中製造軍機所需零件,在戰爭中撈了一大筆──這個矛盾的男人,就是宮崎駿的父親。(想來,宮崎駿或許因童年時代在飛機製造廠的環境中成長,所以才會對飛機及各種飛行機器情有獨鍾吧。)

宮崎駿提過,他從小便認為父親是個錯誤的示範,自己也從沒有和父親認真地討論事情。他除了評價父親是個喜歡在女人堆中打滾的人、能與矛盾和平共處的人、馬虎度日的人,亦為一個低劣的現實主義者。父親認為做人的道理、國家的命運,都與自己無關──這恰恰與宮崎駿對人的關懷、對反戰的執著大相逕庭。又或,由於他對父親的價值觀抱有羞愧感,所以更堅持自己應該遵從正義──若是有如此傾向亦未可知。

這位男子娶了一名女子,那位女子在1941年生下了宮崎駿,並在他六歲的時候患上了肺結核。亦因此,他們一家因為母親必須接受治療,所以時常需要搬家。由於母親九年離家治療,除了童年時缺少母親的陪伴,幼小的他亦需要負上照顧弟弟的責任。當弟弟們吵鬧之時,宮崎駿便會邊為弟弟畫圖,邊講故事,而以安撫他們──想這也是宮崎駿對繪畫產生興趣的伏線。

這段童年經歷,影響了宮崎駿日後創作《龍貓》。吉卜力長篇動畫製作人鈴木敏夫當時覺得那個身兼母職、異常成熟的小學生小月非常不自然。那時宮崎駿突然生起氣來,並說:「明明就有,世上一定有那樣的小孩,而我就是那樣的小孩!」

創作的原點 為兒童描繪的動畫

要說宮崎駿對動畫的熱情,大概在其準備入學考試的時候萌芽的。那時的他承受著讀書的壓力,又對異性有強烈的憧憬,於多方面都被壓抑。於是想要發洩的青少年便會想要「擁有自己的世界」──一個連父母也不知道,只為自己所擁有的天地。懷抱著對失落的世界之嚮往,或一種對童年時代有著懷舊心情的「鄉愁」,動畫成為了填補他生活中的不滿足之重要存在。

想來,這種對生活的不滿足,與其童年時代有著很大的關係吧?宮崎駿小時候是個乖孩子,依父母意思生活,他幾乎是沒有意識的。他長大以後,才發覺這樣生活其實很恐怖。直到青少年階段,或因為反叛心理驅使,他發覺不能再當以這順從的姿態過活了。他意識到自己必須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要自己站起來才行。那種心態令他用力去壓抑兒童純真的本質,再加上應考時期心情低落,於是便變得憤世嫉俗起來。

在他準備升學考試的那段黑暗期中,他剛好遇到劇畫雜誌的誕生。那時的作品大多描繪著世間逆境,充滿著恨意與不快,最後雖然都沒有什麼圓滿的結局,卻讓當時活在水深火熱中、身為考生的他,看得異常痛快。那一些連環漫畫,激發了他內心的共鳴,讓他感到「有趣」。在那時,他決定將來要以畫畫為生,也嘗試畫出那樣憤世嫉俗的作品,卻還沒有明確的生涯規劃。

就在他高三的時候,1958年,他愛上了由東映動畫所製作的《白蛇傳》──沒有女朋友的他,對美得令人心痛的白娘子一見鍾情,而致一連三天往電影院跑,為的就是再見白娘子一面。《白蛇傳》的重要之處,是它醍醐灌頂般的令宮崎駿思考,自己是不是應更坦率地去表現自己認為的好與美呢?

「看完電影之後,我幾乎是失魂落魄的晃蕩在飄雪的回家路上。和她們崇高的專情相比,我的不上道顯得何其不堪,而那種自慚形穢的失落,讓我蜷縮在桌爐邊哭了一整晚。說是考生抑鬱的心理也好、青春期發育不全的惶恐也好,甚至說我濫情得很──總歸是一句話:『白蛇傳』在我年少稚嫩的心中留下了非常強烈的印象。

那部電影讓我對自己有了很多新發現。立志當漫畫家的我,一味描寫低俗的流行戲劇,是多麼愚蠢的事啊!而我嘴裡說著憤世嫉侷的話,其實內心渴望著純粹真情的世界,就算是濫情的靡靡之作也能打動我的心。我再也無法否定自己,其實我渴望能夠肯定這個世界。」節錄自〈關於日本的動畫〉,收錄於《出發點1979~1996》

白蛇傳

《白蛇傳》故事來自中國民間傳說,為白蛇精修煉成人形與凡間男子許仙墜入愛河的故事。此為日本首部彩色長篇動畫,可謂日本動畫製作的里程碑。

而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心中,想要在動畫中表現的,對「好」與「美」的肯定──其實就是孩子們的天真純樸和大而化之。然而他覺得,孩子們的純真和寬容,或會受到父母親無心的踐踏,於是他開始想要製作「孩子,別被父母親吃定了!」的作品,要他們學習自立。這一種鼓勵孩子獨立的精神,是宮崎駿許多動畫的基調,不論是《魔女宅急便》、《千與千尋》等,都表現得非常明顯。

《白蛇傳》啟發了宮崎駿主要以兒童作為對象的創作生涯。在不同階段中,宮崎駿有著不同想法,有曾想過創造自己童年想看的作品,也有想創造給自己兒女觀賞的作品;但從不偏離的是,為兒童創作的軌道。

「每當有人問:『你為什麼會製作兒童動畫?』我總會說,是因為本身的體驗。我完全不記得十二、三歲的時自己。也就是說,我覺得自己在十八歲之前,幾乎都躲在房間裡亂吼亂叫,一心一意只想要忘掉一切,也因此真的忘掉了一切。我的內心是一片空白……我當時為什麼沒能(把想說的事情)說出來呢?正因為自己有過那樣的經歷,所以才不想讓後來的小孩重蹈覆轍,而希望他們能夠勇敢地說出來。」節錄至〈從密室中逃脫〉,收錄於《出發點1979~1996》

想這也大概緣於他不甚完美的童年回憶。他也曾經承認,想為兒童創作,乃是源於一種補償心理。

雖然宮崎駿喜歡《白蛇傳》,但是看著看著,一種覺得「這部作品是騙人的」的感覺,卻浮現在心頭。這緣於作品為了突顯許仙和白娘子的悲劇性,忽略了其他角色性格上的刻劃。這一個缺憾令他開始想:「如果是我來做,我會如何如何……」這成為宮崎駿想製作動畫的起點。

然而,美夢總是沒有這樣容易實現的──縱使滿腔熱血,為了滿足家人對他的期望,他還是進入了學習院大學,修讀自己毫無興趣的政治經濟學,專攻研究的是和動畫風馬牛不相及的「日本產業論」。當時學校沒有漫畫研究會,宮崎駿唯有加入最為接近的兒童文學研究會。這一段讀大學的日子,是宮崎駿的「漫畫修行」年代──他認真專注地繪畫長篇漫畫,也有投稿或毛逐自薦,但出版社看都不看便回絕掉了。

工作亂七八糟卻好友群集的東映動畫時代

直到1963年,宮崎駿從大學畢業,便立即投身東映動畫,實為與漫畫作個了斷,但亦因此他踏出了自己創作動畫的第一步。他在東京練馬區用6000日圓的價錢租下了一個僅僅四帖榻榻米的小房間,以19,500日圓的薪酬,展開自己年輕時代的動畫師生涯,第一部參與的動畫製作為《汪汪忠臣藏》。

他在東映動畫中參與了多部動畫的工作,當中各作品的參與程度亦有異。似乎列表說明會較清楚:

1963年:《汪汪忠臣藏》(動畫)

1964年:《少年忍者風之富士丸》(原畫協助)

1964年:《格列佛的宇宙旅行》(動畫、原畫)

1968年:《太陽王子 霍爾斯的大冒險》(原畫協助)

1969年:《穿長靴的貓》(原畫)

1969年:《飛天幽靈船》(原畫)

1971年:《動物寶島》(構思、原畫)

1971年:《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原畫)

(引自「維基百科」)

《太陽王子 霍爾斯的大冒險》由高畑勳執導,為一長篇歌舞動畫電影。雖然當時票房慘淡,但其實獲得不少正面的評價。

在參與東映動畫的時代,他認識到了高畑勳、小田部羊三和太田朱美(妻子)等人,他們在宮崎駿日後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宮崎駿於東映動畫工作了約八年的時間。然而,東映動畫的薪酬制度問題,使工作人員的薪金分配不均:製作出高質素動畫的畫者,薪金未必及苟且作畫者──這種不利於創作高質素作品的制度,令宮崎駿感到不滿。

「東映動畫當時正處於最混亂的狀態,所以人事命令都已經變得有名無實……論件計酬的方式,使得認真工作的人不吃香,既然畫一張就有五十日圓,當然有人會拚命畫以求月入十萬或二十萬。……總之,當時的動畫根本沒有品質可言。不但每一集角色的臉都不一樣,而且還會跟著畫面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宮崎駿作品自述〉,收錄於《出發點1979~1996》

除了發薪制度重量不重質的問題,另一叫宮崎駿苦不堪言的是人事糾紛。高畑勳對宮崎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夥伴。他們因為同是工會的委員,順理成章地相識了。高畑雖是宮崎駿的前輩,然而二人非常投契,就成為了工作夥伴和朋友。後來他們關係密切得近乎非比尋常,這可從同為二人好友的鈴木敏夫處得知:

「宮兄製作電影時腦子裡只想著一個觀眾。宮崎駿最想讓一個人看他的作品,那人就是高畑勳……一直到現在,宮兄仍然時常到 GHIBLI 三樓和年輕人聊天,而聊的內容一半以上都是高畑兄。有一次,他在鏡頭前說得斬釘截鐵。『宮崎先生會做夢嗎?』對這個問題他回答道:『會呀。可是我只做一種夢,夢裡出現的總是高畑先生。』」節錄自《樂在工作──進入宮崎駿.高畑勳的動畫世界》

然而,在東映動畫時代中,高畑由於是工會的幹部,公司將他視為眼中釘,對他的審核非常嚴格,時間明明很多卻不能做分鏡,被公司「整得很慘」。又由於《太陽王子》的票房不佳,所以高畑被東映動畫所輕視,而一直被雪藏。由於宮崎駿堅持要與高畑工作,亦令監製部頗有微言。

所以當高畑獲邀請製作《長靴下的皮皮》,宮崎駿就和小田部亦一同辭職,一同轉到 A Production 工作。以上不愉快的工作經歷,或多或少可能也令他們意識到,自己創立工作室,或許才是製作出好動畫電影的環境。

輾轉轉職 尋尋覓覓合適的創作基地

1971年的八月,為了與「皮皮」的原作者見面,宮崎駿得以首次出國前往瑞典,並到外景地歌特蘭島作考察。雖然《長靴下的皮皮》由於未能得到原作者的許可而開拍,但勘探旅程中所見的中世紀風貌城塞城市威士比,以及斯德哥爾摩的風景,使宮崎駿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亦奠定了日後創作《魔女宅急便》那海邊小鎮的美麗舞台。

後來宮崎駿持續參與了各套動畫,包括《魯邦三世》的監製工作、《赤胴鈴之助》分鏡腳本的繪製等等。而其中一項較重要的作品,可說是《熊貓家族》。《熊貓家族》是一生活動畫,則以日常生活作為舞台的動畫,表示著他們愈發重視動畫裡的日常性,並描寫主角如何處理及面對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種種事情。片中出現有著「大智若愚」形象的龐然大熊貓,是日後宮崎駿創作《龍貓》的原點。

宮崎駿指出,他執著於那種深不可測又大智若愚的品質,像西鄉隆盛那樣,能用一臉茫然的模樣去包容那些庸碌平凡、拘泥於俗事的人。那呆然出神的昏庸感,對他而言有無窮的吸引力──這就是「熊貓」和「龍貓」造形的來源。他對這類動物體型龐大的印象,則來自小時候聽媽媽講故事。他認為這些動物既有媚惑眾生的能耐,塊頭必定要比人類大,才能顯示出他們的力量。

而在1973年,宮崎和兩位最好的夥伴又再一次轉職,轉到ズイヨー映像(後來獨立,並成立日本 Animation 公司),並參與電視卡通《小天使》、《萬里尋母》,並於1978年首度正式成為導演,負責《未來少年科南》。

從宮崎駿談論關於《未來少年科南》這部電影時,其實已經訂下了宮崎駿電影的基礎──那些對人物設定、漫畫電影的目的之執著。

「所謂的淨化作用就是,將一個原本十惡不赦的壞蛋轉變成好人。……所謂的漫畫電影,我覺得應該讓人在看完之後能夠有一種解放的感覺,既然如此,作品中的人物也應該要被解放才對。所以,我喜歡讓登場人物變得天真無邪。」〈關於「未來少年科南」〉,收錄於《出發點1979~1996》

從以上可見,大概可以明白,為何在宮崎駿的作品中,從沒有出現過極端可惡的壞蛋──《千與千尋》的無面人、《哈爾移動城堡》的荒野女巫、《崖上的波兒》的藤本等等……這一些反派人物,雖然曾與主角展開衝突,卻都有著可愛的地方,而在故事最後總變得純真無害。

宮崎駿又提及他對製作漫畫電影的要求:

「我想製作自己想看的東西。我覺得漫畫電影應該是一種最能夠紓解心情、使人愉快、讓人神清氣爽的東西。在其間,我們可以擺脫自我……。我們都懷著進退兩難的心情活在現實社會裡,不是嗎?不過,只要能夠擺脫重重情結或是從綁手綁腳的關係中掙脫開來,讓自己的世界更加自由開闊的話,我們必定可以變得更加強壯勇敢。……」〈關於「未來少年科南」〉,收錄於《出發點1979~1996》

從以上可見,宮崎駿執著於電影中必然需要有令人輕鬆、愉快的氣氛,去描繪出人們失落了的,能從現實困局中逃出的可能性。這使宮崎駿的動畫從來不以悲劇收尾,而電影的氣氛總以叫人和樂為多,而結束雖未必完全皆大歡喜,但是主角都能從本來有的綑綁中釋放,變得自由。

如《魔女宅急便》中,琪琪在最後克服了和不同的人相處之心結;《千與千尋》中,千尋從對成長的恐懼中解放出來,變成一勇敢的孩子──宮崎駿一直以來,都在他的不同作品裡貫徹著這樣的信念。宮崎駿自言,在做完《萬里尋母》之後,他一直處於喪失主題的狀況中,而《未來少年科南》是令他想起自己想要製作漫畫電影的初衷,並令他有一種回到原點的感覺。

《未來少年科南》發生在一個多處大陸被海洋淹沒的新世界,當時威力超越核子武器的超磁力兵器被用在戰場上面,多於半數人類遭到滅絕。 這是一個由少年拯救少女故事模式的典範。

於1979年,宮崎駿首次成為劇場版導演,作品是《魯邦三世 卡利歐斯特羅城》。宮崎駿自言這並不是令他滿意的作品──不過,票房雖然慘淡,但還是獲得很多好評。同年,他跳糟至東京 MOVIE 新社,負責培訓新人的工作,亦繼續參與動畫製作工作。

以上一些作品,似乎都是我們甚少提及的動畫名稱。花了這樣多篇幅,好像還未談及大家所熟悉的作品,足見宮崎駿其實要經過長途跋涉,才終於走到《風之谷》。

為了製成電影 刻意繪畫《風之谷》的漫畫

當時身為德間書店社長的德間康快,說「有企畫案的人就帶著企畫案來找我吧」,所以鈴木就把和宮崎駿一同構思的原創企畫案遞交予社長。社長拒絕了,理由是「因為沒有原著的關係」,並認為沒有原著的作品是不可能賣座的。

宮崎駿知道後,就決定開始畫原著漫畫,以爭取它可登上大銀幕的機會。

《風之谷》於是在 Animage 斷斷續續連載了13年。因為宮崎駿太忙,在期間一度中斷停載又再回復連載。(而其實《風之谷》的電影在連載開始後翌年,便開始籌備了──想宮崎駿實在是於短時間內,達到了他的目的吧!)

而其實我不知道宮崎駿畫漫畫──意外地,可能這是一部電影比原著更有名氣的作品?

宮崎駿一直以解放年輕人在現代社會的心靈,為創作電影的意圖──而《風之谷》也不例外。根據宮崎駿在〈即使是沒看過原著的人,也能樂在其中……〉(收錄於《出發點1979~1997》)所說,他將《風之谷》的重心放於在人類與地球的黃昏時期中,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聯性、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依存關係。──黃昏時期,是否還看得見希望呢?宮崎駿以《風之谷》嘗試去為年輕人解答這個問題。

《風之谷》主角娜烏斯卡,是在宮崎駿閱讀《希臘神話小事典》時發現的。他被她那充滿感性的善良心靈所吸引了,並將她與自己曾讀的《提中納言物語》出現的蟲公主聯繫起來,成為了同一個人──不屈從於社會的束縛,忠於自己的感性,在山野間自由奔跑,隨著草木行雲萬物變化而心動──這就是《風之谷》中娜烏斯卡的原型。宮崎駿一生中閱書無數,而書本亦是他的靈感來源之一。

1984年,《風之谷》上映,經過東映的調查,觀眾的滿意度為97%,觀眾人數有91萬5000人,成績相當令人滿意。一夜之間,宮崎駿成為備受矚目的導演,其往後的動向,亦變成能在報章中找到其蹤跡。

那時宮崎駿已經離開東京 MOVIE 新社,並於妻子共同成立事務所「二馬力」。儘管《風之谷》的票房成績一流,但沒有人願意接手製作下一部作品,而原先負責製作的團隊 Top Craft 也解散了,所以就只剩下成立工作室一途了。鈴木敏夫幫助宮崎駿,向德間康快提出想建立 GHIBLI 工作室。

貴人相助,是 GHIBLI 得以成立的主要緣由之一,而這亦使宮崎駿一直對德間社長心存感激。

GHIBLI ──刮起旋風吧!宮崎駿和他的朋友

GHIBLI ,是由宮崎駿所命名的,當中寄予了他一生對漫畫電影的使命和宏願。

「所謂 "GHIBLI" ,指的是撒哈拉沙漠上颱起的熱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軍用偵察機曾使用過這個名字,飛機迷的宮崎駿知道這件事,才會用它來當工作室的名字。記憶中,之所以如何命名是有『在日本動畫界刮起旋風』的意圖。」節錄自《樂在工作──進入宮崎駿.高畑勳的動畫世界》

在成立了 GHIBLI 後,宮崎駿便開始著手籌備新作《天空之城》。而之後的宮崎駿的確成功地在日本動畫界刮起熱呼呼的旋風,風靡萬千少年少女男孩女孩。其往後的作品和動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也就不細述了。

只是,在那寂寂無名的43年,隱隱藏著宮崎駿一直以來的信念,他前半生的人生經歷,其實與他往後的動向和作品有密切的關係。其於前半生訂立了的信念,包括:為兒童創作的心、對角色的淨化作用、電影輕鬆愉快的氣氛,以及在東映時代認識的各位重要夥伴,一點一點地塑造出宮崎駿動畫的方向,並終於迎來了其大放異彩的燦爛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