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可能內含有各種病原,包括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禽流感病毒、非洲豬瘟病毒等,是屬於有機廢棄物,並不適合拿來餵豬。在台灣養豬已經是一個年產值達 2,000 億的產業,用廚餘養豬,風險太大了。
廚餘焚化或掩埋,也不是最好的選擇。廚餘含水率高、含有氯化鈉(鹽),硬是放到焚化爐,會減少爐體壽命,而燃燒不完全,在高溫環境下,產生多氯聯苯(戴奧辛),更是肺部無法承受的重。掩埋則會產生大量甲烷,造成全球暖化。那麼,非洲豬瘟後,廚餘何處去?
筆者研究昆蟲近五十餘,其中花了 13 年研究黑水虻,深知牠才是處理廚餘真正的解方。黑水虻可以快速消化廚餘,幼蟲期約 20 天,體重增加 4,000 倍,每天可以取食他體重 2~3 倍的食物。1 公克卵孵化的幼蟲,可以處理 10 公斤以上的廚餘。若設計的得當(分批餵食),可以在 2 小時內將餵食的廚餘吃光。若是利用自動化飼養,每天處理 2 噸廚餘,只需要 10 平方公尺的面積。
黑水虻消化廚餘後,長大成為幼蟲並排出蟲糞。幼蟲富含蛋白質、脂肪、幾丁質、月桂酸、抗菌肽,是上等的飼料。蟲體內的脂肪還可以用來萃取生質柴油或作為永續航空燃油,進而增加我們糧食自給率及提供乾淨能源。蟲糞則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及氮、磷、鉀,是優良的有機肥料,可以讓土壤海綿化,增加國土韌性。
利用黑水虻處理廚餘,是一種自然解方,可以把廚餘內碳及氮,轉換為蟲體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將碳及氮匯集在蟲體及蟲糞內,是一種有別於綠碳、黃碳、藍碳的自然碳匯。根據研究顯示,利用黑水虻處理廚餘,比傳統堆肥方法,甲烷排放量減少 600 倍,氧化亞氮(N2O)排放量減少 1,200 倍。最新一期的永續(sustainability)期刊發表,在新加坡利用黑水虻在地化處理社區廚餘後,幼蟲養魚,蟲糞種菜。計算碳排放,比傳統方法減少 577%。
世界糧農組織(FAO)去年(2024)曾以專文介紹『黑水虻革命性的廢棄物處理,保障糧食安全及水資源保育』。今年(2025),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更以長達近百頁內容,出版一本『黑水虻轉化有機廢棄物指引,給決策者、企業家、操作者』。從此可知,黑水虻處理有機廢棄物已是普世價值。
今天,我們還在猶豫或討論,是否禁止廚餘養豬?或廚餘何處去?答案似已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