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豬瘟(ASF)存在的風險背景下,飼料不只是營養來源,更是生物安全體系的入口。要把風險關在門外,第一步不是爭論豬要吃什麼?而是用可被查核的標準定義「什麼是好飼料」,俗話說的好,病從口入,如果不能定義什麼是好的飼料標準,那我們也就很難用科學化的標準杜絕疾病的風險。
當什麼是優良飼料標準建立後,任何循環資源(含廚餘)若欲進入飼料體系,都必須證明能符合同一套要求;若無法提供相應的文件證據、流程紀錄與追溯可操作性,即不具備「好飼料」的前提。本文以此為主軸,先界定好飼料的五個構面與證據,再以飼料製造端六個面向落實 ASF 防控,並提出豬場端可執行的做法給大家參考。
好飼料 = 安全與可追溯 × 營養適配 × 好消化與吸收 × 物理品質穩定 × 運輸生物安全管控
判斷飼料或飼料原料好壞,依據不是單純的化驗數值以及口號,而是依賴是否有製造的系統制度可被查核 (包含 源頭管理、倉儲管理、製成監控、成品可追溯),並設立關鍵管控點,管控及阻斷可能的風險。
以此五構面為準繩,任何來源的素材都可以被客觀、公正地評估;若無相應證據鏈,則不宜納入。
在「能被查核」的原則下,製造端需以六個面向建立可操作的底線。每一面向均對應要求 → 稽核要點 → 證據三層。
1. 原料準入
要求:建立供應商分級與黑/白名單;建立明確的採購與收貨標準;高風險來源須提出處理、隔離、運輸及驗收的成套文件。異常批次必須標識、隔離與通報。
稽核要點:來源文件完整性、到廠驗收一致性、異常分級與時限。
證據:供應商稽核報告、收貨與裝卸紀錄、隔離與通報檔。
2. 製造工藝
要求:關鍵製程(如粉碎、配料、混合、調質、制粒、冷卻、包裝)具有參數記錄與批次留檔;跨配方或跨線生產須清線並留證。
稽核要點:製程文件與現場生產流程一致、清線紀錄完整、抽查可驗。
證據:製程參數曲線、清線 SOP 與執行單、抽樣檢測報告。
3. 分區與動線
要求:原料區、製程區、成品區邊界清楚;人、車、物單向流;外來人員有進出管制與清潔消毒程序。
稽核要點:區劃圖與現場管理一致、門禁與訪客紀錄、標示清晰。
證據:平面圖、門禁與簽到台帳、動線與消毒點照片。
4. 環境衛生與有害生物管理
要求:例行清潔消毒、滅鼠滅蟲與防鳥制度化;異常跡象須即時強化處置並留存紀錄。
稽核要點:布點合理、巡檢頻率與台帳齊備、異常事件處理以及閉環方式。
證據:點檢表、藥劑台帳、誘捕器布點圖與巡查報告。
5. 包裝與出貨
要求:成品批號化、包裝區防交叉污染;發運過程具人員動線限制與車輛清潔消毒流程。
稽核要點:批號與發運清單一致、封簽/覆膜留證、車輛潔淨度。
證據:發運清單、車輛進出與清潔紀錄、封簽/覆膜影像檔。
6. 監測、稽核
要求:建立週期性監測(含環境採樣、關鍵點抽驗),推動內審與交叉審,並設定驗證條件;定期追溯演練。
稽核要點:檢測計畫與報告完整度、內外審覆核。
證據:監測與抽驗報告、稽核不符合清單、追溯演練報告。
本文不預設立場,僅以標準先行的原則說明:
前提一:生物安全的合規處理—廚餘是否能說明來源、處理與運輸的流程,並提供文件化證據。只要生廚餘受到汙染,所有接觸的人員、設備都有汙染風險,特別是非洲豬瘟這個頑強病毒,如果沒有遵循有效生物安全處理,就是一個突破口。
前提二:原料成分的的穩定化—對廚餘原料成分波動是否有管理機制,是否能穩定?如何穩定?。
前提三:是否能再配方化—能以配方版本/變更管理與影響說明銜接豬隻不同日齡與生理階段。
前提四:運輸車的生物安全—承載該循環資源(含廚餘)的運輸車輛與設備,是否有「裝載前清洗消毒→運輸過程防污染→卸料後留證」的完整SOP,且能提供車輛清洗消毒紀錄、裝載影像或簽收表等證據,證明該批資源在進入飼料體系前並未因車輛、工具或裝卸環節而發生二次汙染。若車輛無法證明已完成有效的生物安全處理,前端所有合規處理的努力即可能在運輸端被抵銷,故不得視為合格來源。
若上述前提無法滿足,即無法在同一把尺下證明為「好飼料」,在非洲豬瘟防疫破口的風險下,不宜納入。這不是否定資源再利用的循環,而是界定邊界:先證明能達標,再談採用。
A. 選廠與採購
取得供應商的來源分級與準入文件、近一期內審/交叉審摘要、追溯演練紀錄。
要求出示關鍵製程(調質、制粒、清線)的紀錄樣張與SOP,確認文件與現場一致。
B. 收貨與留樣
每批到貨完成:批號對單、封簽檢視、到貨影像、留樣標識與位置紀錄。
對可疑批次採取隔離‐通報‐調查程序,未完成排除前不投料。
C. 運輸車的生物安全
飼料運輸階段是飼料生物安全鏈上最容易被低估、卻最常發生汙染與病原引入的環節。原因在於,運輸具備「跨場域、跨時間、跨來源」三個特徵:同一台車可能接觸多個供應商、多個養豬場與不同批次飼料;若車廂、帆布、輸送管路、裝卸工具未依規清洗消毒,就可能把前一次載運所接觸的病原、動物分泌物、禽畜糞便或環境汙染「帶進」下一批本來合格的飼料中,造成二次汙染。對非洲豬瘟(ASF)這類環境存活力較強、對有機物較有親和力的病原而言,這種「從車到料、再從料到場」的傳播路徑尤其現實。
因此,飼料運輸必須被視為與原料準入、制粒熱處理同等級的控制點,至少做到:車輛進出有紀錄、裝載前有可追溯的清洗消毒憑證、裝卸過程減少裸露與落地、必要時採用覆膜或二次防護,並建立一二級洗消點。唯有讓「車與人」的風險可被證明已處理過,才能確保前端合規生產的飼料,不會在最後一哩路變成生物安全的破口。
以同一把尺,讓循環與安全對齊
ASF 風險不會因立場而消失,只會因制度與證據而可控。當我們以「安全與可追溯、營養適配、好消化與吸收、物理品質穩定、運輸生物安全管控」五構面作為共同語言,並用製造端六面向把流程門檻築牢,任何欲進入飼料體系的資源都能被公平評估。先設立標準、後討論是否符合標準—這是把飼料做好做對的根本邏輯,也是讓循環與生物安全在同一張地圖上對齊的唯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