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
本次活動以「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為主軸,於 114 年 2 月 23 日舉辦「開心農園—親子共耕講座」,並正式展開學校農園的栽種行動。透過親子共學方式,讓學生體驗農作栽種的辛勞與樂趣,理解糧食生產與環境之間的關聯。3 月 31 日進行補種,卻因丹納斯颱風侵襲,農園作物全數受損。此過程成為一個真實的學習案例,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並思考如何面對與調適。
親子共耕講座
由講師介紹農園規劃、作物選擇及栽種方法,並結合氣候變遷對農業影響的說明。
親子共同參與,體驗農事勞作,建立珍惜食物的觀念。
學校農園栽種
學生分組負責不同區域,進行播種、澆水與除草,學習合作與責任。
討論「校園食物里程」概念,理解在地栽種對永續的貢獻。
補種與調適
在第一次栽種後進行補種,強調農作需適應季節與氣候變化。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因應不可預測的天候挑戰。
颱風損害的學習
農園遭丹納斯颱風摧毀,讓學生理解極端氣候對糧食生產的威脅。
以此為契機,討論如何透過多樣化栽種、防災設計及社區合作,增強農業的韌性。
本次活動共有六年級四個班級及家長參與,總計約 120 人。學生在親子共耕中展現高度參與熱情,能體驗農作的辛勞並學習作物生長需求。颱風過後,雖然作物損毀,但學生能從挫折中反思,並能口頭表達氣候變遷對人類生存的威脅。許多學生提出未來希望嘗試溫室栽培、設定擋風設施等想法,展現出對「永續發展」的初步思考。
這次活動不僅是一次農園經營的體驗,更是一次深刻的氣候教育。孩子們原以為只要用心澆水、照顧,就能收穫成果;然而颱風的到來,讓他們真切感受到氣候變遷的不可預測與破壞力。這份失落,反而成為最真實的教材,引導孩子理解永續發展不只是理論,而是需要持續努力與調適的生活課題。
主任小銘:
「看到菜園被吹倒我很難過,但我也知道這是因為氣候變化更嚴重。我希望以後我們可以用網子或溫室保護作物,讓它們有機會長大。」
學生小翔:
「原本覺得種菜只是玩一玩,但這次真的失敗了,才知道種東西不容易。以後吃到菜我會想到農夫有多辛苦。」
學生小宇:
「颱風把菜吹壞,讓我想研究防災科技。如果能發明更強的農園設施,或用 AI 預測天氣,應該能幫助大家減少損失。」
這場「親子共耕」與農園經營的經驗,從播種的喜悅到颱風的挫折,完整展現了氣候變遷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學生在體驗中學會珍惜食物、尊重自然,也開始思考如何以智慧與合作來追求永續發展。活動雖因天災而中斷,但卻開啟了孩子們對「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的真實理解與長遠關注,為未來環境行動力奠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