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教師環境教育素養,提升教學多元實踐力,仁愛國小教師群於2024年5月15日前往臺南市光復實驗小學參加一場深具體驗性與環境連結的研習課程。本次研習目標在於:
理解當地生態環境特色與文化背景。
體驗「攀樹」與「划船」等沉浸式自然互動課程,拓展教學視野。
探索環境教育如何從「體驗出發」,轉化為校園教學實踐與課程創新。
環境生態導覽:
由光復實小專業教師與在地環教夥伴帶領教師穿梭校園綠地與鄰近自然場域,說明當地原生植物、多樣性動物棲地與水文系統特色,並介紹學校如何將在地生態轉化為環境學習基地。
攀樹體驗課程:
在安全裝備與教練指導下,教師們實際體驗樹冠活動,親身感受站在「林間高處」觀察自然的角度,了解攀樹作為環境教育、情緒療癒與感官覺察的潛力。
獨木舟劃行體驗:
教師進行湖面劃行活動,學習水域安全知識及簡易操作技巧,並在劃行過程中觀察濕地生態、感受與水共生的生命節奏。
本次共有50位教師參與,教師們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自然互動的多層意義——從生態知識的學習、環境情境的體會,到教育哲思的激盪。大家不僅重新感受到土地的呼吸與生命的韻律,也對「教學」有了更開放的想像。例如,有教師表示未來將導入「戶外課」與「感官學習」結合語文或社會課程,也有教師萌生設計學校小森林探索活動的想法。
作為教師,常常教孩子認識環境,卻少有機會自己靜下來傾聽大自然的聲音。這場研習不只是知識傳遞,而是一場身心靈的深度洗禮。從攀樹的高度望見視野的開闊,從劃船的緩流感受環境的靜謐,讓我們重新連結到「人是自然一部分」這個核心信念。未來我們也將更有信心引導孩子走進自然、親近自然,讓學習不只是教室內的理論,而是土地上的實踐。
鐘老師(自然科教師):
「攀樹課程讓我跳脫教科書,以『鳥的視角』看見森林,我開始思考如何在我們學校小樹林中也推行這樣的戶外活動,讓學生學習自然不只是靠觀察,而是靠『身體經驗』。」
劉老師(導師身分,重視情緒教育):
「當我坐在獨木舟上時,四周只有水聲、鳥鳴與呼吸聲,原本緊繃的思緒被放鬆了。這讓我想到,我們的孩子在校園裡也需要這樣的『自然療癒時光』,我想嘗試在晨間引導靜心與綠地探索結合。」
李主任(行政角度):
「這次的研習讓我反思學校的課程設計太少『動』與『感』。環境教育若只有講解、沒有體驗,是難以入心的。我們未來應該思考如何把這類體驗課程模組化、在校內也能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