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護正蒙教育.培植佛門龍象

 

國家之治亂,民族之興衰,關鍵在於人心之邪正清濁。人心若能常保清正,雖未施行法治,也不至於亂;假使人心邪濁,縱然施以重典刑罰,恐亦難收治功!欲使人心清正,則須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教育的成敗,直接影響國民的品行,是國家興衰的徵兆。是故,論語中孔子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我中華民族過去的教育,率皆秉承著“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教育原則,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教材,以“明人倫、敦善行”為基本修養;一般人只要願意接受任何經典古訓的教化,即能自我敦品勵行、變化氣質,達者便能兼善天下,窮者亦可自守其身。這正是中華民族萬古常新、歷久不衰的主要因素!因此古來即有“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之佳言傳世。

自從歐風東漸,學人競相崇尚西法,廢除傳統文化,漠視養德教育,致使現在一般人非但看不懂古書,更造成人心急速腐化,衍生嚴重的家庭問題,進而影響社會治安、國家穩定。此皆幼時未讀古書、未受聖教之過也。欲救此弊,捨恢復傳統文化、落實人格教化,難以達成!而人格之養成則是奠基於童年!及早讓兒童接受優良文化薰陶的教育,即是趁著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強的階段,讓他接觸最有價值的作品,在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而漸漸地陶冶性情、培養福慧,成為一生高遠見識、優美人格的源頭活水。此即易經所謂:“蒙以養正,聖功也。”

傳統文化不但與現代教育關係密切,更是宗教教育的重要基礎。自古以來,各宗各派的祖師大德,大都因為幼時即已飽讀詩書,受到聖哲文化的薰陶,奠定了深厚的人格基礎,以及古文的讀寫能力,故於各種宗教教義一觸即悟,進而發揚光大。是故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至聖先師奉祀官府李炳南老教授亦有“宗教不能與民族文化脫節”、“古來由儒入佛者較多”之語。

釋淨空教授常於講筵中提及:“文言文是開啟三藏教典的鑰匙,想要獲得這一把鑰匙,最簡便之法就是‘讀經’。”老人家屢舉其師李炳南老教授對於學習古文的開示說:“能背五十篇古文,就可以看得懂古書;能背一百篇,就有能力寫古文。”

禮記云:“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昔時賢文說:“桑條從小矯,長大矯不屈。”由此可見,不管是要奠定人格基礎或古文能力,“讀經”可說是最理想的捷徑,而且要趁著十三歲以前記憶力的黃金時期好好培養,才會有事半功倍之效。此種傳統教育若能復興,則爾後四庫全書及三藏教典才不再塵封樓閣,徒嘆奈何;華夏文明才能光照寰宇,普利群萌;而儒釋門中也才有更多因緣,塑造出如慧遠、智者、善導、永明、蕅益、印光等弘範三界、利益人天的祖師,以及白居易、文彥博、王旦、袁宏道、周安士、彭二林、江味農、李炳南等化眾無數、功在當代的王公大儒,“儒佛會通”的“法門龍象”必能復現於世。

基於此項因素,正蒙教育中心自一九九七年起,即竭力推展“正蒙教育‧兒童孝廉讀經”,期能為“蒙幼養雉,護國興家”善盡綿薄之力。同時,並以“古本原文”為底本,謹遵“以經校經”的原則,整編了一套四書、老莊、了凡四訓等正體版、簡體版、正簡對照版等三類大字注音讀經教材,提供海內外兒童學習之用,希望對於童蒙教育有所助益。

教育乃百年大計,兒童學習任何一種學問,都應該要有師長的指導、帶動,與家長之督促、鼓勵,方能產生事半功倍之效。為發揚優良文化道統,培育德智兼備的經世大材,企盼賢明的家長們,咸發至誠之心,共同推動這項益國利民的千秋大業——“正蒙教育.兒童孝廉讀經”。古語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殷切地期望,此一風氣若能持續下去,這個世界必能成為“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的人間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