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居士傳


⊙彭紹升撰.思尼子譯

       袁了凡先生,名黃,字坤儀。江南吳江人︵據其籍貫,應屬浙江嘉善縣人︶。祖父幼年入贅嘉善殳氏,因此了凡得以在出生地嘉善縣被補為公學生。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一五七○年︶,他在鄉試考中舉人;明神宗萬曆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年︶考上進士,萬曆十六年奉任寶坻縣知縣。

        過了七年,他被拔升為兵部﹁職方司﹂主管,正好朝鮮︵高麗國︶遭遇日寇侵犯,前來請求明朝軍隊救援。當時的﹁經略﹂︵官名,主掌一路兵民之事,權利與職責都非常重要,位在總督之上︶宋應昌,奏請朝廷派了凡擔任﹁軍前贊畫﹂︵如同今之參謀︶,並兼督導支援朝鮮的軍隊。

        當時的提督︵官名,統轄全省水路各軍,為最高之武官︶李如松,以代為請求朝廷賜封官爵來誘騙日寇,日寇信以為真而失去防備;於是李如松乘機暗中偷襲,在地勢險要的平壤大破日寇。

        因為這件事情,了凡先生義正辭嚴地當面指責李如松,不該採取欺詐手段,損及國家體面。而且李如松部下士兵,又以殺害百姓作為首功。了凡據理力爭,剛正不阿。李如松大為憤怒,獨自率兵東去。日寇乘機偷襲了凡,被了凡擊退。而李如松最後被日寇擊敗,他想要脫罪,進而以十項罪名彈劾了凡,了凡很快就因為受到種種誣陷,最後罷職歸鄉。

        了凡回到家鄉以後,行善更加懇切,於七十四歲往生。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一六二一年︶,朝廷追敘了凡征討日寇的功績,贈封﹁尚寶司少卿﹂。

        了凡自從當上諸生,就非常喜歡研究學問,通達古今之事,舉凡河洛、理數、音律、水利、兵備、堪輿、星相等學問,都研究得很精密,頗具心得。

        他在寶坻縣知縣任內,努力從事於利益百姓的政務。當時寶坻縣常常遭遇水患,了凡就開鑿三汊河,建築堤岸來抵擋水患;又讓百姓沿著海岸種植柳樹,當海水挾帶泥沙沖上岸時,遇到柳樹就會堆積起來,久而久之變成一道堤防。又整治農田排水設施及田間土埂,督導策劃農業耕作,使得荒廢土地日漸開墾。而且減免徵調民眾從事勞務,以便利百姓。

        了凡先生的家境並不富有,卻非常喜歡布施。平時經常誦經持咒、參禪打坐、修習止觀,每日有一定的課程,不管公私事務多麼緊急繁忙,也不曾暫停。著有戒子文四篇︵即︽了凡四訓︾︶,廣傳於世。

        了凡的夫人非常賢慧,經常協助他行善布施,並且依照﹁功過格﹂記下每天所做的功德。因為她不會寫字,所以就用鵝毛管沾上硃砂,逐日標記在日曆上面;有時見到了凡所做的功德比較少,她總是會皺著眉頭。她曾經為了要替兒子裁製冬天禦寒的襖子,須要購買棉胎,了凡說:﹁絲綿較為輕柔暖和,家裡本來就有,何必購買棉絮呢?﹂夫人說:﹁絲綿貴,棉胎比較便宜,我想將家裡的絲綿拿去換棉胎,這樣就可以多裁製幾件棉襖,來贈送給貧困受凍的人!﹂了凡聽了非常高興地說:﹁如果這樣子用心行善,就不必憂慮孩子以後沒有福報了呀!﹂

        他們的兒子袁儼︵原名天啟︶,生於明神宗萬曆九年︵公元一五八一年︶。明熹宗天啟五年︵公元一六二五年︶進士,官廣東高要知縣。天啟七年︵公元一六二七年︶卒於任內,壽四十七歲,生有五子一女。

增補了凡先生家族事略


⊙思尼子增補

袁了凡先生祖上舊居浙江嘉興陶莊︵其後併入嘉善︶。高祖袁順︵杞山公︶因反對燕王篡位而蒙難,世稱﹁黃子澄之變﹂。

袁顥︵曾祖︶:入贅吳江蘆墟徐氏,奉祀杞山公而定居吳江,因此︽趙田袁氏家譜︾以袁顥為遷吳始祖。

袁祥︵祖父︶:幼年入贅嘉善魏塘殳氏,配良醫恆軒公之女,成年之後完成婚禮,唯生一女。繼配平湖朱氏,為嘉善巨室,由於﹁資送甚厚﹂,袁祥又善於料理,袁家得以大起。其後在魏塘鎮東亭橋建造袁家莊園,名聞遐邇,子女各一︵子袁仁︶。

袁仁︵父親︶:生於明獻宗成化十五年︵公元一四七九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一五四六年︶,世壽六十八歲,育有五子三女。平生博學多才,儒學造詣甚高,當時號稱﹁文獻世家﹂,以賢能聞名。與唐伯虎為至交,並與王陽明、王艮、王畿等大儒,於學問上多所往來,對於了凡先生影響甚深。

袁黃︵了凡︶:袁仁四子,原名﹁表﹂。明世宗嘉靖十二年︵公元一五三三年︶出生於嘉善,十四歲喪父。聰穎敏悟,才華出眾,為萬曆初嘉興府三大名家之一。萬曆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年,五十四歲︶進士及第,萬曆十六年授寶坻知縣,頗具政績,被譽為﹁自金代建縣八百多年來最受稱道的好縣令﹂。萬曆二十年軍援朝鮮,次年遭李如松構陷而罷職歸鄉。受推編修嘉善縣志,嗣後遷隱吳江蘆墟鎮趙田村,建萬卷樓,持齋修行、撰書立說。萬曆三十四年︵公元一六○六年︶往生,世壽七十四歲,生一子︵天啟︶。受祀於嘉善、吳江賢祠。元配高氏、繼配沈氏︵天啟生母︶,都贈封﹁恭人﹂。

儒佛會通的廉能知縣


⊙梁德合︵天津市寶坻區.了凡文化研究會︶

袁黃(一五三三~一六○六),字坤儀,號了凡,生於浙江省嘉善縣。明隆慶四年︵一五七○︶中舉,萬曆十四年︵一五八六︶進士及第,萬曆十六年至二十年(一五八八~一五九二)擔任寶坻知縣。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調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奉命出師援朝。後居於江蘇吳江,享年七十四歲。明天啟元年(一六二一),追贈尚寶司少卿。

一、主要成就和歷史貢獻

了凡是明代卓越的思想家、文學家,同時又精於曆法、術數、經史、水利、農業、軍事、醫術、佛學等各個方面的學問。了凡義子、歷史上有名的《甲行日注》作者、明末文學家葉紹袁,在其所作的《湖隱外史》中,記述了義父了凡先生說:﹁先生學究羲文,理參孔孟,圖書精蘊,讖緯奇祕,靡不究原物始,探本象先。﹂並且研究至深到﹁各瑧至境,咸析要歸,洵一代之宗工、百家之匯海也。﹂

了凡生平主要有如下成就,以供後人景仰:

⑴研修儒學,弘揚經典

了凡祖先歷代耕讀傳家。其父袁仁(字良貴),藏書兩萬餘卷,為浙西名儒。為求學問,先生曾有多位老師;其中,王陽明大弟子王畿(號龍溪)就是其中一位,對其學業有很深的影響。

了凡自小立志報效國家,勤研儒學經典,且有深刻見解,年輕時就應邀在家鄉講學。為指導學子樹立志向,掌握知識及本領,先生編纂了多部學習指導類書,這些書深受人們喜愛。

了凡著有兩部史評類書:一為《袁了凡綱鑑》,周谷城稱之為﹁真正的史書﹂;二是《史漢定本》,又作《新刻凡袁先生纂輯史漢定本》。而其所著的專門研究性書籍,主要有:《袁氏易傳》、《周禮直解》、《尚書大旨》、《春秋義例》、《論語箋疏》、《孟子箋疏》和《石經大學解》。

除此之外,了凡還編纂有:《羣書備考》、《游藝塾文規》、《游藝塾續文規》、《古今經世文衡》、《袁了凡匯選古今文苑舉業精華》、《評注八代文宗》和《四書刪正及疏意》等。

雖然以上許多書是為科舉考試而編纂的,但先生說過,學習豈是僅僅為了科舉考試,更多的是寄希望於語言文字之外,或者﹁會有所感奮激發﹂。先生認為:﹁國家設科目,欲求真才實能,共理天下;設學校,亦欲教養真才實能,進於科目,非具文而已。﹂

特別是對於經典,了凡認為:﹁不可輕悖前賢,自是己說。極之而果有所不通,則當尊經以略傳,不可信傳以疑經;當藉傳以明經,不可驅經以從傳。﹂

當時官府指定朱熹一家之言,《游藝塾續文規》中記載了先生的思想:﹁專欲依注,拘定一家之言,不許分毫走動﹂,會讓﹁士子之識見當愈卑,而文風當掃地矣。﹂

為了讓士子豐富見識,指導學習,了凡決心﹁憫正學之蓁蕪,開久迷之眼目﹂,先後編寫了《四書便蒙》和《書經詳節》等書,對當時通行的朱熹本進行了謹慎而大膽的刪注:﹁大刪朱注而略存其可通者,於嘉靖乙卯年(嘉靖三十四年,即一五五五)刻行。﹂出版之後,影響廣泛,﹁遍傳天下﹂、﹁家家傳習﹂。後來書坊重版這兩部書時,先生的友人將書名分別更改為《四書刪正》和《書經刪正》。

⑵指導生產,傳播農學

了凡雖是文人,卻深知土地、水利、種植等方面的農學知識。了凡家鄉是稻米的重要產區,從小就耳濡目染,了解了許多農業技術。鄉民說他:﹁見土辨色,即知其宜種何穀。﹂先生認為:﹁只憑習慣栽種,不觀察環境,不分辨土壤,茫昧而種,茫昧而獲。﹂

在知縣任上,為解決糧食生產嚴重不足的問題,先生決心從南方引種水稻。為了指導生產,他親自編寫了一部農業生產專著——《勸農書》,介紹新的作物品種、耕作技術及開墾荒地等方面的經驗,並親手繪製了翻車、木筒、架槽等插圖。該書經過推廣後,當地﹁隨地教民,積年荒地皆開成美田﹂。當時,翰林楊起元在見到《勸農書》時很是高興,認為﹁非寶坻興而誰興?﹂並稱將攜此書歸江南,勸說家鄉推廣實行,以興當地。此書一直為農史學者所重視,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日本天野元之助《中國古農書考》均有著錄。

擔任知縣期間,為了農業方面的綜合治理,先生還對京津地區的各水系等情況進行實地調研,並寫成了一部極為重要的專著︱︱《皇都水利考》。全書記錄了諸水系追根溯源的查考,還有相關流域的土地使用、農田灌溉和糧食產量等情況的調查記錄,為水利建設及土地利用提供了依據;並且在此基礎上,實施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為農業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專家稱,《皇都水利考》對當今京津地區的生態保護和水利建設,仍具有較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⑶建言獻策,保家衛國。

先生的家鄉嘉善是浙江西部的門戶,嘉靖時期就受到來自海上倭寇的侵擾。二十歲左右的了凡,親眼目睹了海盜入侵和瘋狂搶掠的狀況,一種守衛家園的責任感在他心中滋生,並且不斷地擴張,於是他開始有意識地閱覽一些關於組織防禦、用兵之法等軍事方面的書籍。

嘉靖三十三年(一五五四),嘉興府通判鄧遷受命主持興築嘉善縣城城牆。當時了凡年僅二十二歲,但其才華在當地已經是小有名氣;於是鄧遷找到了凡,一起商議此事。年輕的了凡聽了為之一振,在一番分析之後,他們坐船巡視了周圍水域,確定了嘉善縣城城址。

了凡擔任寶坻知縣後,見這裡﹁燕京之地,東南濱海,敵寇自南而來則由天津衛直沽,而寶坻在北,正當其要衝。自東而來則由草頭沽,而寶坻在西,也正當其要衝﹂。立國之初,海盜確實也曾到過寶坻,卻被當時的于、楊兩位將軍全數俘獲;其後曾又一次侵入遼東,被劉將軍全部殲滅。後來,雖然海盜警報沒有再發生,但國內外關於海盜行蹤的信息仍然頻頻傳來。於是先生提出:在當地有船的人家,編派字號,以備瞭望敵情的應急之用;同時又命每家備齊弓矢、炮石、器械等防禦物。這樣,就築起了一道堅實防線。

當地巡撫因為先生通曉邊疆事宜,遂召之共議大計。先生因此常與鄰縣的薊州等地邊鎮的將士有往來。在了解邊防情況的同時,先生也經常提出許多建議。為讓百姓有個安定的生產、生活環境,不受外敵所侵,他還專門上書,建言獻策︵例如向朝廷提出了︿倭防初議﹀、︿防倭二議﹀、︿復撫按邊關十議﹀、︿閱視八議﹀和︿答王道尊軍民利病議﹀等建議︶。了凡的見解實際而有遠見,很受朝廷當事者的稱讚。特別是先生提出的革除冗員、荒山植樹、險要地段興修水利、核查兵器和加強海防等建議,均被上級所採納。

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四月,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帶領十多萬日軍,公然出兵攻打朝鮮;朝鮮國王撤退到鴨綠江邊的義州,向明朝請求出兵相援。對此,明朝有戰與和兩種意見。了凡先生指出:﹁毀唇必及齒,左右宜相呼。﹂以宋應昌為首的多數大臣,亦主張應該出兵朝鮮。朝廷也終於認識到,﹁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最後作出了抗倭援朝的決定。由於了凡先生在軍事上的謀略和對日本的了解,受到了大臣們的推薦;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奉命赴京覲見皇上,並被擢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

到達前線這年,了凡先生已經六十歲。他首先恢復朝鮮軍隊的信心,掌握日軍動態;其後毀掉日軍糧草,使其無法再戰。不久,明軍收復了許多失地。後來李如松帶走大批部隊,留下先生駐守平壤;日軍見這裡守兵不多,趁機襲擊。先生機智應對,沉著指揮,率領三千名士兵、並發動朝鮮兵民,一舉擊退日軍,取得勝利。

日本史學家說:﹁明軍此戰勝利,實是得益於袁︵了凡︶。朝鮮李元翼著的︽生祠碑記︾,對了凡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對待朝鮮人民方面,都給予了特別的評價:﹁勳勞甚備﹂。

⑷研習醫學,澤及後人

了凡先生的高祖袁顥為一代名醫,其祖父袁祥、父親袁仁也是當地的名醫,幾代人都留下了醫學著述,因此袁家堪稱是中醫世家。母親也在了凡小時候就鼓勵他學醫。

中醫講究自然,了凡先生自小就對道家思想有深厚認識;雖然後來步入仕途,但其著作中有一部著名的《祈嗣真詮》。此書既是一部醫典,也是一部教人為善的著作;從書中可看出先生在注重養精的同時,更注重從心靈上健全人生,達到真正的﹁心康體健﹂。

⑸參悟佛學,利已利他

明朝隆慶三年(一五六九),了凡先生三十七歲時,在南京棲霞山得到雲谷禪師的點化,開始修習佛法,並接受佛家靜坐心法,每日靜心打坐,開智明慧。

了凡先生是歷史上有名的《嘉興藏》刊刻的發起人。《嘉興藏》是漢文大藏經的一種,又名《徑山藏》、《方冊藏》,是中華大藏經諸種版本中內容最豐富的一部。此藏經先由先生發起,在紫柏禪師的協助下,由幻余禪師負責,道開法師等人一起進行。自明末至清初,由中國幾代僧人,前後歷經二百年才刊刻完成。

在修習靜坐之中,先生又經過妙峰法師的點撥。後來,根據二位禪師的指點,先生研讀經典,又結合自己的心得,撰述了《靜坐要訣》一書。此書影響廣泛,受益者眾。另外,先生所著的《了凡四訓》等書,都與佛家思想文化有關。

先生收藏有多部佛家經典,在奉詔入京前,他將自己所珍藏的經典,送到寶坻廣濟寺。後來寺院將這些經卷收藏在藏經閣中。

⑹誠以修身,倡導善行。

了凡先生最受人推崇的是他的善學思想。首先是真誠修身。先生曾遇到一位算命神準的孔先生,並聽其言之鑿鑿地說,人生的際遇本來就是註定好的;先生在心灰意冷之下,便漸漸不思進取。明朝隆慶三年(一五六九),先生從北京南回,在棲霞山拜會了雲谷禪師。雲谷禪師說,要以積極的道德行為來求得立命之道,先天的命運可由後天的修善加以改變;只要真心行善,就會有好運。先生得到了禪師的點化,並受此﹁立命之學﹂後,思想上有了嶄新的認識,於是改掉自己酗酒、愛發脾氣等不良習性,勤於修身,真誠發心,廣行善事。

了凡有一個總體的︿自檢款目﹀,他將自己的為人準則寫成文字,時時對照,誠以修身。主要內容概括而言,一是每天堅持靜坐修身;二是每天記﹁功過格﹂,把自己的言行隨時記錄下來,用以時時自省修身;三是設立﹁治心編﹂一冊,每天讓門丁攜帶放在公案上,將一日所做的事都隨手記在其中。

其次是積極傳播善學思想。先生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其後受到道教影響,又接觸佛家文化。先生在修身的同時,更是積極把脫胎自以上三種傳統文化的善學思想進行傳播;言傳身教,著書立說。明代後期,善學思想影響廣泛,與了凡先生的善書是分不開的。

《祈嗣真詮》是成書較早的一部,這部書是先生在擔任寶坻知縣時所撰,並親自組織刻印出版。此書分為改過、積善、祈禱等內容,既是一部醫典,更是教人為善的著作。書中列舉了十種善行:﹁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網,大略有十。竊謂種德之事,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教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捨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這時期所刻印的另一部書籍《靜坐要訣》,更是關於修身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先生將自己受到高僧指點與實踐所知認真總結,進而成書的。全書分為辨志、豫行、修證、調息、遣欲和廣愛六篇,指導人們通過靜坐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書中認為﹁修身不能為名聞利養,更不能欲聰明勝人﹂。並指出修身三法:﹁一繫緣收心,二藉事煉心,三隨處養心。﹂

《了凡四訓》是先生的傳世名作之一,對亞洲各國影響深廣,版本眾多;全文一萬多字,由﹁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文章所組成。《了凡四訓》是先生一生經歷之總結,全書貫徹了他的處世思想,是一部閃耀著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善書,被譽為﹁東方第一勵志奇書﹂。

此外,先生還編撰了《袁生懺法》、《攝生三要》、《淨行別品》、《訓兒俗說》等。這些書在歷史上產生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第三是積極把善學思想應用實踐。了凡先生於萬曆十六年至二十年(一五八八~一五九二)擔任寶坻知縣,在這五年中積極把善學思想應用實踐,興修水利、開墾荒地、引種水稻、革除弊政、減輕賦稅、教書育人,清正廉明,成績斐然。特別是看到百姓糧賦太重、人們生活艱難時,先生決心為民減稅。這在當時極易觸怒朝廷,上書減稅所要面臨的壓力及須承擔的風險,他是清楚的;但他以身為地方官的責任感,親自揮毫,上疏朝廷。在奏摺中,先生言辭懇切,真心請求為百姓減免賦稅。皇天不負苦心人,年後此奏疏得到朝廷允准,賦稅﹁從二分三厘七毫,減到一分四厘六毫﹂。消息傳來,萬眾歡騰。後人形容:﹁一疏奏可,萬戶生春!﹂而先生在得知減免賦稅的請求獲得朝廷批准之後,寫了︿謝屯院啟﹀,表達了心中的激越情感:﹁捧流涕零,感激心醉。﹂

二、百姓的真誠紀念

了凡先生的善思善行,深深影響了當時的社會;人們注重教育,一心向善。先生受到百姓的真心尊敬。當時,就連鄰縣的薊州百姓見到了凡,都會送上香茶、水果。先生在赴京上任那天,身邊只攜帶了必需的圖書、衣物。人們自發來送。直到子夜時分,船才解開纜繩,向北行駛。

為了紀念了凡先生,當地百姓刊刻了《德政錄》,記述先生的功績。門生劉邦謨、王好善又緝錄先生的公文和發佈的告知、書札,把已經成為事實部分依次進行收集整理,編輯成《寶坻政書》十二卷。

《寶坻政書》這樣評價先生:﹁在袁了凡擔任寶坻知縣期間,以﹃清廉儉樸﹄要求自已,以﹃慈和仁愛﹄對待百姓,以﹃恭敬謙遜﹄對待上級,以﹃光明正大﹄和睦同僚,以﹃禮儀法度﹄訓教生員士子,以﹃賞罰分明﹄管理官吏和差役,以﹃至真至誠﹄感動鬼神,是我們寶坻二百年來所未有過的賢能縣令。﹂

為了紀念先生的親民愛民,縣內還在縣衙西面不遠的地方,建有﹁了凡去思祠﹂。

因為對於朝鮮的援助,特別是對於當地百姓的愛護、體貼,當時朝鮮也為了凡建立了生祠。


三、深遠的歷史影響

了凡先生在寶坻為政五年,聲名赫赫,當時朝廷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前後受到二十七次舉薦,後調任兵部,受命援朝。朝鮮對於先生的作為,也給予高度評價。雖然先生在朝鮮不足一年,但在使臣李元翼所著的︽生祠碑記︾中,將先生的功勳記述得十分詳盡。

先生所寫的文章,在當時一直受到了人們的稱讚;其行為、著作,更是影響了當時的社會。明朝後期,善書在社會上流行廣泛,與了凡先生的思想、著作是分不開的。

了凡一生勤於著述,撰書一千多卷,印行三十多種。其中《祈嗣真詮》、《皇都水利考》和《評注八代文宗》,為《四庫全書》存目。先生所著善書《了凡四訓》,更為後人所推崇,影響廣泛。

胡適先生在《精本袁了凡四訓》封面上,曾作如下題記:﹁少時在家曾見此書多份,是曹庸齋丈印送的。近年因治近世思想史,頗思重讀此書,終不可得。今日得此本,重讀一過,始信此書果是中世思想的一部重要代表。﹂胡適還認為,此乃﹁研究中國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魯迅先生曾對先生所著的《袁了凡綱鑑》作出極佳的評價,在他的《高老夫子》這篇短篇小說中,先後四次出現《袁了凡綱鑑》一書;從小說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於《袁了凡綱鑑》這部史學著作印象之深。

梁啟超先生對了凡先生的著述及其學術思想的影響力評價道:﹁以吾中國人物論之,若張道陵(今所稱張天師之初祖)可謂之宗教家,若袁了凡可謂之宗教家。﹂

曾國藩先生則將《了凡四訓》這部人生智慧寶典,列為其子姪必讀的第一本書。

日本學者酒井忠夫,在他寫的《中國的善書》中,用專門章節介紹了凡先生及其善書。

在香港、澳門、臺灣及日、韓、美、澳和東南亞等地,了凡先生享有極高的聲譽,目前有幾十個專門的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