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 Links
[Films- Business Communication CTS 商務英語會話(學院)18 films ]
[Manners 商務英語會話(學院) 第8講 華視-Event dressing code]
ESG Conference for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Textile and clothing
Biz-2023F-G2 - Inditex (google.com)
https://sites.google.com/go.edu.tw/biz-2023f-g2/speakers/makalot
ESG Conference for the Content-Generative AI industry
Biz-2023F-G Wendy (google.com)
Cosmetic Companies
Cosmetic Companies (google.com)
https://sites.google.com/go.edu.tw/cosmeticcompanies/burts-bees
Furniture company
A. Taiwan applies to join CPTPP Date: 2021-09-23
Sourc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Executive Yuan
Source: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英文網-Taiwan applies to join CPTPP (ey.gov.tw)
CPTPP press- Office of Trade Negotiations
摘錄 [🔺什麼是CPTPP ?
CPTPP全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前身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在美國退出後,由其餘11個國家推動完成。
CPTPP是一個高標準、全面性的區域貿易協定,成員包括澳洲、汶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及越南等11個國家;成員國涵蓋人口達5億;GDP合計占全球13%。
🔺為什麼我們需要加入CPTPP?
2021年,CPTPP的11國占台灣貿易總額四分之一,雙邊投資額25.31%。其中,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更是台灣的前十大貿易夥伴。未來隨著成員國可能增加,貿易總額和雙邊投資比重也會提高,因此,加入CPTPP,絕對有利於台灣的全球經貿布局。
此外,CPTPP是高品質的自由貿易協定,成員多為先進經濟體,會探討包括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控制事業、勞工、環境、法規調和、透明化和反貪腐等許多超過WTO規範的議題。加入CPTPP,可以加速台灣跟國際接軌,布局先進經濟體。]
http://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2S116/102S116_AA28L01.pdf
摘錄 [購買力平價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實質 GDP 除可用來計算實質 GDP 成長率、比較同一國家不同時間點的 GDP 大小外,也可以用來作跨國比較。 但跨國比較時需以匯率 (exchange rate) 轉換成同一貨幣單位:一般都用美 元。 但國際匯率經常出現大幅波動。 ex: July 1997,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是 28.7,同年 12 月台幣貶值到 34.5 (20% depreciation!) 當年 GDP per capita 以兩種匯率轉換分別為 13,904 與 11,566。 以購買力平價指數 (PPP) 平減之。簡單來說,即是取某國物價計算其他國 家。ie: instead of base year (基期) we are now looking at base country (基國). Usually it’s US. 分母(子)為選擇美國(台灣)物價為基礎的台灣 GDP 。 Problem: 當然是 basket 如何選擇, 以及各國人民對不同產品有不同偏好 和生產技術 。Ex: The Economist 經濟學人: Startbuck or McDonald index
World Bank’s 2007 calculation]
第二檔電動車ETF來了!3大差異投資人必掌握
2021-07-14 19:23 經濟日報 / 記者趙于萱/台北即時報導
富邦未來車ETF十大成分股和產業分布。資料來源:富邦投信官網
瞄準電動車錢潮,富邦未來車ETF預計7月27日盛大募集,由於不久前國內首檔電動車ETF-國泰全球智能車(00893)才引發熱烈回響,基金規模已逼近180億元,不少投資人好奇該挑哪一檔?可以兩個都買嗎?初步比較富邦、國泰兩家投信的產品資訊,可以發現兩檔電動車ETF有三大差異,投資人或可以此進行切入。
第一個差異是投資題材,這也是兩家投信各自最大的賣點,國泰投信和國際指數公司ICE合作挑選30檔「純電動車」概念股,富邦未來車ETF則和MSCI合作,追蹤的「MSCI ACWI IMI精選未來車30指數」也投資30檔成分股,但題材涵蓋(一)電化學能源儲存技術、(二)生產電池製造用金屬的礦業公司、(三)自駕車與相關聯科技、(四)電動車、電動車零組件與原料、(五)新交通運輸方式、客運與貨運(含電動車與自駕車)以及(六)共享運輸等六大主題。
進一步來說,國泰全球智能車ETF的成分股都必須有電動車收入超過50%的條件才能入選,因此都是已經參與電動車商機的主要供應商,富邦投信則廣泛布局,除了電動車供應鏈,還納入傳統車廠、新創公司及共享經濟概念股,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豐田、通用汽車和Uber,都是富邦未來車才有的成分股。
如果投資人只想買電動車,顯然電動車純度高的國泰全球智能車ETF,比較貼近需求,但如果對電動車以外的汽車未來發展也有興趣,譬如共享經濟,可以考慮富邦未來車。
第二個差異承接第一個差異,在國泰全球智能車精準訴求下,30檔成分股的國家分布即以美、中兩大電動車市場投資最多,現美國權重約40%,中國(含ADR)近17%,第三是電子材料和製造重鎮的南韓比重近8%,其他都在8%以下。台股只有台達電(2308)一檔,ETF投資比重約2.6%。
富邦投信也以美國投資最多,比重約53%,但第二大市場令人意外,竟然是台灣,權重將近20%,第三是日本大約一成,第四才是中國,但權重只有3.5%。
第三是成分股配置上,兩檔電動車ETF雖然都投資30檔成分股,但富邦投信初步的配置可能較為集中,也就是ETF績效和前幾大成分股的表現更加連動。國泰投信前十大成分股權重約72%,富邦投信達到80%。...
SDG17 goals (Chi.) 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1867
SDG & USR http://sdg.nuk.edu.tw/
《經濟學人》:ESG救不了地球,「這個」才有用2022July何晨瑋
Relationships among ESG, CSR and SDGs ESG 是什麼?投資關鍵字 CSR、ESG、SDGs 一次讀懂--經理人 Article and SDGs film
來源: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2727?
CSR 提出一個廣泛的概念,ESG 則是提出如何實踐 CSR 的原則,從環境、社會、公司經營評估一家企業的永續(sustainability)發展指標。換句話說,你可以想成「永續經營」是企業應該追求的大方向,CSR 是永續經營的主要概念,ESG 則是其中一種衡量指標。
ESG 為衡量一家企業經營的績效指標,也就是市場參照的投資標準;而 SDGs,則是列出更細節的準則,兩者密切結合時,將帶動企業高成長、創造更多社會福祉
MosBerger CSR-- Eat Sustainably
https://encsr.mos.com.tw/index.php?lang=en
MosBerger ESG 2021 Report CHI-Sustainable
https://encsr.mos.com.tw/include/download.php?dl=MjAyMDAwNjM0X158ZG93bmxvYWRefDAwMDAwMDAwMjg%3D
Agriculture
00:00 落實農業循環經濟 廢棄菇包翻轉成綠金
03:39 菇包塑膠袋製成再生原料.木屑當作肥料
09:41 嶄新價值!玉米桿.米糠做成""再生貓砂""
您喜歡吃菇嗎?菇類營養價值高,是很受歡迎的料理食材,但您知道它是如何生長的嗎?市場常見的香菇、金針菇等,多半是用太空包栽培,但生產的過程,卻也製造了大量的廢棄物。根據統計,光是2020年,台灣所產生的廢棄菇包,就超過15萬6千公噸,太空包塑膠袋也高達1580公噸。為了降低農業對環境帶來的負擔,台中農改場研究員,用廢棄菇包裡的木屑,加上木黴菌等材料,開發出蔬果和花草種植專用的介質及肥料;而藥毒所專家們,也嘗試將廢棄菇包製成貓砂;在全球提倡「減廢零廢」的風潮下,台灣農業如何落實循環經濟
Which SDG is this business related to? What types of messag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website. What about its' interface?
Source: 天天里仁
SDG17 goals (Chi.) 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1867
SDG & USR http://sdg.nuk.edu.tw/
《經濟學人》:ESG救不了地球,「這個」才有用2022July何晨瑋
Man- Steve Cutts
Don't let the dream extinct! Video Ending?
Links
[連結]
[連結]
Links
[連結]
[連結]
-- Hydrogen renewable energy - dangerous - risk management
"4. RISKS DURING TRANSMISSION,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by Swiss Re Institute
-- This report talks about 4 pillars of Japan Hydrogen policies and also reasons why Japan collaborate with Australia. "...I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view, the hydrogen society ultimately aims to create an autonomous energy system in which hydrogen is produced and used on a large scale. This would push down production costs and make hydrogen more competitive and widely adopted than fossil fuel alternatives. However, the Japanese hydrogen society is not a green hydrogen policy. Rather, it initially prioritised assuring an abundance of supply, including green hydrogen (produced from renewable energies), blue hydrogen (produced from fossil fuels but alongside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technologies), and even brown hydrogen (produced from carbon-emitting fossil fuels). ...
Criticisms aside, Japan’s hydrogen strategy, particularly the way Japan necessarily envisages importing hydrogen by sea, provides an interesting comparative example for Europe and its own hydrogen strategy....". The publisher is a non-profit think tank based in Paris, France. https://www.institutmontaigne.org/....../global......
https://e-info.org.tw/node/231808
EP_bees_真的可以為生物標上價格嗎?
為蜜蜂定價,雖然是將環境保護的意識,帶入資本的流動;是嘗試以資本社會的共通語言來和大多數人溝通,可以視為經濟與生態保護並行的入世手段。但我們必須認知到:幫生態標價的同時,必須時刻清楚生態服務能否用金錢等價交換;也要深思生態系統如此複雜,其價值被誤判的可能、以及如何避免生物圈被視為經濟的附屬,或是導致自然環境的公共財被大型企業以保護之名私有化。
雖然為生態定價已經是趨勢,但生態有了定價後就進入了全球經濟的脈動,類似蝴蝶效應;因此,若是在地的生態漸漸無法由在地人決定,那我們是把命運交給了誰呢?
後記:筆者在撰寫時不斷憶起西雅圖酋長(Chief Seattle)的宣言,這是筆者投入環工最先接觸的文學作品,詳述印地安人將領地賣給白人時,價值觀的撼動,推薦給大家。
註釋
[1]這也就是「皮古稅(Pigouvian tax)」的由來,其概念的一部分,即是對產生污染的生產者、消費者課稅;如此的稅收概念又因為氣候變遷議題的全球化,形成「碳稅」、「碳交易」。這樣的轉變,來自於「京都議定書」中各國共同認可減碳目標,並建立相關減碳機制,開始將碳排放商品化,其目的就是想將負面外部成本「內部化」,將第三方承受的污染成本,還給相關的污染者及消費者。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排碳有價」概念勢不可擋 國家及企業相繼導入〉
參考資料
The Balance(2020年10月27日),Carbon Tax, Its Purpose, and How It Works
美國在台協會(2017),西雅圖酋長的演說 Chief Seattle’s Oration
《富比士》(2014年09月09日)Einstein and the Bees. Should You Worry?
《世界海洋評論》(2015),The Value of Natue
《衛報》(2013年03月15日)What is the Value of Bees
《經濟日報》(2021年05月31日)綠色投資抬頭 華爾街研究「一隻蜜蜂多少錢」
關鍵評論網(2021年04月15日)《西雅圖酋長宣言》導讀:是棒喝、是預言,更是白人知識分子提早覺醒的懺悔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will ban the use of a pesticide widely applied on food crops but linked to neurological damage in children, reversing one of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most fraught public health decisions.
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將禁止使用
Taiwan E-info.org Pesticides hurt ours and children's health in Chinese.
在環保的方面與公民意識上, 德國有許多值得學習的
有財富與經濟成長卻也擋不住人類的共業
Dietary sugar consumption and health: umbrella review | The BMJ
Economics CPI-Food cost & consumption
安靜蓬勃的興起,反映現代職場對心理健康與自主性的重視。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陳育晟 編譯
商周頭條 2025/06/20
摘要
疫情後,安靜離職成為上班族對抗職場倦怠的出口,但現在,全球正吹起一股全新職場潮流:「安靜蓬勃(Quiet Thriving)」。不必辭職,而是悄悄透過「內心平靜+工作參與感」,在原有的工作裡,活出不一樣的人生路線。
「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 這個詞一度風靡全球,指的是只完成最低限度工作,態度得過且過。民調機構蓋洛普(Gallup)2022年調查更顯示,至少有一半美國勞工處在安靜離職狀態。然而,疫情後員工對職場自主權、心理安全感和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標準提高,使得「安靜蓬勃」(Quiet Thriving)風潮出現。
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指出,安靜蓬勃是一種更永續、更健康的職場心理健康管理方式,有助於避免過勞,代表積極尋找方法,在工作中優先考慮自身福祉、保護內心平靜,並提升參與感,與安靜離職截然不同。
對個人而言,若要達到安靜蓬勃,可以更頻繁休息,或是和同事建立有意義的關係,在職場中形成社交圈。《新印度快報》(The New Indian Express)分析,這是一種安靜、深刻的個人成長,也是讓人持續前進動力,絕非只體現在績效指標上。
咖啡渣變身零廢咖啡襪,讓永續走進你我的日常!限時38折〉前100名訂閱再加碼咖啡魔方防水涼鞋
但若要全方位實現安靜蓬勃,除了個人,也仰賴企業文化。《富比世》(Forbes)提醒,要讓員工從疏離感轉變為安靜蓬勃,不只是詢問員工需要哪些資源或條件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或是向他們表達關心,而是內在、外在層面都需要調整。
外在層面包括職涯和技能發展、彈性工作地點、薪資、福利,但這些只有在內在層面調整得當的前提下,才能發揮作用。內在層面指的是建立員工明確目標感。
《富比世》指出,當個人理解自己目標,以及如何把對組織的貢獻和個人價值觀建立在相同方向時,往往會更有動力。蓋洛普調查也發現,員工參與度高的公司,每股收益比競爭對手高147%。
以倫敦一家科技公司中階行銷經理普麗婭(Priya)為例,疫情後,她發現對工作感到精疲力竭,沒有選擇離開,而是開始空出「思考時間」,根據自身優勢重新調整工作優先順序,並每兩週和團隊進行一次「健康檢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rrow_forward_ios
閱讀更多
她說,不再追逐每一項榮譽,而是投入能讓她覺得充滿活力的工作,「現在工作量雖然沒有變少,但品質卻大幅提升。」
然而,並非所有人對安靜蓬勃埋單。像是在美國最大線上論壇Reddit,就有網友諷刺表示,安靜蓬勃只是說服自己接受不公平的職場現況,並非真正改變環境。也有專家認為,安靜蓬勃已經被包裝成行銷術語,一旦被過度使用,恐怕會變成意義空洞的口號。
AI軟體公司Lensa執行長瓦里(Gergo Vari)就向《時代》雜誌表示,企業應該創造「大聲堅持」(loudly persisting)的環境,也就是給員工足夠鼓勵,讓他們勇於表達想法,告訴組織如何更好幫助他們實現目標。
安靜蓬勃的興起,反映現代職場對心理健康與自主性的重視。無論是員工自發調整工作方式,還是企業著手改善文化與制度,這股趨勢都提供探索職涯與福祉平衡的新角度。未來,「安靜蓬勃」是否能成為主流,仍有待觀察,但它已為許多人打開另一條不必離職,仍能找回熱情的可能之路。
資料來源:《富比世》、《時代》、《新印度快報》、《環球郵報》、tradeflock、reddit.com、worklife
核稿編輯:楊少強
責任編輯:林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