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主持人:楊貞德
共同主持人:林維杰、黃冠閔
本計畫擬以近代東西思想中的爭議為題,具體探討現代性影響之下的個人及其處境與行動。「爭議」是近代東西思想中的一項特徵,雖然早已為學界所注意,卻無論就個別的爭議或「爭議」的形式及其意涵而言,都仍有待更深入的探討。本所比較哲學研究室因此擬於2015年2月-2017年12月期間,以近代東西思想中的爭議為題,進行共同的研究。我們擬定以啟蒙(the Enlightenment)的典範為脈絡,分就現代性(modernity)的三項重要且相關的內容,闡釋這些爭議的內容及其意涵。它們分別是:(一)信仰與價值:包含西方的泛神論爭議和日本的「孔子教」爭議;(二)實踐與倫理:包含人道主義、普世倫理、德行倫理學,與氣論的爭議;以及(三)思想與方法:包含理解與詮釋(歷史主義、結構主義)、思想與爭議(爭議的近代特徵、「宣言」的意義)。我們在探討這些議題時,將強調不同地區、個人和群體對於現代性的回應有其特定的歷史脈絡和特徵,但也將儘量避免受到相對主義的限制,以期能在普世和相對的糾結中有所突破。同時,我們將不僅釐清這些既有爭議中具體主張的異同,也期以評估這些爭議在回應現代性所帶來的難題和困境上,可能具有的不同作用及其現實意涵。
簡言之,本計畫旨在經由集體的方式,探討近代思想中的爭議及其中關於個人及其處境與行動的思索,俾以深化吾人對於這些主題的理解,並進一步推展個人的研究。藉此,我們希望能夠更清楚彰顯出近代思想的特徵──特別是思想界在強調個人自由與主動性的氛圍下,對於自身與一己所在的世界曾有的思索,以及凡此思索的論述結構和表述方式──進而省思既有「啟蒙」的典範的功能與限制。同時,我們也希望藉此彰顯本所比較哲學研究室在思考這些問題上的特色,並為下一階段的共同研究做準備。
1. 採取集體合作:本計畫擬探討的議題,個別的爭議部分將由本研究室同仁分別負責撰寫論文並共同邀約對談的對象。預計探討的將有思想史上的西方泛神論、日本孔教、中國人道主義,以及當今思想界共同關注的普世倫理、德行倫理學、氣論、歷史主義與結構主義等爭議。這些看似分歧的議題,都環繞著近代世界中個人的處境、行動,以及對於這些處境與行動的反思,也都反映出近代思想中普遍性與特殊性、歷史性、相對性的糾結。我們希望藉由研究室中同人對於這些議題曾有的思索、彼此的長處和合作,聆聽、參考其他可能的視角,並依循這些爭議的貫時或同時性脈絡,及其對於現代性的意涵,共同尋繹這些不同爭議的內容及其相互之間的連繫。藉此,我們期能對於這些議題提出更為深入的觀察和討論,並開發其中新的面相或發展新的議題,特別是在近代東西思想中「爭議」的形式、特徵與意涵部分,提出具有指標意義的論述。為能更有效地達成這一目的,我們且將就擬定的主題,邀約相關領域和專長的學者,以相互補充或辯難的方式,前來演講、座談與參加研討會。
2. 以「啟蒙」為脈絡:本計畫不僅期能深化參與成員的個人研究,也期能經由共同合作,更宏觀地從近代個人及其處境與行動的角度,反思理性的功能和限制,更深入梳理思想與信仰、實踐、歷史、結構和方法之間的糾結與其中既互補又互斥的關係。大抵而言,我們擬探討的這些爭議都受到既有「啟蒙」的典範的影響;它們或是強化主體與啟蒙的作用,或者強調人的自身與所在環境中多種與理性拉拒的力量的不可避免。這些爭議所展現出的,究竟是啟蒙的典範的強化,或者將成為提出不同典範的契機?我們期能藉由釐清相關於這些議題的爭議,提出有助於回答這一問題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