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儒學主題計畫」第三期計畫

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第三期

(1999.8.1-2003.1.31)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壹、執行期間:

1999年8月至2003年元月


貳、主持人:

1) 劉述先﹙本處研究員兼諮詢委員﹚

2) 李明輝﹙本處研究員﹚


參、研究主題: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之互動與比較


肆、計畫背景:


一、本研究計畫為本處「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之第三期工作:


「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是本處規畫的大型主題研究計畫之一,邀請國內外學者共同參與,推動有關當代儒學研究的資料蒐集、目錄彙編、主題探討等工作,涵蓋哲學、宗教、經學、史學等不同層面,對當代儒學進行多面向的研討。第一期計畫以「當代儒家對時代問題的回應」為主題,執行期間自1993年8月至1996年7月,共舉辦三次小型研討會及一次國際研討會,其成果結集成六冊,收入本處「當代儒學研究叢刊」。第二期計畫則以「儒家思想在近代東亞﹙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臺灣、星、馬等地﹚的發展及其現代意義」為主題,執行期間自1996年8月至1999年7月,迄今已舉辦了五次小型研討會,預定再舉辦一次國際研討會,目前已出版一本論文集,另有四本正在編輯中。


二、本研究計畫係針對中西文化日益密切的交流與互動,並配合本處的研究方向而 擬定:


中國自明末開始與西方有直接的接觸,自十九世紀中葉起,更因西方列強之叩關,而廣泛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西方文化是主要的推動力量。儒家傳統在此過程中,自然也無法避免西方文化的衝擊。本處諮詢委員會召集人杜維明先生有「儒學第三期發展」之說,以先秦、兩漢儒學為第一期,宋、元、明、清儒學為第二期,當代儒學為第三期。他認為:第三期儒學是回應十九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文化的撞擊與挑戰而形成。「當代新儒學」之興起可以說是這種回應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與西方文化的關係本來就是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重要課題。過去西方學術界長期籠罩於黑格爾和韋伯﹙Max Weber﹚的中國觀之影響下,加上冷戰意識形態之作用,儒家思想在西方學者心目中呈現一幅頗為扭曲的形象。近年來,隨著冷戰的結束,意識形態之衝突逐漸為其他方面的衝突所取代。美國學者韓廷頓﹙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說,雖不免失之偏頗,但也有一定的根據。因為他認識到:西方文化已逐漸失去了過去所擁有的霸權。在此情況下,我們目前處於一個比過去更為有利而平等的地位,與西方世界對話,並重新檢討西方學者對儒家傳統的理解與詮釋。


本處在第二期計畫中探討了儒家傳統在近代東亞的發展之後,有必要從世界的視域來省察儒家傳統,自然無法避免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與評價的問題。我們要探討:那些是現代化過程中具有普遍性的因素?那些是受到文化制約的因素?而在多元主義流行的今日,有一個問題特別引人注目,此即「世界倫理」的問題。1993年在美國芝加哥的世界宗教會議中,許多宗教團體與個人簽署了由德國神學家孔漢思﹙Hans Küng﹚所起草的「世界倫理宣言」﹙”A Global Ethic: The Declaration of the Parliament of the World’s Religions”﹚。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成立了「世界倫理計畫」﹙Universal Ethics Project﹚,其第一次會議於1997年3月在巴黎舉行,第二次會議於同年12月在拿坡里舉行, 以後則舉辦區域性會議。遠東第一次區域性會議以「由中國的倫理傳統看世界倫理」為主題,於1998年6月在北京舉行。當代儒學研究當顯然可對這項議題有所貢獻。


其次,本處在創辦之初即規畫「比較哲學」之方向,意在延攬兼通西方哲學的人才。由於本處過去在這方面的人才不足,故從未推動大規模的相關研究計畫。如今本處已有研究員劉述先、李明輝、助研究員楊貞德、研究助理江日新,在加上即將報到的副研究員吳汝鈞,均可進行中西思想的比較研究。再者,本處透過「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前兩期之工作,已與西方學術界建立了初步的合作關係。譬如, 本處於民國86年4月與德國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共同舉辦了「儒學:根源、發展與前景」研討會,其論文集 Der Konfuzianismus: Ursprünge - Entwicklungen – Per-spektiven 已於1998年由萊比錫大學出版社出版。本計畫之執行可更廣泛地推展本處與西方學術界之合作關係。


伍、研究重點:


本計畫將分別從哲學、史學、宗教三方面探討以下諸問題:


一、哲學方面:

1)比較哲學之一般方法論問題;

2)以西方哲學的概念與架構闡釋儒家思想之利弊得失及其中的詮釋學問題;

3)當代儒學與西方哲學相互影響的過程及其思想史意涵;

4)現代西方詮釋學對儒學研究之意義;

5)儒家文化中的詮釋學傳統;

6)西方世界對儒家思想的詮釋與理解。

二、史學方面:

1)西方史學家的儒學觀;

2)西方史學方法論對當代儒學研究的影響;

3)西方歷史哲學對當代儒學的影響;

4)後現代思潮與儒家史學。

三、宗教方面:

1)儒家思想中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問題;

2)儒家與耶教在近代中國的衝突與融合;

3)近代西方神學家的儒學觀及其演變。


陸、執行步驟與預期成果:


1)在計畫執行期間在本處舉辦三次小型研討會(2000年3月、2001年3月、2002年元月),由本計畫之參與者出席,分別就哲學、史學、宗教∕法律方面發表論文,並參與討論。

2)2001年7月與德國Karlsruhe大學或 Bochum 大學在德國合辦一場論文研討會。

3)在計畫執行的最後階段(2003年元月)舉辦一次國際研討會,針對本計畫的所有議題邀請國內外學者發表論文,並參與討論。

4)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黎漢基至本處從事博士後研究,編輯《徐復觀佚文匯編》,並進行有關徐復觀思想之研究。出版計畫將另案申請。

5)邀請美國普林斯頓中國學社研究員金春峰參與計畫,撰寫《馮友蘭思想研究》一書。出版計畫將另案申請。

6)與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薛化元合作,編輯《一九四九年以前張君勱言論集》,並進行有關張君勱思想之研究。出版計畫將另案申請。

7)在本計畫內發表之論文及編纂之資料經審查、修改後編輯成書,收入本處「當代儒學研究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