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研究計畫

(2009.2-2012.1)

「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研究計畫

(2009.2-2012.1)

計畫主持人:李明輝

共同主持人:何乏筆、林維杰、黃冠閔


一、簡介:

跨文化哲學代表一種新的研究方向。對於著重「異文化對比」與「己-他差異」的比較哲學來說,這種邊界跨越的途徑,乃是在「熟悉與陌生」的張力中認識到彼此中潛藏的對方成分。因此,跨文化哲學就不只是比較哲學的另一種修辭,而是藉著對方來說出自己。但由此而來的自我認識,並非不合學術研究規範的格義與比附,也不能陷入雙重扭曲的陷阱。這種「跨文化」重視的是自我中原本具有、卻不曾掘發的內容,因而其自我認識乃是一種新的理解與體認。

在此認知之下,以歐陸哲學作為跨文化的背景,乃為當代儒學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資源。由康德、黑格爾至洪堡(Humboldt)的教化論述、法蘭克福學派與詮釋學的實踐理論,以及傅柯由古希臘和基督教修養論的切入方式,對於強調工夫論的儒學(例如當代新儒家牟宗三)來說,是很恰當的對話夥伴。另一方面,對儒學來說,工夫論也是一種由個人身心出發,並逐步擴展到家庭、社會與世界的生命經驗的生活方式,因而可與著重場所、疆域、中心的政治、實踐哲學相參照。

本重點計畫擬在此基礎上,進行為期三年的研究:「儒學工夫論的基本問題」、「修養論與主體問題」與「工夫論與政治哲學」。第一年涉及普遍意涵之下的根本問題與方法論意識,後兩年則是特殊問題的展開。


二、本研究計畫之目的、重要性:

東亞的現代化正長期且徹底地改變當今的政經結構。其中,不同的歷史線索彼此交織而構成新的跨文化動態。在此情況下,己文化與異文化、自我與他者、域內與域外的比較邏輯便顯得過時,因為曾經被視為異者的可轉變為己者,而己者甚至可能轉變成比任何異者更為陌生。這些現象不僅是抽象文化理論的觀察,更是強烈而切身的日常經驗。因此,我們必須進行一種有意識的跨越文化界限或在文化界限上工作的哲學活動,來補充近年來以「比較哲學」(comparative philo- sophy)或「文化間際哲學」(intercultural philosophy)之名義所開展的學術研究(因為這種研究經常停留在突顯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差異和界限)。「跨文化」恰好要表達這樣的信念:當代哲學的共同問題迫使我們與不同傳統的文化資源發生聯繫,但也不能忽略這些傳統之間的差異,反而應將之視爲一種產生張力的、建構性的面向,以納入反思之中。

「跨文化」的情境使得對傳統中國哲學感興趣的漢學家與哲學家感到有必要檢討、修正研究的概念框架。傳統區分的「主/客」、「己/他」、「普遍/特殊」等關係,在跨文化情境中並不能固著地使用,而一旦他者的異質性變得模糊,己者的同一性也將面臨失去清楚輪廓的危險。在此意義之下,對於「西方哲學」的吸收和轉化,乃是中華文化與中國複雜現代化過程的一部分。也正因如此,「中國哲學」的當今面貌使得過於西方本位的哲學研究者或人文科學學者難以窺見「(西方)哲學的他者」或某種「異質思想」,而似乎只看到西方哲學的「複本」。當代的中國哲學研究,彷彿僅僅是西方哲學之奇異的、異化的「分身」,甚至可以說,以西方概念所進行的中國哲學乃是西方真本的扭曲複製品(即扭曲了西方哲學,又扭曲了中國哲學)。倘若將「真實性」理解為對種傳統典範之純粹性的忠誠,這種思想的正當性必定會使以漢語進行哲學研究的工作遭遇過多預設的門檻;因此,我們有必要反過來質疑前述所謂「思想的正當性」,也有必要重鑄跨文化情境中的研究與概念架構。

為了擺脫這種對現代中國哲學之「混血」性質的質疑,並且從正面認識此混血來源的思想潛力,使用「跨文化」一詞實有其獨特意義:這是指一種跨越異文化藩籬、並藉此跨越來重新釐清自我與異己的身分。因此,跨文化的研究乃是對「西方」與「中國」哲學在理論上與在制度上之分裂傾向的批判性回應,同時突破東西漢學/哲學領域的某些固有思維。在此意義之下,儒學的工夫論議題具有相當的開發潛力,這不僅是由於其工夫論中含有飽滿的實踐與修養向度,同時也由於實踐修養等向度在西方哲學中的豐富意涵可以提供有利的對話資源。

三、研究方法及進行步驟:

執行步驟將採取以下項目:

1) 在計畫執行期間在本院舉辦三次小型研討會(2009年10月、2010年7月、2011年3月),由本研究計畫之參與者出席,分別就「儒學工夫論的基本問題」、「修養論與主體問題」與「工夫論與政治哲學」三方面發表論文,並參與討論。

2) 在計畫執行的最後階段(2012年元月)舉辦一次國際研討會,針對本研究計畫的所有議題邀請國內外學者發表論文,並參與討論。


四、預期完成之工作項目及具體成果:

在本計畫內發表之論文及編纂之資料經審查、修改後編輯成書,由本所出版,預定出版四至六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