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研究計畫

(2003.2-2006.1)

「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研究計畫

(2003.2-2006.1)

計畫主持人:李明輝、劉述先


一、簡介:

「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是本處規畫的大型主題研究計畫之一,邀請國內外學者共同參與,推動有關當代儒學研究的資料蒐集、目錄彙編、主題探討等工作,涵蓋哲學、宗教、經學、史學等不同層面,對當代儒學進行多面向的研討。第一期計畫以「當代儒家對時代問題的回應」為主題,執行期間自1993年8月至1996年7月。第二期計畫則以「儒家思想在近代東亞﹙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臺灣、星、馬等地﹚的發展及其現代意義」為主題,執行期間自1996年8月至1999年7月。第三期計畫則以「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之互動與比較」為主題,執行期間自1999年8月至2003年元月,迄今已舉辦了兩次小型研討會,預定再舉辦一次小型研討會及一次大型國際研討會。所有研究成果編成「當代儒學研究叢刊」(目前已出版了十一冊,另有三冊正在編輯中),另外編成《徐復觀雜文匯編》六冊及《徐復觀家書集》一冊。


在「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第三期工作中,我們分別從哲學、歷史與宗教三方面探討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之關係,其中涉及跨文化的詮釋問題,為本計畫之推動奠定了良好的預備工作。舉例言之,劉述先近兩年進行「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的研究工作,與西方學者孔漢思 (Hans Küng)、史威德勒 (Leonard Swidler)有所呼應,並且在《現存哲學家圖書館》(The Library of Living Philosophers) 第28卷撰文,與伊斯蘭教哲學家納塞 (Seyyed Hossein Nasr) 對話。此外,他還有論文 “Philosophical Analysis and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收入Two Roads to Wisdom: Chinese and Analytic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Chicago and La Salle, Illinois: Open Court, 2001)一書中。李明輝的德文專著 Der Konfuzianismus im modernen China(儒學在現代中國)也已由德國萊比錫大學出版社出版。在另一方面,西方學者對當代儒學的研究方興未艾。義大利學者Umberto Bresciani 的 Reinventing Confucianism: The New Confucian Movement (Taipei: Ricci 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 2001)一書已問世,而澳洲學者John Makeham所編關於現代新儒學的論文集也在安排出版的中。更值得一提的是,波士頓神學院院長兼哲學教授南樂山 (Robert Neville) 出版了Boston Confucian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一書,超越了過去有關宗教對話的討論,而探索 「多重宗教認同」 (multiple religious identity) 的可行性。本院一向提倡將研究工作與國際學術界接軌,自然科學方面方面早已如此,如今人文研究也有了新契機,必須掌握時機,以期開拓新的方法與領域。

本處預定於今(2002)年七月正式成所,經過十多年的籌備,本處的研究工作已逐漸顯示出特色。就先秦、宋明、當代三期儒學而言,我們固然未曾忽視先秦,且有深入的孟子學研究;但無可諱言,我們較為顯著的貢獻是在宋明儒學與當代儒學的研究方面。本處在籌備之初即規畫「比較哲學」之方向,意在延攬兼通西方哲學的人才。如今本處已有研究講座劉述先、研究員李明輝、合聘研究員黃俊傑、副研究員楊貞德、研究助理江日新,在加上即將報到的研究員吳汝鈞,均可進行中西思想的比較研究。如果再以研究宋明儒學的研究員鍾彩鈞與助研究員林月惠,以及研究日本儒學的助研究員陳瑋芬以為羽翼,已有相當人力,可以在「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之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並反省儒學詮釋的理論問題。藉此計畫之開展,我們還可以吸收並培養年輕學者,為本處的比較哲學研究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二、本研究計畫之目的、重要性:

自許萊爾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賦予Hermeneutics以哲學的涵義之後,詮釋學形成兩個潮流:狄爾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一派重在歷史的理解;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1884-1976) 與迦達默爾 (Hans-Georg Gadamer, 1900- ) 則重在哲學的批判,均對當代的人文學研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在中國,自孔子以來即有源遠流傳的經典詮釋傳統,如何將這個傳統加以轉化,並將它納入現代哲學的問題意識中,便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本研究計畫將分別從理論、個案、展望三方面進行。在理論方面,我們將探討西方現代詮釋學的發展及其問題,譬如詮釋學的類型、詮釋在人文學科中的意義、「詮釋學循環」、「視域融合」等。我們也將探討中國傳統有關經典詮釋的理論,譬如朱子讀書法、漢宋之爭、方東樹的《漢學商兌》、民國時期的義理與考據之爭等。接著,我們將就儒學詮釋的個案進行方法論的探討與反省,譬如《春秋》經傳、《易經》詮釋、歷代儒者對特定經典的詮釋等。最後,我們將在以上的兩項基礎上,對未來的儒學詮釋加以展望與評估,譬如探討:西方現代的哲學詮釋學對儒學詮釋有何意義?傳統的儒學詮釋是否能為現代詮釋學提供助益或佐證?「儒家式的詮釋學」是否可能?若然,其特色為何?

三、研究方法及進行步驟:

執行步驟將採取以下項目:

1) 在計畫執行期間在本院舉辦三次小型研討會(2003年10月、2004年7月、2005年3月),由本研究計畫之參與者出席,分別就理論、個案、展望三方面發表論文,並參與討論。

2) 在計畫執行期間,將與德國或中國大陸的學術機構(Karlsruhe大學或 Leipzig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或濟南山東大學)合辦一場論文研討會。

3) 在計畫執行的最後階段(2006年元月)舉辦一次國際研討會,針對本研究計畫的所有議題邀請國內外學者發表論文,並參與討論。

四、預期完成之工作項目及具體成果:

在本計畫內發表之論文及編纂之資料經審查、修改後編輯成書,收入本處「當代儒學研究叢刊」,預定出版五至六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