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儒學主題計畫」第一期計畫

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

(1993.8.1–1996.7.31)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劉述先﹙主持人﹚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諮詢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主任

研究領域:熊十力、方東美、牟宗三、唐君毅的哲學思想


戴璉璋﹙共同主持人﹚

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諮詢委員兼主任

研究領域:牟宗三的哲學思想


一、計畫概述

本計畫係針對目前大陸及臺灣地區在當代儒學研究方面的缺失而提出,藉以探討儒學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計畫之進行將採集體研究方式,由臺、港十三位學者共同參與。本計畫以三年為期,在半年內舉行一次小型學術研討會,在三年之內舉行一次大型國際會議,除會議論文之外,將由參與學者撰寫專著,編成 「當代儒學研究叢刊」,由本處出版。經由本計畫之執行,本處可望在未來成為當代儒學的研究中心。


二、背景說明

1)本計畫係針對中國大陸學術界在當代儒學研究方面的缺失而提出:

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中共當局在北京召開「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劃會議」,會中通過將「現代新儒家思潮研究」課題列為「七五」期間國家重點研究課題之一,並且通過以天津南開大學哲學系方克立教授和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的李錦全教授為課題負責人。組織工作隨即展開,總共網羅了十六個單位的四十七位學者。這十六個單位是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廣州﹚、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深圳大學、天津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浙江社會科學院、安徽社會科學院、廣西社會科學院、天津市黨委學校。七十六年九月,該課題組在安徽宣州召開第一次小型學術研討會暨工作協調會,初步決定以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馮友蘭、賀麟、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錢穆、方東美十位為重點研究對象。。該課題組的重點工作之一是編撰一部約一百五十萬字的學術資料書《現代新儒家學案》,將分三冊出版,內容包括「評傳」、「資料選編」和「論著目錄」三部分。其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計畫出版「現代新儒學論叢‧人物研究系列」,遼寧大學出版社計畫出版「現代新儒學論叢‧專題研究系列」,這兩個系列共二十餘種,將於近年內出齊。此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將推出一套十五種的「現代新儒學輯要叢書」,第一輯六冊已於八十一年五月出版。中國大陸的人力充沛,資料蒐集至勤,但解釋則不免受到思想框架的限制。一旦他們的成果被承認為有權威性和代表性,就不免會有長遠的負面效果。


2)本計畫係針對戰後臺灣儒學研究偏重傳統儒學而忽視當代儒學之缺失而提出:

臺灣雖以繼承儒家的思想傳統自命,但本地的儒學研究一向偏重於傳統儒學;在當代儒學 的研究方面,除了少數學者靠個別的努力提出新的闡釋以外,從來沒有一個機構在這方面推動過集體研究工作,甚至在大學中也未開設過這方面的專題課程。以本處的條件與資源而言,最適宜承擔起此項任務,而且時間上也不容許再耽擱。故目前提出這項研究計畫,正是時候。但本研究計畫並不以大陸規畫的範圍為限。


三、研究計畫之構想


1)計畫名稱:

本計畫採用「當代儒學」,而不用「現代新儒學」或「當代新儒學」等名詞,係因後者巳沾染門派之意味。本處推動「當代儒學」之研究,係有鑑於當代儒學具有現代意義,值得研究。採用「當代儒學」的名稱,可以在實質上研究新儒家,卻不必捲入門戶之爭,採取一種比較超然而客觀的立場,最為穩妥。

2)研究主題:

本計畫之研究主題在於探討當代儒學與現代社會之互動關係。現代中國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面對西風東漸,如何使得自己現代化,對優勢的西方科技商業文明作出回應,加入國際新秩序,立足於世界的陣營。傳統儒家儘管有許多睿識,但決無可能抱殘守缺。它們必須經歷一種創造性的轉化過程,才能對時代問題的解決作出貢獻。當代儒學之研究可成為本處長期研究工作的重點之一,但目前的研究工作將集中於探討「當代儒家對時代問題的回應」。

3)研究工作:

本計畫擬從兩方面進行:一、以問題為經,探討諸如「中國文化能否開出民主政治」等問題;二、以人物為緯,研究某一位思想家在某一方面的思想內涵。

4)研究範圍:

選擇當代儒學中具有代表性的論題與人物加以研究,其重點置於哲學與思想史二方面。但本計畫的研究範圍並不以中國儒學為限,也可涉及儒家思想對近代韓國、日本的影響,甚至包括海外的新儒家思想。


四、執行步驟與預期成果


1)本計畫預定自八十二年八月開始執行,以三年為期,在一年半內舉行一次小型學術研討會,由本計畫之參與者出席,發表論文,並參與討論。

2)三年內將開一次大型國際會議,集中討論幾個最受到關切、也最有爭議性的題目。宣讀的論文經修改篩選後,將由本處出版。

3)在本計畫內發表之單篇論文將在本處《集刊》發表。將來專著寫成後,擬編成「當代儒學研究叢刊」,由本處出版,期使本處在未來成為當代儒學的研究中心。

4)本計畫之部分參與者﹙袁保新、熊自健、林鎮國﹚將同時參與由國科會邀約之大型研究計畫「戰後臺灣的文化詮釋與自我定位」﹙執行期間自民國八十二年八月起,為期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