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儒學主題計畫」第二期計畫

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第二期

(1996.8.1–1999.7.31)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一、研究計畫名稱:

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第二期)


二、執行期間:

1996年8月1日至1999年7月31日


三、主持人:

1.劉述先教授(本處諮詢委員會委員)

2.李明輝教授(本處研究員)


四、研究主題:

儒學在近代東亞地區(包括中國大陸、台灣、港、澳、新、馬、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之發展及其現代意義。


五、計畫背景:


1) 本項研究計畫為本處「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之第二階段工作:

「當代儒學」是本處規劃的主題研究計畫之一,由本處諮詢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劉述先先生擔任主持人,邀集台、港兩地的青年學者參與,推動有關當代儒學研究的資料蒐集、目錄彙編、主題探討等工作,涵蓋當代儒學的哲學、宗教、經學、史學等不同層面,以儒學的現代化為綱領進行研討。第一期之計畫執行期間自1993年至1996年共三年。在1993年至1995年間已召開了三次當代儒學研討會,共宣讀十六篇論文,經評審修訂後分二集出版。

本項研究計畫即係上述主題計畫之第二期工作,擬以三年為期,在第一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儒學傳統在近代東亞地區(包括日本、韓國、越南、台灣等地)的發展及對東亞現代化所具備的意義。


2) 本項計畫為回應國內外學術界所提出對東亞儒學進行整體研究之呼籲,並配合本處的研究方向而擬定:

近二十年來,國際學界有識之士對東亞儒學史的比較研究頗為提倡,例如1973年西搗定生就提出構成東亞歷史世界的四項指標:一、漢字文,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 。1996年3月,儒學研究前輩學者阿部吉雄教授在東京大學文學院退職前的最後演說,就曾呼籲日本學者掙脫日本民族中心論,以比較的立場研究中、日、韓新儒學的發展 。1976年8月7日,本院院士暨本處諮詢委員余英時教授在台北市中華文化大樓以〈清代儒學與知識傳統〉為題發表演說,亦嘗呼籲學者從比較思想史之立場,注意儒學在日、韓等鄰邦之發展。

相應於上述呼籲,到目前為止學界已出現部份的研究成果,如青木晦藏之研究伊藤仁齋與戴震 、高橋正和之研究《孟子字義疏證》與《論孟字義》 、余英時之比較戴震與伊藤仁齋 、渡邊浩研究德川前期的日本如何消化宋學 、岡田武彥研究戴震與日本古學派 、李退溪與元明儒學 、野口武彥研究江戶陽明學與孟子思想的關係 、三宅正彥研究伊藤仁齋與宋元明三代的中國儒家著作的關係 。這些研究文獻在東亞比較儒學史上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較全面的東亞儒學的研究工作仍然有待開拓與發展。因此,我們有必要掙脫溝口雄三所批判的「國家歸屬主義」 ,拓展眼光,將東亞儒學一體納入研究範圍。

這個研究課題的提出有一定的學術背景作為助緣。近幾年來,國際學術界對於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的關係等問題深感興趣,例如1988年9月28日至10月1日,日本上智大學召開「儒教與亞洲社會--亞洲儒教社會的比較研究(中國、朝鮮、越南、日本)」研討會,溝口雄三發表主題演講,題目為:〈儒教與亞洲社會:今日的意味〉;1990年11月28日至29日,日本的第一屆漢字文化論壇召開會議,主題是:「儒教復興的思考」;1992年9月26日,國立清華大學與日本大阪大學合辦「東亞儒學與近代」國際研討會,都是環繞著這個主題展開討論。

這個研究課題的提出,是為了在現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另闢新境。回顧現有的研究成果即可發現:不論是「哲學/觀念史研究進路」或是「歷史/思想史研究進路」的儒學論著,絕大多數是以中國或日本作為區域研究的對象,也已獲致一定的成績。我們可以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更上層樓,對東亞儒學做整體的比較研究,以增益對東亞儒學思想的全面性了解。


六、執行步驟與預期成果:

1) 本計劃預定自96年8月開始執行,以三年為期,每半年舉行一次小型學術研討會,由本計劃之參與者出席,發表論文,並參與討論。

2) 與德國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交換人員訪問,並計劃合辦一場論文研討會。

3) 三年內將召開一次大型國際會議,集中討論幾個最受關切、也最具爭議性的題目。宣讀的論文經修改篩選後,由本處出版。

4) 在本計劃內發表之單篇論文及書目,可在本處《集刊》及《通訊》發表,將來可以匯編成書,收入「當代儒學研究叢刊」。

5) 本計劃在研究工作奠定基礎之後,擬向國科會申請推動整合性研究計劃「近代東亞儒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