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實踐

藝術實踐方案的核心策略在延續藝術大學的展演影響力,並連結臺灣地方的文化能量,本校專業藝術教學聚焦於創作與展演學習,教師同時身兼藝術家,課程設計及學習核心也多以創作排練、展演呈現為能力養成的重要指標,公開展演更是驗收學生學習與教師研究成果的重要場域。因此規劃以教師教學單位為對象,廣徵新創課程與展演計畫;期待師生團隊結合課程規劃,更鼓勵跨課程聯合提案,與地方單位(如:政府、文化機構、學校或團體)合作推動創作展演或藝術教育活動,以深化本校與地方藝術、文化及教育機構、團體的連結。

同時也鼓勵校內學院級的跨域實驗性展演之優良成果持續發展,結合校內外資源,進行校外或線上之展演推廣;也鼓勵移地展演並結合地方資源共創在地藝術教育推廣機制,以培育校內外師生自主營運、行銷規劃及開發藝文觀眾等可能性,進而帶動臺灣整體藝術教育與國際接軌。

課  程  開  設

聲光對位-聲響跨域共創課程與展演計畫 

跨領域實踐已成為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藝術與科技整合的時代不但來臨,並已成為當代文化的重要領航方向,期望透過跨院際課程合作,並藉由音樂與科技跨域創新實驗,以培育未來的跨域展演人才。本計畫最後所欲開啓的,不僅僅是跨院際的課程合作,亦是多個創作領域相結合的複調工程之起點,同時期望進一步開發出由本校自行研發的跨域展演互動系統。

極東之嶼-駐村實地展演計畫 

實地田野踏查---當地展演---三系共同排演---鷺鷥草原展演

新編布袋戲《呂蒙正逆襲記》 

南北管除了傳承於正統的館閣傳承體系之外,也化整為零地散見於臺灣各類民間藝術活動中。然而,在現今系所課程分門別類的需求下,從南管樂的指譜、散曲、洞簫,到北管樂的戲曲、牌子、提絃,雖便於技藝傳承上的各個擊破,卻不見得利於學生領略到傳統音樂完整而特有的「活態」與「活用」。藉由本次「新編布袋戲《呂蒙正逆襲記》」的磨練,本系師生得以開啟另一個學院與民間相互連結、學習的契機,實際體會到「學以致用」的可能。

行動書寫與藝術推廣計畫 

「當代原住民文學與祭儀文化」、「行動書寫與編輯闡述」兩門課都是教師間跨域合作的課程。「當代原住民文學與祭儀文化」授課教師為董恕明(卑南族詩人)、吳懷晨,「行動書寫與編輯闡述」授課教師則為丁名慶(幼獅文藝主編)、吳懷晨。兩門課都將進入原住民部落學習與實作,文學所學生會將相關產出文字化與影像化,在本計畫的挹注下,將相關圖書編輯出版,學生最終進入台東的嘉蘭部落、下檳榔部落與南投信義鄉的地利國小進行原住民文化藝術推廣。達到「文」「藝」跨域與美學教育的目的。 

機械鳥藝術裝置研發教學  


島語漫遊-藝術教育的探索與啟發   

本計畫邀請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MIT學程)師長、學士後跨藝合創音樂學士學位學程(IMPACT音樂學程)優秀校友以及MIT學程學生,透過「創意專案Ⅰ」等課程,邀請學程國內外專業師資諮詢與指導,共同參與課程模組研發過程,期延續過往多元創意的跨域藝術教案、活化偏鄉師資教學内涵與品質,與地方合作推動創作展演將藝術推廣教育能量最大化。

 2022焦點舞團《故意狀態》藝術美感校園計畫    

2022焦點舞團《故意狀態》於本計畫透過校園巡迴及偏鄉教育活動,深度參與藝術教育推廣,帶著舞蹈走向群眾,也攜手群眾靠近舞蹈,希望透過實際互動練習、觀摩、討論,藉此拓展藝術的寬廣視野及觸角。

      動

後花園-聲光對位-科技與音樂跨域實驗計畫 

本計畫核心概念起始於「對自我身分探索與對環境的反思及提問」,結合北藝大新媒系與音樂系的獨特的創造力與專業的技術能力,由新創數位科技應用與原創當代音樂兩者做為基底,以標題「後花園」(Post-Garden)為主軸開展,科技與新媒技術上的「視覺影像技術」與音樂上的「真實器樂演出」、「電子聲響」相互轉化、融合,進行多層次的虛擬與真實之對話、互動,同時也試圖模糊、淡化虛與實的界線。呈現一個跨越既定界線的前衛演出,藉此展開自我身分與周遭自然生態的對話。 

為能將影新學院新媒體創作及跨領域教學之成果推廣至普羅大眾,本學院提出電影與新媒體教育推廣實踐計畫。本計畫下分三項子計畫:關渡國際動畫節巡迴展、科技藝術體驗工作坊、關渡電影節星光放映場,藉由不同的活動及展演進行藝術實踐,將藝術的活潑有趣帶給民眾,同時也期望民眾藉由體驗科技藝術之美,增進對新媒體藝術的鑑賞能力,提升美感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