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花園-聲光對位-科技與音樂跨域實驗計畫 

一、計畫宗旨、目標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與新媒體藝術學系長年致力於各類型藝術展演活動,近年更積極尋求科技藝術創作與跨域合作的可能性。自2017年起,兩系與法國里昂國家音樂研創中心(GRAME)展開緊密合作,邀請知名擊樂演奏家Jean Geoffroy擔任藝術指導,啟動一系列對當代音樂與科技藝術的國際跨域創新實驗計畫與展演;在經過歷年的原創發展之後,也推進了與法國里昂藝術創新與傳播中心(LiSiLoG)及法國國立里昂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NSMDL)的接續合作。

本次計畫主題為「後花園II-聲光對位」(Counterpoint),延續2020年《後花園》跨域創作精神,以《後花園》作品的藝術與技術為基礎,提升與創新作品內容。現場由演奏家使用真實樂器及發聲物件演奏,以預製電聲與現場即時收音的互動合作,透過多聲道環繞系統設計形成特殊的音場,音樂演奏與影像即時互動,探討光影的被演奏性(驅動光影的聲音/樂器),音樂在空間中的視覺動態,讓音樂不僅是時間藝術亦成為空間藝術。配合動作、走位與燈光設計等劇場元素,透過運用音樂、程式、動態等藝術表現與軟體結合,企圖「看見聲音、聽見影像」,讓聲音與光影的對位關係重新被定義,創造視覺與聽覺藝術之新情境,打造當代兼具藝術性與實驗性的跨域展演呈現。

二、計畫執行內容、過程

本計畫核心概念起始於「對自我身分探索與對環境的反思及提問」,由新創數位科技應用與原創當代音樂兩者做為基底,以標題「後花園」(Post-Garden)為主軸開展,呈現一個跨越既定界線的前衛演出,藉此展開自我身分與周遭的對話。

跨域工作坊辦理

9月27日至10月1日於音樂系二館602教室辦理「跨域工作坊」,密集地於為期五天的時間中,整合音樂系與新媒系相關課程內容,創造跨域合作的藝術展演新方向,培養相關領域學生體察未來趨勢變化,具備知識創新、融通、整合之能力,提升並落實學生跨領域藝術創作與相互合作之能力,俾利藝術與科技領域課程與教學之活化與精進。

音樂系與新媒系分別有20與12位共32名同學參與,工作坊期間,透過分組討論與實作演練,共創精緻展演作品。

於9月30日在音樂系二館602教室進行一場不公開呈現,邀請音樂學院院長蘇顯達、音樂系主任盧文雅、新媒系主任戴嘉明蒞臨給與同學指導。 

展演作品規畫

本次演出以「聲光對位」作為主題。在音樂上,「對位」(counterpoint) 意指兩個音樂聲部線條或旋律之間的相互關聯與作用,若加以延伸,也可視作是兩個物件之間的互動關係。意欲結合北藝大新媒系與音樂系獨特的創造力與專業的技術能力,將新媒體上的「視覺影像技術」及音樂上的「器樂與電聲」相互轉化、融合,營造「聲音」與「影像」的密切互動關係,並探索「聲」與「光」兩者間更多的「對位」可能性。

本計畫的音樂為原創作品,由六位北藝大音樂系學生分別擔綱創作。現場由演奏家使用真實樂器及發聲物件演奏,以預製電聲與現場即時收音的互動合作,透過多聲道環繞系統 (ambisonic) 設計形成特殊的音場,讓真實的器樂、虛擬的電聲、具象的真人演出、抽象的影像投影等元素彼此交織融合為一體,試圖模糊淡化虛與實的界線,呈現出「虛實交錯」的多層次對話;期許能透過音樂與科技跨域結合,建立更多元面向的「對位」關係:不只是聲響與影像、聽覺與視覺的對位,或是真實與虛擬的對位,亦可能是觀眾與藝術作品的雙向對位,以及科技、觀眾與作品之間的多重對位。

六首曲目分別描寫不同的主題、場景,具有獨立鮮明的性格特色,皆從「後花園」與「聲光對位」的主題意象發想而生,彼此相互串連、銜接,形成一長約六十分鐘、不間斷的完整作品。

六段音樂的主題場景與器樂編制簡介如下:

1. 房間 Room / 自我領域(器樂編制:小提琴、中提琴)

2. 持 Sustain / 時間暫停(器樂編制:中提琴、擊樂)

3. Ω Omega / 平行世界 (器樂編制:擊樂二重奏)

4. 時間之鑰 Clock / 遺忘(器樂編制:小提琴、擊樂)

5. 過期 Expired(器樂編制:薩克斯風、擊樂)

6. 蒼t_Tai台X啦 Tsāng t_Tai(tAI)Xlaa/空間擴張(器樂編制:長笛、擊樂) 

關渡藝術節展演與線上播送

由音樂系與新媒系共創,集結作曲、演奏、新媒體藝術創作、聲響編程之《後花園II-聲光對位:科技與藝術跨域實驗劇場》,參與「2021關渡藝術節」音樂類節目,於11月6、7日在北藝大舞蹈廳辦理三場售票展演,每場演出長度約一小時,無中場休息。同時於116日晚場,同步於音樂系YouTube官方頻道,進行線上免費直播。共有音樂系與新媒系師生35人參與計畫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