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 術 培 力        

以本計畫執行多年的學生跨域實驗創作與校園微型創業徵件獎勵,去年合併兩項歷時已久之校內競賽,鼓勵跨域實驗創作的「妖山混血盃跨域創意實驗室」及創業提案平台「夢想自造所」,並升級為「犇藝獎BEN Awards——藝術創新實踐競賽」,強調學生自我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與激發跨領域創作。

以公開徵件競賽方式,提供本校學生進行跨領域創作及創業實踐的平台,鼓勵學生突破系所界線自主提案,遴選優秀團隊,頒發提案獎勵金。並透過辦理實務工作坊,提供師資顧問輔導,並自行進行公開展示,繳交成果。最後參與本處辦理之「犇藝節」,邀集校內師資及業界專家擔任評審,提供內容發展與優化建議,並介接相關藝術節及產業合作資源。

         藝 術 實 踐        

「藝術實踐(原名稱為藝大平台)」為全校性徵件計畫A類,由本校教師帶領學生,進入社區實踐與社會產生連結的課程,將藝術大學移動進地方。此方案自2019年啟動至今,透過課程規劃,本校師生能與各地區公私部門合作建立藝術教育基地,推動創作展演或藝術教育活動,共同投入雙方資源,建立培育藝術師資生、駐地藝術家、開發藝術教育課程活動等合作機制。

本計畫與「東埔布農文化促進會」合作,進行五天四夜的田野踏查,透過「林班歌」的歌唱,了解布農族人過往的工作經歷;藉由溫泉區與部落的衝突議題,探索原漢之間的矛盾;邀請嚮導帶領同學進入八通關古道,一探傳統獵徑與獲取自然智慧;透過「共食」、「共宿」、「共勞」的方式,一窺現代布農族人的日常生活。

透過112-1學期的「錄音製作導論」、「錄音實務」、「跨界音響設計實務」和「音樂與聲音製作專題Ⅰ」四門課程之間的串連,希望學生能夠更好地整合所學,形成一個完整的音樂製作知識體系。同時,我們將建立實際案例,引導學生進行遠距協同合作,並舉辦展演及工作坊。透過這個系列,期待培育具有現代音樂製作能力的學生,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的音樂領域中脫穎而出。

結合傳統音樂系碩士班蔡淩蕙老師「跨文化表演藝術製作II」、舞蹈學系碩博士班張曉雄老師「文學跨域專題」、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顧玉玲老師的「混藝田野實作」三門課程合作,共同面向社會,以臺北捷運潛水夫症工人的職業病事件為田野,實地探查相關田野,收集史料,邀請罹病工人到課堂與學生對話。文字與身體的不同創作載體,面對同一個田野,如何相互激盪更多的展演可能?言語所無以抵達之處,身體用各種展開與壓縮、震動,表達不可敘述的處境,問出無以回應的謎題。

本計畫主要有三個執行內容,分別是:1.伊朗達夫鼓的學期課程、2.師生共製中亞音樂會、3.臺灣音樂館館所「展演藝術校園人才培育計畫」,目的在呈現系上多年於中亞音樂課程之積累,藉由與伊朗音樂家合作之演出實務經驗,實踐系上多年於中亞音樂課程之積累;引導學生對於音樂即興與活用的核心概念,透過此藝業合作激發學生的彈奏能力與創作可能;透過藝教合作安排講座以推廣系所長才並發展地區特色,拉近傳統音樂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本計畫主要以暑期營隊方式,規劃新媒體藝術及多媒體音樂教育體驗活動為主要學習內容;分別於台北、台東,總共辦理三梯次營隊。

以科技、表演、視覺、音樂做結合,引導學生進入沉浸式劇場的學習環境,引發學生對藝術的感知以及生活周遭的覺察,培養學生面對未來各項議題的解決能力。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