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起,行政院全力推動「2030雙語國家藍圖」,主要目標正是要提升全民英語力及國家競爭力。雙語推動是改變國內不同世代的語言習慣,因此雙語教育的推動無法躁進,學校教育必須以小心、穩健的態度逐步進行。為了積極培育未來的人才與國際接軌,本校於110學年度申請加入教育部「國民中小學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計畫」,學校行政端建置雙語版的學校網頁、教室課表、學校分機表,建置雙語專區—英語小學堂、佈置雙語環境:張貼各種英語標語及舉辦雙語活動,午休時間播放ICRT News Lunchbox,期許提供沉浸式環境,讓學生輕鬆拉近與英語的熟悉度。
二年級教學群於暑假期間參與國立成功大學外語中心辦理之「雙語教學培力工作坊」,課餘時間更自費進修參與語言增能課程,每週共同備課討論如何結合生活課程主題並以雙語模式進行。團隊教師用心投入的設計教學活動,並與校內英語專長教師及校外Sophia老師協同合作,協助學生在雙語的語境下進行學習。
雙語教學不是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用英語說,而是在班級經營與課室語言下達指令時使用英語,讓英語不只是輔助工具,而是成為授課語言。英語學習也應隨著全球化時代,走出教室與課本的框架,讓英語學習不再只是課堂上的語言,而是能夠從生活中學習語言,並且能夠運用到生活裡,更能不斷隨著生活經驗的擴展去認識更廣闊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學會尊重與欣賞不同的文化與民族,提升國際參與的能力並培養國際觀。期許以教育為支點,從小培養學生與世界做朋友的能力,增加國家的能見度與競爭力,打造全方位的雙語國家,讓學生在強化英語能力後,能在生活及職場中持續運用,進而讓臺灣走向世界(教育部,2019)。
110年10月20日師範大學王力億教授線上訪視附小實施雙語的情形,王教授十分肯定行政與教師們的用心,有關QA的部分,也釐清教師們許多的疑惑與盲點。
Q1:於生活領域課程初期推動雙語教育,對於「英語使用環境」的磨合,無論師生,皆需要時間的準備期與時間的等待期,因此「課程進度」會比原訂的落後。請教可以如何解決「時間上的壓力」?
A1:只要推雙語,不管是哪個領域,會很落後很正常。該如何解決,要回歸到如何定位雙語?舉例,如果認為雙語教學中,老師必須要同時教授學科領域的內容跟英語,那基本上是沒有辦法避免進度落後的。領域學科老師即使進行雙語教學,仍要著重學科知識跟重點,而不是著重英語。不是因為進度的問題才需要這樣思考,而是因為學科老師需要帶給學生的主要還是學科,而不是英語。如果學科老師在課堂上教英語,那其實會蠻令人擔心的。原因是學科老師採用高比例的英語進行教學,怕影響學生的學習。不是反對高比例的英語,而是在沒有顧及學生英語準備度的情況下,忽略學生學科的學習成效的話,學習不會發生,學生無法理解課程,這樣是沒有意義的。台灣目前大多數的學科老師是沒有辦法進行高效能的英語教學,可能有,但是比例極少。如果可以透過幾場研習就跟英語老師一樣可以高效能的英語教學,就太看輕英語老師的培育跟能力了。所以解決進度落後的問題,還是要回歸於對於雙語教學的定位,以及把重點仍舊放在學科上,而不是為了讓學生聽懂而花太多時間在解釋英文上。翻譯的作用是為了學生能夠聽懂學科的重要概念跟原則,而不是逐字逐句翻譯。
Q2:對於生活領域的評量應注意哪些?因有家長擔心孩子會因不懂英語而影響學習成績。
A2:就算是雙語課程,該評量的仍舊是學科本科,而非被英語影響而更改學生的成績。因為學科老師沒有足夠能力來評量學生的英語能力,更何況評的也不會和英語老師評分時所看的依據相同,用雙語來評學生會不公平。可以的話避免評學生的英文能力,專注在學科上,否則可能會被學生及家長質疑。
Q3:學生學習雙語生活課的時候,反應很兩極化,該怎麼辦?
A3:其實就算不是雙語課,學生的表現也都會很兩極,因此不一定是雙語的問題,其實非常正常。要回歸到重點就是學生能理解,要反思學生的英語準備度夠不夠?教學時英語的比例可以到多少?應該可以透過這兩個問題來反思該如何設計雙語教學的英語比例。
Q4:生活課應該是一堂很有趣的課,會不會因為英語造成學生的困擾?
A4:語言是輔助跟工具,不應該變成學習的絆腳石。在雙語教學的情境下,學科老師使用英文,使學生的學習動機下降,會是很可惜的事。在學習力最旺盛的時候,因為雙語教育讓學生的動機降低,不是雙語教學的目的。
Q5:雙語教學如果上課時沒有使用太高比例的英語,這樣與實施雙語教學前有何差異?
A5:教學上不是所有話都要用英語說,而是在班級經營時與課室語言下達指令時使用英語讓英語不只是輔助工具,而是成為授課語言。剛起步時需要關注到學生的英語準備度,在微小的地方開始實施較好。英語的比例要按照學生的英語準備度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