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基於面向世界及未來的反思,從理念以及現實生活兩個側面,結合觀點探究與工作坊形式,理解貧窮的相關議題與可能實踐的解決途徑,希望藉此課程引發學習者探索世界能夠一天比一天美好的想法及積極作為。
本課程基於面向世界及未來的反思,從理念以及現實生活兩個側面,結合觀點探究與工作坊形式,理解貧窮的相關議題與可能實踐的解決途徑,希望藉此課程引發學習者探索世界能夠一天比一天美好的想法及積極作為。
世界正捲入商業、經濟文化的共生鎖鏈中。雖然經濟日漸增長,但青年貧窮日益加劇, 且隨時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面對全球化、貧富差距的擴大,一個重要的關懷,就是全球貧窮問題的思考。
世界永續發展(SDG)第一個目標就是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貧窮到底是以何種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是物質貧窮的表象問題,更是心靈困乏的深層問題。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需要重新構建我們對貧困的看法,更需要決定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社會?因為我們的理念行為,我們創造的社會制度,最終會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觀點探究將採取講座或讀書會方式,邀請專家學者帶領討論,刺激學員思考後迸發不同想法
11/06 Lesson1
財產是權利還是竊盜?(洛克vs普魯東)
講師:吳豐維 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11/08 Lesson2
工作、行動與自由(漢娜鄂蘭)
講師:陳欣白 文化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11/13 Lesson3
勞動、異化與貧困(從黑格爾到馬克思)
講師:黃雅嫺 中央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
1848年,年僅30歲的馬克思,與小他兩歲的好夥伴恩格斯,一同發表了《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以下簡稱《宣言》)。此宣言慷慨激昂,它的開頭與結尾均極為著名:「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除了枷鎖,無產階級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他們贏到的將是一整個世界。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吧!」馬恩以為,「資產階級的敗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指日可待。」
時至今日,資本主義當然沒有如《宣言》裡所宣稱的:「資產階級不僅生產了大量的商品,甚至還生產了自己的掘墓人。」而馬恩《宣言》中認為:「由資產階級無意中促成的工業發展,幫助工人們克服了因為競爭而導致的的分裂孤立狀態,讓他們因為交往聯絡而結合成革命團體。」也可以讓我們檢視一下現今的工會運動,是否比之一百七十六年前的狀況更不如?是資本家以更激烈的手段,阻絕勞動者們的工會組織?還是生產型態改變,使得勞動者們彼此陌生?
過去資本主義認為,資本家奴役工人,導致了人的異化;但現在的商品化時代,則使人更直接成為馬庫色所口中的消費社會底下的「單面向的人」。對此,我們要來談談,究竟在生產關係中,什麼才是人的本真面貌?
11/20 Lesson4
貧困與權力:規訓、監控與文明(傅柯)
講師:黃雅嫺 中央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
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自入選法蘭西公學講座以來,從1971年開始了每週一次的授課,其研究主題多半圍繞著「政治體制、社會、權力、知識與個人」之間的網絡討論。其研究成果就在探討現代技術管治的個人形成,集結在《監視與懲罰》(Surveiller et punir)一書的出版。
環繞著現代技術管治問題,我們首先要介紹的是治理體系的問題,傅柯在此提出了治安 (la police) 角度的治理觀點,亦即不再由神學的治理法則出發,對公眾的道德與秩序進行規範;而是以民眾的幸福為指標的治理原則,因而我們要追問這種特殊的治理型態是什麼、如何被施行?而傅柯為什麼要從這個角度討論治理?在這個問題裡,傅柯的假設始自技術發展帶動了體制形式的轉換,亦即這才是推動十七、八世紀治理權力的轉換動力,我們也將隨著傅柯的追蹤,一窺這技術發展與個人身分認同之間的關係。
進一步說,這將使我們探問,這種管治技術究竟說明了什麼?也就是說,我們想討論權力技術如何使得現代性得以出現?而不是反過來,先有了現代性才有管治的技術。最後,傅柯指明了就是「書寫」(écriture) 本身使得這些檔案與記錄系統得以成立,那麼我們也要隨著傅柯一同 考察書寫技術的形成與管治方法之間的關係。
11/22 Lesson5
兩個國度:社會貧窮的真正原因
講師:傅寶玉 中央大學法政所助理教授
邀請社會議題經營團體或社會實踐者主持進行,鼓勵學員互動,激發個人關懷議題的動力
11/27 Lesson6 貧窮者的工作,工作中的貧窮 講師:陳盈婕 人生百味 人生萬事屋專案負責人
對人生百味發起的人生萬事屋專案,深入介紹於課程,提供學員理解從事NGOs的團體如何進入日常生活的實際環境並介入個案的貧窮經驗,如何看見無家者的貧窮狀態、工作困境,以及陪伴無家者工作的過程投入面向(不只是工作能力培養,也有自信、自主性、人際相處等),進而翻轉學員對於無家者、貧窮者不工作(不認真工作)的印象。
11/29(三) Lesson7 看不見的標籤與自我覺察 講師:徐雅琪 中央大學法政所
進行方式以問題漸進引導,並思考汙名化的來源與選擇匱乏的情境,從社會群像的印象連結帶動學員之間互動,彼此介紹自己身上的標籤來認識社會標籤的分化作用與社會排除,意識到失序行為與汙名化的惡性循環,來自於選擇匱乏下意想不到的選擇。
期望建立學員於社會層次的人我建構與標籤印象的成形與去除汙名,進一步從自我層次的蛻化,到達省覺他者與我認知的形象,理解刻板的印象違和與否的認識,重建嶄新與正面的意涵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