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發展特色

評鑑指標:

6-1  部落互動與家長參與情形:學校與部落互動、家長參與學校事務。

6-2  學生學習部落歲時生活情形:學生對於部落事務之學習。

6-3  學校辦理民族教育之創新與省思:請學校提供亮點活動說明及省思過程。

學校執行情形說明:

6-1  部落互動與家長參與情形

      學校每學期辦理一場次親職座談,邀請家長到校座談,鼓勵家長參與學校事務。此外,邀請家長到校參加各項學校活動,如校慶、畢業典禮、運動會等,每學年也會結合校慶辦理文化課程教學成果展,提升實驗教育與部落及家長的互動。近年來家長出席參加的狀況有逐漸提升,並都能給予正向回饋。

6-2  學生學習部落歲時生活情形 

        (1) 現在部落中的傳統歲時環境已被現代生活取代,因此學生缺乏各項傳統歲時生活的體驗及祭儀的經驗。學校在推動實驗教育的過程中,配合文化課程的進行,透過各年段的單元進度(小米苧麻生長、材料收集處理、各項工具製作、漁獵季節等)還原傳統生活與歲時間的步調節奏。此外,因應小米的生長,學校也辦理傳統的守月、小米播種祭、小米收割祭等祭儀,讓學生完整體驗傳統的泰雅生活與祖先的智慧。

        (2) 學生與部落的連結,則是透過九年級課程中的部落山川與傳統領域、部落遷徙與族群關係、部落地圖繪製等單元,經由部落踏查的方式來強化學生對於學區部落的認識。此外,當部落辦理活動時(茂安竹筍節),學生也會一同參與,在與部落族人的互動中,加深與部落的連結。

6-3  學校辦理民族教育之創新與省思

亮點活動說明:

(1) 跨族群交流:透過國際學伴計畫,學生得以在視訊時段對外國大學生介紹泰雅文化,同時也可以認識不同國家的文化;透過台北歐洲學校到校參訪,學生得以親自教導外國學生學習泰雅傳統技藝與文化,也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不同族群所帶來的活力與生活經驗。此外,老師們的文化增能研習,也會朝向以多元族群的交流體驗來規劃,一方面讓老師們學習多元族群與文化的包容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交流活動,推廣與發揚泰雅的文化之美。

(2) 傳統祭儀重現:學校每年因應小米的種植,會辦理小米播種祭及收割祭,自110年開始,學校決定依循最傳統的模式,從祭儀前的守月開始,一步步帶領學生體驗與學習泰雅族傳統祭儀的流程與形式,在共同準備儀式與參與儀式的過程中,學生們也可以學習到「愛土地」、「負責」、「合作」、「感恩」等屬於真正泰雅人的特質。

        (3) 自我認同與尋根:在完成了完整三年的泰雅民族文化課程,九年級學生在畢業前會踏上回到祖居地 Pinsbkan 的尋根之旅,沿著泰雅族    遷徙的路線,學生們可以再次認識自己的族群與文化,而最後這一趟尋根之旅,也象徵著學生真正的畢業旅行。

(4) 推廣泰雅文化:學校在推動實驗教育的過程中,頗受外界的好評,因此除了許多外部單位會到校來參訪並學習泰雅文化之外,學校也承辦原住民教育資源中心及實驗教育中心的相關泰雅文化推廣活動,例如學生原住民文化體驗活動、推動實驗教育師培交流學習、校定課程工作坊、宜蘭縣原住民族文化課程優良教案甄選等計畫活動,學校可以透過這些活動,將推動泰雅文化的精神與內涵傳遞出去。

民族教育省思:

(1) 民族教育核心:從106年的籌備期開始,學校全力推動實驗計畫,透過課程深耕與教學創新,期望培養學生成為真正的泰雅人,一開始走得相當辛苦,儘管外界看起來成果豐碩,但學校內部很清楚課程與教學都需要再更加紮實,因此這幾年下來,學校在課程的紮實化上花了更多時間,教師們都投入相當多的心力;當然,除了顯性課程之外,學校也相當重視隱性課程所傳遞給學生的特質培養,在課程的互動中與文化相關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引導學生學習真正泰雅人的四項特質。我們一直堅持,民族教育核心是讓學生學習傳統泰雅文化知識,並培養美好的泰雅人特質,但是外界總是會以學科能力的提升來看待實驗教育的成效,而提出「學習民族文化是否對於學生的學科能力或學習動機有所提升」類似的問題,每當這類的問題出現時,我們總是要再次省思,我們實驗教育的核心與初衷,究竟是什麼?民族教育是用來服務主流教育的嗎?我們會不會被外界的期待拉離了原本想要走的路?

(2) 民族教育對象:前陣子台中一中學生對於原住民的歧視言論,再次激起大家對於原住民自我認同及自信心的討論,其實實驗教育的其中一環,也是希望學生可以產生民族認同與自信心,勇敢面對外界的歧視;時至今日,當實驗教育的學生可以堅定自己信念之後,我們更需要反思,需要接受民族教育的對象,或許不只是原住民的孩子,而是那些缺乏多元族群認識與包容的人們。因此,在走實驗教育的這條路上,我們可以思考,我們的潛在學生在哪裡?我們是不是可以透過各種交流或宣傳,將原民文化拓展出去,讓外界看到原住民文化之美,以及原住民的傳統知識與智慧?事實上,只有在大家都能感受並體會原住民的文化深度與精神,才能逐漸減少社會上不斷出現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