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教學之發展

評鑑指標:

3-1 課程教學、發展與落實: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班級經營、教材研發、教學正常化、文化回應教學。

3-2 學生多元學習與適性發展:多元學習、差異化學習、學習扶助。

3-3 學習成就多元評量:多元學習成就評量設計與實施。

3-4 學生民族文化認知與認同:學生對於自身民族文化認知與認同提升情形。

學校執行情形說明:

3-1 課程教學、發展與落實

      本校課程教學皆依據該學年度實驗教育課程計畫執行,自107學年度推展至今,課程教學已漸趨穩定成熟,但仍持續於每週三上午召開課程教學研究會,針對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進行討論,並檢討前一週的課程執行落差,進而提供學生更多文化深層內涵的學習體驗。除了教案微調編修之外,110學年度也依據課程單元研發出族語文本,讓文化課程的進行與族語有更深刻的連結。當然,除了文化課程,一般學科領域的課程也都依據課程綱要進行安排與授課,不因實驗教育而損及學生的受教權,老師們在實際授課時,也會因應學生特性與學校實驗教育,適時地融入泰雅文化的元素在一般領域的教學中,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文化回應教學。在學校整體課程架構下,期望學生同時具備學科知識,也能夠熟悉泰雅文化知能,並將泰雅族的gaga內化在心裡,並表現在生活中。

3-2 學生多元學習與適性發展 

       在實驗教育下,學生除了一般領域課程的學習之外,泰雅文化課程讓學生有了更多元的學習面向,文化課程透過實作、體驗、參訪、分享、討論等方式學習,協助學生發展不同的多元智能,部分在學科領域受到挫折的孩子,也可以在文化領域的學習中重拾信心。不僅是校內的多元學習,學校也安排各種校外參訪活動,包含職涯參訪及泰雅文化場館參訪等,九年級也提供技藝專班的多元選擇,到山下的職校及五專進行技職課程學習,讓學生可以適性發展。此外,在學科學習的輔導方面,學校除了規劃學習扶助第八節課後輔導之外,也與博幼基金會合作,於課中開設分組教學,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可以受到適當的協助與照顧。

3-3 學習成就多元評量 

      目前在民族文化課程的評量上,採用多元的方式進行,除了定期的評量、學習筆記之外,學習態度、文化作品、課程分享報告、實作技能、團隊合作等,都是評量學生學習成就的依據。未來也規劃採用質性評量的方式,讓文化學習的評量上更有溫度。而在一般學科的學習成就評量上,主要依循課綱規範的定期評量,但部分學科也會因應學科的特性,加入口說、作品、分享報告等多元的評量方式。

3-4 學生民族文化認知與認同 

       雖然無法量化,但從文化課程的多元評量、師生日常的互動,以及學生 對於活動參與度,都可以得知學生在學習民族文化課程之後,是否已有更深地認識自己的文化並認同自己的文化。尤其是與外界接觸產生文化上的碰撞時,表現更為明顯,例如111學年度與歐洲學校學生交流互動後,可以深深感受到學生對於自身文化的認知、認同與自信,都有更顯著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