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能夠喜歡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
(二)我能夠欣賞別人,學習別人的優點。
(三)我能夠尊重生命,珍惜所有的生命。
(四)我能夠愛護環境,寶貝我們的地球。
體驗與發展的小蟻團是第一階段,以幼稚園大班到小二的稚齡兒童為招收對象,主要的活動目的是在充分運用稚齡兒童的人格特性,提供適合此年齡兒童身心成長之活動,營造一個在家庭、學校之外親近自然、探索自然、喜愛自然的環境空間。從快樂的遊戲中,體驗學習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分享群體生活的樂趣,並培養嘗試的勇氣。這個階段的活動重點應放在孩子的適應力和社群能力的培養。為了學習良好的社會能力,小蟻階段必須確保孩子能與其他人互動,先決條件是孩子能有開放、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心。
小蟻團生活規律
(一)我能夠喜歡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
(二)我能夠欣賞別人,學習別人的優點。
(三)我能夠尊重生命,珍惜所有的生命。
(四)我能夠愛護環境,寶貝我們的地球。
(一)我能夠尊重生命,不傷害其他生物。
(二)我能夠關懷自然,不違反自然法則。
(三)我能夠生活簡樸,不增加環境負擔。
(四)我能夠感恩惜福,不浪費地球資源。
感受與分享的炫蜂團是第二個階段,以國小三到五年級年齡層的小朋友為招收對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團的形式建立小朋友全面性的自然生態概念,培養親近自然的興趣,激發探索自然的動機,從人與人和人與自然的互動中學習相互尊重、欣賞。
這個階段的活動重點在好奇心的激發,訓練孩子跨領域的知識運用,探索興趣,多元認識自己。讓孩子有做為孩子的自由,允許他們有時間、空間玩耍,親近大自然、探索生態奧秘、提升欣賞與創意能力等等,而不是從小就逼迫他們累積知識和學習技巧。
炫蜂四大規律:
一、我能夠尊重生命,不傷害其他生物。
二、我能夠關懷自然,不違反自然法則。
三、我能夠生活簡樸,不增加環境負擔。
四、我能夠感恩惜福,不浪費地球資源。
有別於一般的教條,炫蜂規律是以第一人稱作為開頭,「我能夠…」代表著自己的「願意」與自發性的驅力,也是一種時時的提醒。它不是「完成式」而是「進行式」,也就是說每個人都願意發自內心從當下開始自我約束,朝著規律所指引的方向在生活中調整觀念、改變行為,這才是規律的真正意涵。
但,究竟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能完全符合規律的精神?這是個相當不容易訂定的標準,因為,在立意之初就不希望用「標準」來侷限所有的可能性。比方就「尊重生命」而言,原本見蟲就抓或見花就摘的孩子,只是願意手下留情,給蟲蟲一個生機或是用眼欣賞花朵不採摘回家,都將是令人鼓舞的改變。改變需要時間與耐心去引領,苛責與批判只會帶來與大自然更大的距離,引領孩子們去覺察與同理,然後內化成一種自我約束的力量,才有可能深植心底,即使是小小的變化都值得鼓勵。
我能夠尊重生命,不傷害其他生物。
先談談「尊重生命」,蚊子在叮的時候,要不要打死牠?家中的蟑螂、螞蟻要不要噴殺蟲劑?我有個很好的朋友,他在野外發現蚊子在吸他的血,會「深情的」望著牠,不拍打、不催促,耐心的等牠吸飽血,然後滿足的飛走。我問他為什麼不拍打牠?他淺淺的回笑說:「不過是吸一點點血,罪不至死。況且蚊子是食物鏈底層的生物,餵飽一隻蚊子,可以衍生許多蚊子,提供上層生物足夠的食物,也算是對自然生態的小小貢獻。」我當下佩服得五體投地。蟑螂、螞蟻存活在地球上數億年,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依然能存活,絕對是值得尊敬的生物。牠們無孔不入,前仆後繼,旺盛的生命力不會輕易屈服於殺蟲劑,拒絕牠們造訪的最佳途徑是讓家裡保持整潔,不要讓牠們發現可口的食物,自然牠們就會自動搬離。我家頂樓經常有老鼠晝伏夜出四處鑽動,把我天花板內的電話線路咬斷多次,多年前,曾買黏鼠板捕捉,結果成功的捕捉到一隻,但那慘狀卻令我眼眶泛紅、自責不已,板子上因掙扎留下深深的抓痕,皮毛一塊塊剝落,我永遠記得那驚懼的眼神和不斷顫抖的小小身軀。從此以後,我改用捉鼠籠,陸續又捉到好幾隻,都被我餵飽後帶出去野放。
曾有一年,北三團與北四團舉辦聯團活動要到宜蘭蘇澳,其中有個活動項目是牽罟,想讓小蜂體驗先民捕魚的辛苦,但在行前探勘之後引發兩團導引員激烈討論,一部分伙伴認為近海魚類資源已匱乏,網到的盡是小魚,這些魚既無食用價值,也因大部分奄奄一息或死亡而白白糟蹋了生命,違反尊重生命原則,因此建議取消此活動項目。另一部分伙伴的觀點則是可以從網起的小魚來作為反思的素材,以「大魚為何消失了?」來引導小蜂進行探討,反而是個機會教育,所以贊成照原規劃進行牽罟。雙方的論辯一來一往,相當精采。最後是否照常舉行或取消已不是重點,因為沒有對與錯,只是立足點不同,但在思辨的過程中很多觀點已得到釐清。尊重的課題,是一生都在領會的,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孩子,也將懂得尊重自己與尊重他人。
我能夠關懷自然,不違反自然法則。
再來談「關懷自然」,大自然有其經億萬年所形成的法則,這樣的法則應該受到尊重,不能因人類的介入而被輕易擾動。例如食物鏈金字塔,從最底層的分解者、生產者到上層的消費者,皆依循著自然法則運行,環環相扣、息息相關。有時我們到野外也許會發現蛇口咬著蛙或蛛網上掛著掙扎的蝴蝶,這時或可能興起對弱者的關懷同情之心,試圖去拯救蛙或蝴蝶,但這些都是違背自然法則的,因為我們不能只看見牠們的死,卻忽略了蛇與蜘蛛也有生存的權利,我們只能選擇靜靜旁觀,任何人為的驚擾與干預行為都是不恰當的。又常見在郊山上野狗流離失所,愛狗人定期買食物上山餵養牠們,殊不知野狗也是造成山上鳥類被捕食消失的重要原因。能夠責怪餵狗人的愛心嗎?野鳥的生命價值又一定勝過野狗嗎?什麼樣的價值思維,或是什麼樣的環境教育原則,才是適當又不會造成衝突的?值得細細省思。目前我所知,除了加強宣導不棄養外,請動保團體協助為其結紮列管抑制其族群數量擴張,是比較人道的處理方式。
除此之外,以人類的食物餵食野生動物(如獼猴、溪魚);在夜間以手電筒或閃光燈直射夜行性動物的眼睛;在野外播放動物聲音去吸引動物的出現;在野外播放高分貝音響、燃放炮竹、施放巨型鳥類風箏及任意改變自然環境的地形地貌…等等,這些行為也都是違反自然法則的干擾,都要盡量避免。我們帶著孩子們親近自然,體悟自然,愛上自然,讓孩子親身感受大自然的法則,成為自然法則中的一部分,衷心地願意關懷這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一切。
我能夠生活簡樸,不增加環境負擔。
究竟要簡樸到什麼程度才稱得上「生活簡樸」?回歸原始的生活或許是最符合簡樸精神的,但現實上我們是回不去了。當今環境遭受的困境絕大部分是來自過度浪費,開發國家人民不斷追求物質享受,過度消耗地球資源,很多人分不清「需要」與「想要」之間的差異,無止盡追求滿足物慾的結果已造成自然資源的匱乏和枯竭。我認為可以學習「剛剛好」的取捨做為我們的努力目標,剛剛好的房子;剛剛好的食物;剛剛好的財產,剛剛好的滿足…,不要拚命想要獲得更多更多。這樣,大自然的一切,才會不斷的補充、循環。我們跟我們的後代子孫,也才會有享用不盡的資源。
我看見大部分荒野的活動,打地鋪、自備餐具、吃大鍋飯、搭車共乘、用資源回收物製作活動教具…這都是生活簡樸的體現,經常想想:我們在非極端克難的狀況下,還可以再精簡些什麼?有了這樣的思維,相信必能找到一個最簡樸的生活方式。所以,保持規律裡簡樸的思維與態度,將會在生活裡越發合宜的展現,並且,日益精進,怡然自得,樂在其中。
我能夠感恩惜福,不浪費地球資源。
除了自然界中的生產者(植物)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自給自足外,分解者與消費者都需要從其它生物獲取生命的能量,地球上的人類每天至少需要超過四萬種生物提供維繫生命的種種服務才能存活。當世界人口越來越多時,有限的地球資源將更明顯的不足,全世界糧食生產量,始終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總有一天,地球會面臨糧食不足的危機。因此,如何審慎的利用與珍惜資源是我們相當重要的課題。
很多原住民獵人相信之所以狩獵成功並非全靠他的能力,一部份要歸功於獵物的甘願捨身,讓原住民得以生存。因此為了感恩獵物的慷慨以身就義,獵人必須俐落的宰殺動物,免除牠們不必要的痛苦;絕不因為好玩或炫耀而獵殺超過所需的動物;對獵物的屍體與靈魂要表達敬意,不管是扛運獵物屍體返回部落、宰殺獵物或食用獵物,都會舉行適當的儀式,為死去動物的靈魂進行祈禱,進食也要充份的利用牠的每個部位,絕不浪費。而且相信獵物的身體可以餵飽族人,獵物的靈魂也會返回再生,如果人與其它動物取得平衡,獵物雖被殺了卻不會減少,人與這些動物都能夠持續生存。
在荒野親子團的各項培訓中經常會有靜默用餐的設計,就是希望大家能本著虔敬的心情慢慢的進食,並對盤中生物的犧牲心懷感恩,不浪費的把牠們轉化為自己的生命能量,然後用友善環境的行動回饋給牠們。感恩惜福的心,將是自我滿足的重要基礎,愛物惜物將使孩子們提早放下不必要的物質追逐,進而,提升心靈滿足的能力,在忙亂的新世代中,成為一個容易快樂的人。
炫蜂規律不是口號、教條,而是生活行為的提醒。
(一)我能夠獨立自主,接受自我的挑戰。
(二)我能夠團結合作,尊重他人的想法。
(三)我能夠樂觀自信,培養正向的思考。
(四)我能夠身體力行,保護我們的地球。
探索與思考的奔鹿團為第三階段,以小六到國二年齡層的青少年為招收對象,名為「奔鹿團」,主要的活動目的是透過小隊的形式鼓勵青少年運用過去所累積的知能基礎,依照個人興趣去發展,進行不同生態棲地的深入探索、討論、彙集與分享,並能以小隊為單位,發表其觀察成果。活動重點將轉移到團隊合作和主動探索知識。讓孩子養成主動、好奇的精神,並且喜愛學習。讓他們能夠發現問題並同時養成解決問題能力,因擁有自信而快樂。
奔鹿四大規律:
(一)我能夠獨立自主,接受自我的挑戰。
(二)我能夠團結合作,尊重他人的想法。
(三)我能夠樂觀自信,培養正向的思考。
(四)我能夠身體力行,保護我們的地球。
(一)我願意面對挑戰;超越自我。
(二)我願意隱藏自己;成就別人。
(三)我願意謙虛為懷;師法自然。
(四)我願意無私奉獻;關愛大地。
關懷與行動的「翔鷹團」為第四階段,以國三到高二年齡層的青年為招收對象,我們期待這個階段的活動重點是協助青少年累積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具備足夠的膽識與氣魄,有智慧面對各種可能的困境;有能力即時判斷應變,可獨立計劃、進行更深入、持續的自然觀察、探險和環境守護。並能以小組為單位互相支援、討論、分享,發表個人觀察成果,同時將其心得經驗回饋給其它分團,成為他們的學習對象,建立良好的典範。
翔鷹四大規律:
(一)我願意面對挑戰;超越自我。
(二)我願意隱藏自己;成就別人。
(三)我願意謙虛為懷;師法自然。
(四)我願意無私奉獻;關愛大地。
(一)我願意終身學習,內外兼修與實踐。
(二)我願意真誠待人,接納包容與感恩。
(三)我願意回歸自然,樸實樂活與知足。
(四)我願意守護環境,尊重關懷與行動。
「育」指的是孕育、哺育和培育,「成」是成長和養成的意思;育成會是以實際行動積極去協助各分團成長的成人組織,透過荒野親子團的三生教育,營造一個自在、安全的學習環境,啟發孩子感官與心靈的覺知能力,讓孩子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世界。
為達荒野親子團之宗旨,育成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規劃成人教育、親職教育、環境教育等團集會活動,除了為導引團隊蓄積足夠與堅實的人力資源,育成會亦需擁有屬於自己的成長活動,藉由有系統的課程由初步的學習進而認同、投入、到最後的回饋,都能成為荒野的終身志工。
育成會的四大規律為:
我願意終身學習,內外兼修與實踐。
我願意真誠待人,接納包容與感恩。
我願意回歸自然,樸實樂活與知足。
我願意守護環境,尊重關懷與行動。
生活規律並非約制性的教條,也無罰則,其實只是一種提醒。提醒與鼓舞彼此將之內化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從改變自己開始,再去影響別人,經由自己身體力行的實踐成為孩子們學習的典範,並讓這股正面的能量能在社會中擴展開來。
為了維繫荒野親子團的健全發展,我們亦提供有系統的培訓課程,可以讓家長們由初步的學習進而認同、投入、到最後的回饋,都能成為荒野親子團的志工。除了在分團有需要時提供必要的後援外,日後更能從幕後走到幕前,成為荒野親子團各分團導引團隊的成員,自己來策劃及帶領活動,以更積極的行動來經營維繫荒野親子團;以身教來為子女樹立典範。或者成為種子導引員回到自己的社區組織荒野親子團,延續荒野致力親子教育的決心,為孩子和自己許下一個綠色的未來!
越來越多的新興疾病都已被證實與環境污染有關;地球暖化所導致的種種氣候變遷;如極端氣候的頻率與強度加劇,都讓我們憂心整體環境劣化的趨勢,將直接威脅後代子孫的生存權力。我們口口聲聲說愛子女,卻常以提升當代生活品質做為藉口,而將環境破壞的惡果留給他們去承受,未來勢必付出更大的代價來償還現代人犧牲環境所換取的利益。若要改變現況只有付出行動,荒野親子團的育成會提供一個行動平台,不僅為了自己孩子的快樂童年,也為了守護他們賴以生存的未來環境。
我們都知道成年人的作為將成為孩子們學習的典範,也明白父母的陪伴更勝於任何物資的供給。期待「育成會」的家長都能夠與我們並肩為親子環境教育而努力!為守護台灣的生態環境而共同奮鬥!多一分力量的加入,我們就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