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傳遞正向的良善力量|強化良好的親子關係
擴展社會教育的功能|培育環境守護的人才
荒野志工 ❙ 改變的力量 ❙ 荒野保護協會
微小平凡卻是最偉大的事
荒野志工 ❙ 親子教育委員會 ❙ 荒野保護協會
2023地球一小時|響應影片
2022荒野親子團的大事紀
荒野保護協會親子教育委員會召集人/石曉華(自然名萍蓬草)2022/10/01 荒野親子團各階段分團創團時地:
於2001年03月10日由親子團創團總團長林耀國先生(自然名荒野藍鵲)在台北市木柵區老泉里大春山莊創立台北親子一團炫蜂團,招收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童為團員,並同時成立荒野親子教育委員會推動荒野親子教育的發展。
於2006年03月05日由歐淑惠夥伴(自然名榕果小蜂)在台北市內湖國中成立台北親子二團小蟻團,招收幼稚園大班至國小二年級幼童為團員,是全國第一個小蟻團,並同時成為全國第一個複式團。
於2009年11月15日由李蕙馨夥伴(自然名薄雪草)在高雄市原住民服務中心成立高雄親子二團奔鹿團,招收國小六年級至國中二年級少年為團員,是全國第一個奔鹿團。
於2013年06月09日由張明松夥伴(自然名玉山圓柏)在高雄市捷運行控中心國際會議廳成立高雄親子二團翔鷹團,招收國中三年級至高中二年級青少年為團員,是全國第一個翔鷹團,並同時成為全國第一個小蟻團、炫蜂團、奔鹿團、翔鷹團、育成會等四團一會完整的複式團。終於完成荒野親子團12年一貫的親子教育架構。
至2022年10月底止,全國計有27個複式團,其中共有27個小蟻團,27個炫蜂團,27奔鹿團,26個翔鷹團,27個育成會, 合計107個團、27個育成會,遍及11個分會共有近2000個家庭,期許成為台灣社會良善的守護力量,進而將環境守護的行動推及世界。
荒野親子團各級訓練時地:
1. 2002年10月05日在陽明山苗圃開辦台北總會炫蜂團第一期導引員基本訓練;
2. 2008年03月15日在台北縣平溪國小東勢分校開辦台北總會小蟻團第一期導引員基本訓練;
3. 2009年03月21日在高雄縣大津登山訓練中心開辦高雄分會育成會第一期團隊基本訓練;
4. 2012年08月18日在台南縣玉井加利利宣教中心開辦高雄分會奔鹿團第一期導引員基本訓練。
5. 2016年05月28日在雲林縣西螺廣興教育農園開辦高雄分會翔鷹團第一期行動指導員基本訓練。
6. 2005年05月21日在陽明山苗圃開辦親子團第一期進階訓練,至2022年6月底止,合計已辦理三十二期進階訓練。
7. 2011年01月01日在新北市雙峰國小開辦荒野親子團第一期培訓員研習營,至2022年10月止,合計已辦理十期培訓員研習營。
荒野親子團全國露營大會師時地:
自2005年04月09日起,每兩年定期舉辦荒野親子團全國大露營。2005年、2007年與2015年大露營採全國集中辦理,2009年、2011年、2013年、2018年大露營採全國分區辦理。
為搭配荒野20週年新展望,荒野親子團將於2015年6月舉辦第六屆全國大露營,在兼顧不增加環境負擔、節能減碳、儲蓄碳排放的前提下,再度全國大會師。除以「守護秘密花園」主題維持原有主題式活動外,以無燈市集取代晚會,以快閃創意熱舞取代傳統晚會節目,並增加青少年環境論壇與荒野TED,為荒野親子團的孩子從荒野環境論壇、全國環境論壇、世界環境論壇,逐步建構「全球觀點、在地行動」的學習環境,期待協助荒野的孩子站上世界舞台,也讓荒野保護協會的影響力擴大到全球。
荒野環境行動論壇時地:
自2015年06月07日在宜蘭武荖坑舉辦第一屆荒野環境行動論壇;
於2016年08月21日在高雄市高雄第一科大舉辦第二屆荒野環境行動論壇;
於2017年07月15日在雲林縣雲林科大舉辦第三屆荒野環境行動論壇;
於2018年08月05日在雲林縣雲林科大舉辦第四屆荒野環境行動論壇;
於2019年07月20-21日在台中市東海大學舉辦第五屆荒野環境行動論壇。
於2020年07月25日分別在台北、台中以線上發表型態舉辦第六屆荒野環境行動論壇。
於2021年07月18日與東海大學合辦以線上發表型態舉辦第七屆荒野環境行動論壇。
於2022年07月23-24日在台中市東海大學舉辦第八屆荒野環境行動論壇。
荒野親子教育委員會召集人暨親子團總團長任期:
第一屆至第四屆(2001年03月10日至2013年12月31日):林耀國夥伴(自然名荒野藍鵲)。
PS:配合荒野保護協會屆次任期每屆3年,計算荒野親子團屆次。
第五屆至第六屆(2014年01月10日至2019年06月30日):鄭弘杰夥伴(自然名巒大杉)。
PS:配合荒野保護協會屆次改選及任期由原1月1日同步調整為7月1日任期起算日。
第七屆至第八屆(2019年07月01日至2025年06月30日):石曉華夥伴(自然名萍蓬草)。
自2001年03月10日由親子團創團總團長林耀國先生(自然名荒野藍鵲)在台北市木柵區老泉里大春山莊創立台北親子一團炫蜂團,同時成立荒野親子教育委員會推動荒野親子教育的發展,至2019年03月10日,已經屆滿18年。
荒野親子團18年來,先後成立炫蜂團、小蟻團、奔鹿團、翔鷹團,為落實親子共同成長的理念,並於創立之初,即同步由家長及成人志工成立育成會,提供導引團隊及後勤支援的人力資源,成為代代相傳的動態成長團體。
歷經18年來的演進,荒野親子團已經逐步發展為成熟的組織經營架構,並落實荒野親子教育的理念與特質,掌握趨勢、預測未來、以終為始、有效學習,優化成熟的親子教養目標,茲詳述如下:
十二年一貫目標
小蟻團:常規
蟻一:適應群體生活。
蟻二:學習照顧蟻一之愛心,並培養獨立性。
蟻三:統整小蟻生活規律,熟悉炫蜂規律,為升炫蜂團預作銜接準備。
炫蜂團:常識
蜂一:學習融入炫蜂合群特性。
蜂二:學習照顧蜂一之信心,並培養榮譽感。
蜂三:統整炫蜂生活規律,熟悉奔鹿規律,為升奔鹿團預作銜接準備。
奔鹿團:能力
鹿一:學習融入奔鹿獨立特性。
鹿二:學習照顧鹿一之耐心,並培養責任感。
鹿三:統整奔鹿生活規律,熟悉翔鷹規律,為升翔鷹團預作銜接準備。
翔鷹團:行動
鷹一:學習融入翔鷹自由特性。
鷹二:學習統整自我價值觀,並培養自我成長習性。
鷹三:統整翔鷹生活規律,熟悉獨立思考,為完全成人預作銜接準備。
四階段六階層教育銜接
階層一:體驗活動
蟻一:感官—從自然體驗活動中,培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敏銳感官知覺,提升環境敏感觀察力,並強化感覺統合系統,健全腦神經系統發展,培養學習、內化、行動終身學習的基礎。
蟻二:感覺—從自然體驗活動的感官連結:明暗、黑白、彩色、大小、美醜、悅耳、吵雜、低沉、高亢、芳香、腐臭、酸、甜、苦、辣、鹹、澀、凹凸、粗糙、平滑、軟硬等表層覺知,將外在形態、聲音、氣味、口感、觸感等表象,與表層身體感覺銜接,讓身體與環境連結。
階層二:體驗教育
蟻三:感受—在體驗活動之前加入「引導語」,在體驗活動之後加入「內化導引」,從自然體驗活動的感覺連結:快樂、興奮、高興、傷心、難過、生氣、憤怒、幸福、平靜等深層內在感受,培養出「感同身受」,與天地萬物「共感同情」的能力。若能與身外的人、事、物,心有所衷、情有同感,產生情感的連結,就會產生「好奇心」,而好奇心是人類求知的基本出發點。
蜂一:感知—從好奇心逐漸增強演進入「求知」的階段,將開始發出旺盛的「為什麼……?」疑問句。此時,切忌「直接給予答案」或以「等你長大就知道」敷衍,而應把握住機會,盡量滋長好奇心與求知慾,同步啟動好奇心,認真附和疑問,引導思考或主動尋找答案、整理答案,並引導回溯從提出問題到整理答案的過程,培養主動求知的習慣。
階層三:擬境教育
蜂二:探索—當孩子開始養成主動求知習慣後,就可以進入探索未知的學習階段。設計虛擬實境的體驗教育情境,以「境教」營造孩子體驗探索未知的學習過程,培養孩子的成就感與興趣,創造「高峰經驗」,進而歸納整理出適合個人的探索程序與心得。
蜂三:動機—當孩子從主動求知與探索過程中得到成就感,就會產生外部動機,當外部動機累積一定程度後,可以鼓勵孩子成為某一擅長領域的小老師,當「為人師」逐漸累積經驗後,將質變轉化「類使命感」的內部動機。
階層四:實境教育
鹿一:經驗—跟隨鹿二鹿三學長姐一起在奔鹿導引員的指導下,在真實議題的情境中,學習環境守護行動計畫:發現問題、探究真相、分析問題、尋找方案、盤點資源、訂定目標、擬訂計畫、執行計畫、檢視成果、修訂計畫、提升執行力、累積經驗、提升能力。
鹿二:實作—在鹿三學長姊指導下,從鹿一學習經驗與能力中,在實際的情境中參與環境守護行動計畫實際運作,並指導鹿一學弟妹在協作中學習領導與被領導能力。
階層五:行動教育
鹿三:驗證—透過指導鹿二學弟妹,在實際的環境中,訂定及執行環境守護行動計畫,驗證自己所學經驗與實作能力是值得推廣並傳承的,且記錄整理自己實作過程,成為自己的階段主動學習成果。可以運用做為多元入學甄試的備審資料,與未來行動計畫及議題發展基礎資料,是行動教育重要學習階段。
鷹一:反思—鷹一翔鷹藉由參與鷹群行動方案過程,由行動指導員以對話方式,指導鷹一翔鷹反思蟻、蜂、鹿三階段學習內化之行動能力,建立適用於跨領域之臨界知識體系,並發現欠缺不足之能力,採取補足措施與方案,精進自己的行動能力,完備擬定及執行個人環境行動方案的能力。
階層六:統整教育
鷹二:行動—鷹二以擬定及執行單鷹環境行動方案統整個人能力,以參與鷹群環境行動方案學習統整團隊能力,統合個人與團隊環境行動計畫之決策力與執行力,並展現實際行動綜效,參加環境行動論壇,透過分享、行動、改變,學習將環境行動方案推廣成為更多人可以一起以行動守護環境的公民行動。
鷹三:統整—透過指導鷹二鷹一學弟妹執行單鷹與鷹群行動方案過程,統整個人實際擬定及執行環境行動方案的心得、經驗、能力、紀錄,總結蟻、蜂、鹿、鷹四階段六階層學習成果,可以運用做為大學甄試的備審資料,與未來進入職場或學術研究的基礎資料,是統整教育總結階段。
以上是荒野親子團18年來的階段性歸納整理,未來親子團將因應時代的演進與環境變遷,持續不斷地向上提升,提供不同世代的親子教養經驗分享與傳承,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學行型組織。謹此提供服務親子團十餘載,個人的觀察、心得、經驗紀錄,以供親子團夥伴持續精進的參酌基礎。
親子教育委員會簡介
親子教育委員會召集人 林耀國 (2012年6月21日更新)荒野親子團的活動主要是邀請父母陪同孩子在各種環境中自主探索,學習對自己、對人、對自然萬物的欣賞與尊重,並在持續的成長與學習裡培養足夠的能力付諸行動守護大地,成為保護大自然的重要力量。荒野親子團將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並深化,以易子而教的方式,集合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施行混齡且長期的自然教育,在團體中養成尊重生命、關懷自然、生活簡樸與感恩惜福的生活態度,在孩子成長的記憶中創造共學共好的難得機會。
完整的荒野親子團組織包含四團一會,依其年齡分別為小蟻團、炫蜂團、奔鹿團、翔鷹團及由家長組成的育成會。「炫蜂團」首先成立於2001年春天,團員為小學三年級至五年級的學童;2006年初接著成立「小蟻團」,團員為幼稚園大班至小學二年級的學童;「奔鹿團」於2009年底成立,團員為六年級至八年級的青少年,至今已有上千名孩子與家長在這樣的凝聚裡接受自然的洗禮。「翔鷹團」則是以九年級至高二青年為對象的分團,現正積極籌備中。截至2012年共有23個親子團分佈於全國各主要城市,其中炫蜂團已成立17個團,為親子團主要成員。
荒野親子教育的主要內涵融合了生態、生活、生命等三生教育;以自然環境為主要學習場域,啟發感官與心靈的覺知能力,學習理解人類與環境間之倫理關係,並以行動實踐有關環境與人文關懷技能,用愛轉動世界,同時深化了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這種理念與內涵不僅是台灣唯一,更是世界首創!除了持續藉由歷次集會活動深化環境教育外,更以積極行動參與環境守護。例如在2005年地球日首次發表台灣兒童環境宣言與十大環境議題訴求;守護汐止翠湖螢光的行動實際阻止了不當工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連續數年參與抗暖化遊行及落實低碳生活;更於2011年響應拒絕國光石化開發案「萬件齊發,一人一信給馬總統」行動,孩子們親自提筆寫明信片寄給馬英九總統,表達「給白海豚一個完整的家,也給我們一個乾淨的未來!」的想望,並獲得馬總統的錄影回應。我們培養孩子的環境敏感度及關懷與行動的能力,同時讓他們證明小小的年紀一樣可以做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事,並在這美好的過程裡有每位家長的參與及支持,共創無可取代的親子回憶。
荒野親子團草創記事與十年檢視
親子教育委員會召集人 / 親子團總團長 林耀國 (2011.3月更新)2001年3月10日是荒野親子團的創團日,十年前的這一天台北一團在木柵大春山莊熱鬧滾滾的拉開序幕,至今,滿十歲了。昨天應夥伴邀請,回到台北一團陪小蟻們玩,並共同為這值得紀念的日子舉行慶生活動,回首這一路跌跌撞撞,其中充滿了夥伴的淚水汗水與無數孩子的笑容及成長,感觸良多。
十年前,在荒野理監事會中報告籌備構想,那般慷慨激昂的情緒再度湧上心頭,在僅有極少資源的當時,也就是這股熱情陪伴我開荊闢棘,十年,是當時給自己立下的檢視點。
親子團至今發展到二十個團的規模,除了原有的炫蜂團與育成會外,更擴增小蟻團和奔鹿團兩個階段,目前惟有翔鷹團尚未成形,期盼在三年內成立,完成荒野親子團規劃中的完整架構。在這段時間,也將以十年的運作經驗及觀察,重新檢視親子團的發展現況,建立必要的制度,勾勒遠景,期許找出親子團永續運行的模式。
十年來,我被推到聚光燈下倍受矚目,但充其量我只不過是個燭蕊,只是那點亮蠟燭的第一個火苗,然而,維持蠟燭的光和熱卻是來自週邊的蠟。荒野親子團沒有偶像,不需要崇拜者,在草創及歷年發展中許多人在幕後默默的奉獻生命熱情,今日成果是眾多人嘔心瀝血的結晶,所有的夥伴都是創造過去與開創未來的「共同創團人」。猶如自然界裡萬物共生共存,天與地無私地將愛澆灌其中,讓荒地裡充滿生機,這些過往或正在進行的人與事都值得被衷心感謝,我想趁著記憶猶存,留下一些開創期的思維與典故以供傳承,同時檢視十年來走過的種種。
一、成立炫蜂團的初衷與誕生:
起心
一直以來,荒野創會伙伴有個共同心願,就是期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機會讓他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讓自然裡美妙的力量留在孩子心中,以期往後的生命歷程裡有著大地的滋養與愛。除了來自大自然裡的感動之外,荒野不斷發展組織,號召志工,無非希望能由點而線;線而面地讓全臺灣的孩子都能直接與大自然及荒野的熱情志工接觸,體驗那份來自自然及協會志工們真誠無私的愛,感動並豐富孩子的心靈,伴隨著成長。我們相信透過荒野志工的帶領,那種善意和熱情,孩子們一定能感受得到,在他們日後面對物質困頓、人生挫折時,仍能對這個世界存有信心,產生正面思考及努力的動機。
動念
兒童環境教育始終是荒野很重視的一環,在荒野草創初期礙於各項條件的不足,如人力及能力和協會的後援等等因素,僅能在每年舉辦數梯次的兒童營隊,活動則以野外求生技能為主軸。短期的兒童營或許能提供機會讓都市的孩子在大自然中接受洗禮,鍛鍊意志與體魄,但若要改變孩子日後對待自然的思維、態度與行為,其影響仍非常有限,而且不容易做後續追蹤。因此思考著,一種長期且持續性兒童陪伴團體的可行性。
誕生
千禧年底,常務理事會中討論著該送什麼千禧禮物給兒童的時候,偉文提議是否可以組織一個常態性的兒童團體,引領孩子長時間從自然環境的觀察與體悟中,累積自己的經驗與感動。於是,從一個承諾開始,歷經四次籌備會議的籌劃、討論、定調至團員招募、家長面談,荒野炫蜂團第一團終於在2001年3月10日正式上路。那段期間承蒙當時的徐理事長及偉文秘書長的支持和鼓勵;純如協助處理大部份的行政工作及聯繫,月美(酢漿草)、明慧和麒泰在幕後提供強而有力的後援和支撐;還有晏瑞、莠蒂、明惠、靖雪、子璇、昭慧和詩玫等第一線工作夥伴任勞任怨的一路相陪,更要忍受我嚴苛的要求和無止盡的嘮叨,真難為他們了!高雄分會林信財前分會長更是不辭辛苦,幾乎每個月北上觀摩團集會,奠定南臺灣親子團發展的契機。
基石
依稀記得第一次團集會時,有的孩子板著臉被父母拖著來;有來了又吵著要離去的;有見到不喜歡的昆蟲就要革殺勿論的;也有隨意摘折花木的,當導引員喊著「小蜂集合囉!」有人回說:「我們是小朋友,不是小蜂!」說完就跑開的,各種狀況都有,孩子們毫不客氣的給我們這批新手上了第一堂臨機應變的課,在在考驗著導引員的能耐。但在閉會式中,當我靜心地帶領完感恩默禱,讓小蜂們擁抱父母並感謝父母時,有些家長激動落下淚來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數次團集會後,已經沒有被拖著來的,甚至有孩子一早五點多就起床整裝好叫醒爸媽深怕活動會遲到;當我吹起集合的鴨笛「呱~呱呱呱呱~」泥虎長細(泥壺蜂、虎頭蜂、長腳蜂、細腰蜂)四個小隊早就整齊地排好,等待宣佈接下來要帶領大家進行哪些好玩的活動。當團集會進行到一半,突然一群小蜂跑到旁邊,原來是有人發現一條大蚯蚓或是奇怪的昆蟲,這時候,他們七嘴八舌,個個儼然已是野地的自然觀察家。他們用柔軟的心和輕巧的小手將步道上的蚯蚓輕輕移到安全地帶;見到水泥地縫隙長出的雜草被剪除會為蝗蟲失去家園而忿忿不平;會安撫被獸夾傷了腳的小狗。第七次團集會時,小蜂們依照自己的興趣在自己小隊選定的秘密花園裡進行探索,靜靜地仔細記錄著他們的發現,然後由導引員陪著一起分享大家探索到的新奇事物,小蜂的表現著實令人驚喜又充滿期待。
第一年的團務運作在摸索中漸趨穩定;夥伴間的默契越來越好,小蜂們的表現也令人刮目相看,炫蜂第一團的導引團隊是我見過最有勇氣、最用心、也最優秀的工作伙伴,她(他)們都未婚,大都非荒野人,只因喜歡孩子就來了,對小蜂們付出的愛與耐心不在話下。當小蜂受委曲而傷心難過時,第一個伸出雙手擁抱傾聽的是她們;為勘察活動路線被蜂螫得滿頭苞的也是她們;在活動分享時因為心疼小蜂而落淚的又是她們,最難能可貴的是當時她們都未受過相關訓練,就能表現得如此稱職,我想主要是因為擁有一顆真誠的心吧!酢漿草曾留下一段相當寫實的描述:「他們,都愛孩子;他們,都愛自然;他們都願意陪伴孩子在自然中成長,耐心而勇敢!團集會裡,管它颳風下雨,準時出席,為了分享許多自然給孩子,幻燈片、小故事、布偶戲,傳遞一幕幕人與自然的真情演出。團集會後,心疼地抱著孩子,聽他訴說傷心事、陪他走下山;探索營裡,搞笑演出,不計形象,煮飯切菜,不辭辛勞;任何時刻,都耐心地接住一個個孩子們拋出的問題,也隨時想著給孩子什麼樣的問題,可以幫助他們思考、成長,雖然有些人難免來來去去,但是總會只隔一段時間,就有人大喊~想念炫蜂團!,這是一個希望的團體!這是一個充滿愛的團體!」夥伴們無私付出的愛心,用真心誠意以汗水與淚水及人生的精華歲月,一點一滴地建構了炫蜂團的雛形,同時鞏固了日後親子團的厚實基礎。
二、荒野親子教育的整體構想:
深耕
創團的第一年,炫蜂團的規劃仍以兒童教育為主軸,歸屬在兒童教育委員會的範疇,第二年,為了考量更長遠的發展而脫離兒童教育委員會獨力組成炫蜂團委員會。起初,僅有三團一會的規劃,然而因為許多小蜂的弟妹隨父母参加活動,為避免這群精力充沛的小小孩干擾團集會進行,也為了讓環境教育更向下紮根,2005年底,淑惠(榕果小蜂)在我的慫恿下,邀集東北虎、野薑花、大牛、陽光美少女、圓仔花、梅杏、銀河、鯨魚、竹柏、無尾熊、紫茉莉、書琴等幾位夥伴積極展開小蟻團籌備工作,終於在2006年3月正式成立小蟻團,將北二團原有的小小蜂轉型納入正式組織體制內,由榕果小蜂擔任首任團長,開始進行有計畫性的活動,小小蜂不再是附屬於炫蜂團的過渡性個體,而有了獨立的導引團隊,規劃更適合該年齡層的各項活動。至此,炫蜂團委員會也正式更名為親子教育委員會。
生根
現在,健全的親子團是四團一會的架構,除了由家長組成的育成會外,兒童的團隊以三年為單位,依不同年紀共分成四個分團(階段),每個分團均擁有自主權與適合其年齡層的活動理念和內容。小蟻及炫蜂階段偏重在體驗自然,讓孩子透過深刻體驗進而發自內心地愛護自然,並強調人與人及人與自然的情感連結,因為我們相信增加知識固然重要,但若沒有情感的體認,那麼知識將有可能成為洪水猛獸。
■ 體驗與發展的小蟻團(2006/3/5北二創團,首任團長:榕果小蜂)
小蟻團是第一個階段,以幼稚園大班~小二稚齡的兒童為招收對象,主要的活動目的是在充分運用幼齡兒童的人格特性,提供適合此年齡兒童身心成長之活動,營造一個在家庭、學校之外親近自然、探索自然、喜愛自然的環境空間。從快樂的遊戲中,體驗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分享群體生活的樂趣,並培養勇於嘗試的學習態度。活動重點放在孩子適應力和社群能力的培養,為了學習良好的社會能力,小蟻階段必須確保孩子能與他人互動,並學會簡單照料自己的能力,孩子擁有開放、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心,為日後人格的獨立自主發展,建立良好的基礎。
■ 感受與分享的炫蜂團(2001/3/10北一創團,首任團長:荒野藍鵲)
炫蜂團是第二個階段,以國小三~五年級年齡層的小朋友為招收對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團的形式建立小朋友全面性的自然生態概念,培養親近自然的興趣,激發探索自然的動機,從人與人和人與自然的互動中學習相互尊重、欣賞。活動重點放在好奇心的激發,訓練孩子跨領域的知識運用,探索興趣,多元認識自己。讓孩子擁有孩子應有的自由,允許他們有時間、空間玩耍,接近大自然、爬樹、跌倒等等,而不是從小就逼迫他們學習技巧和累積知識。
■ 探索與思考的奔鹿團(2009/11/15高二創團,首任團長:薄雪草)
接著我們將延伸到第三階段,以小六~國二年齡層的青少年為招收對象,名為「奔鹿團」,主要的活動目的是透過小隊的形式鼓勵青少年運用在炫蜂團階段所建立的基礎,依照個人興趣去發展,進行不同生態棲地的深入探索、調查、討論與分享,以小隊為單位,發表其觀察成果。活動重點轉移到團隊合作和主動探索知識。讓孩子養成主動、好奇的精神,並且喜愛學習。讓他們能夠發現問題同時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過程中獲得高度自信與無可取代的快樂感受。
■ 關懷與行動的翔鷹團
第四階段為「翔鷹團」,以國三~高二年齡層的青年為招收對象,我們期待這個階段的團員已累積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具備足夠的膽識與氣魄,有智慧面對各種可能的困境;有能力即時判斷應變,可獨立計劃、進行更深入、持續的定點自然觀察、探險和環境守護。以小組為單位互相支援、討論、分享,發表個人觀察成果,同時將其經驗回饋給其它分團,成為他們的學習對象,建立良好的典範。因此這個階段的活動重點是協助青少年具備基本社會能力;擅長合作、能適應快速變遷的世界;成為既能獨立思考又能群體合作的人。我們要引導他們傾聽自己心裡的聲音,找到自己的人生,同時有能力為改善我們的環境付出關懷與行動力。到了高三以上即可選擇進入荒青團或荒野解說員系統,接受解說員訓練,引領民眾接近自然,分享自然經驗和感動。或成為荒地守護員,繼續長期觀察、記錄及參與環境守護行動。
■ 孕育與成長的育成會
「育成會」的「育」指的是孕育、哺育和培育,而「成」是成長和養成的意思,所以「育成會」是以實際行動積極去協助荒野親子團各分團成長的後援組織,它的成員包含所有荒野親子團各分團員的家長及導引團隊中非家長身份之志工。
在荒野親子團成立之初,我們就強調親子共同學習的重要性。孩子入團,家長得同時參加育成會活動,跟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即使孩子離團,其家長亦得以留在育成會繼續參與活動或提供服務。
這樣的構想是來自:荒野親子團並不希望家長把荒野親子團當作「自然才藝班」,把小朋友送來後就離開。同時,這是個提倡終身學習的時代,如果家長在忙錄工作之餘也能抽空陪陪孩子,同時進行類似課程的學習,如此一來,不但能暸解孩子在荒野親子團的成長過程,活動結束後也有共同話題可討論,讓親子關係更融洽。還能透過觀察或導引員的說明知道荒野親子團的活動模式和精神,在陪伴孩子進行自然活動時有能力提供一些建議及協助,相輔相成,增進孩子的學習成效。
所以,荒野親子團中的孩子依其年齡進入各分團活動,而家長則參與育成會活動,親子同是團體中的主要成員,各自擁有適合自己的成長活動。
三、荒野親子教育的特質:
荒野的親子教育結合生態(自然情感的連結)、生命(自然啟示的內化)與生活(四大規律的實踐)三個面向,是一種深層且可行的開創性環境教育模式。除了引導親子從自然世界的觀察中獲得生命的啟發,其中更蘊含了許多對整體大環境的思維與內涵。
生態
親子團的活動不僅僅是帶著孩子在大自然中嬉戲玩耍而已,所有親近、探索、認識自然的引導,都只是一種深具吸引力的過程,在過程中提高孩子對自然環境的敏感度和培養珍惜、尊重自然萬物的態度,進而產生關懷環境的動力,孩子們願意主動以實際行動為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及萬物生靈付出關愛,才是親子團真正的意義與目的。
關愛自然生命與環境的故事,時時刻刻在各團中發生,從過去守護翠湖的螢光、建造傷鳥中途之家到低碳節能生活實踐和守護白海豚行動,孩子們所展現的潛能超乎想像,加上父母親的肯定與鼓勵,更累增其自信力,這樣的經驗,亦將成為日後守護環境的厚實基礎。
生命
在越來越沈重的家庭經濟壓力下,親子關係常成為嚴苛競爭下被犧牲的祭品。這一代父母在外拼經濟,無非是想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過舒適的日子,卻忽略了多數孩子最渴望的其實只是父母親單純的陪伴。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在生命的記憶中,愛與陪伴將是生命過程裡無可取代的美好與無形的能量。
荒野親子團始終強調父母陪伴的重要性,我經常給現代父母的建議是:「少一點物質;多一點陪伴。」我們發現每個人所有的生命經驗,會影響他生命涵養的內在核心,在與外在環境的互動中,會形成特有的行為模式。當生命中的經驗發展到某種程度,將引發他對自己內在的了解,並影響其與外在世界互動的方式,透過共同在自然中體驗的生命意義,即時分享與討論不但擴大經驗對他生命內在的影響,也強化了親子關係裡的深度與厚度,在親子團的發展歷程中,我清楚的看見這些發生。
大多數人都打從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便展開一場學習愛的旅程,透過陪伴與參與,跟孩子的生命有交集並產生無可取代的親密感。親子團以育成會的型態,將家長納入組織當中,除了參與團集會活動的規劃、引導外,更安排各種豐富多樣的成長活動,擴展了每個人的生活領域和視野,在彼此的生命經驗分享中,相互激勵扶持,提供父母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平台。因此曾有伙伴在分享中說:「在積極參與和努力付出以後,才發現原來成長與改變最多的竟然是自己,參加團集會活動已成為全家人共同的期待,那也是彼此生命的陪伴。」
生活
不穩定的政局、蕭條的經濟加上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許多負面能量,經媒體炒作更嚴重影響了集體價值觀,而對未來失去信心。在親子團中流傳著一句銘言,就是「把愛傳下去」,我們相信人唯有被愛過,方才懂得去愛。透過活動實踐四大規律,讓孩子與家長時時記取不傷害其他生物、不違反自然法則、不增加環境負擔、不浪費地球資源,進而將尊重生命、關懷自然、生活簡樸、感恩惜福的生活態度內化於生活中,做到真正的~因為有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愛是最具能量的行動力,不管是對人、其它生物或環境,在無條件分享愛的互動中,正向的能量才能不斷被傳遞而擴大,綿延不絕。也唯有在充滿愛與包容的情境裡,孩子方能重拾生活中的感動,重建對生命、周遭事物、環境的敏銳感受與情感流動的珍貴本能。
四、荒野親子團的重要內涵
當初炫蜂團成團時,為了確立團集會的活動方向,我擬訂了幾個重點作為活動規劃的依據。同樣也適用於育成會與小蟻團及奔鹿團,只是活動形態及表達方式需要因對象而做些調整,但基本內涵是一致的。
■ 培養感官與心靈的覺知能力
親子團主要是透過生態遊戲及自然體驗活動的引導,幫助孩子們在自然場域裡身體的感官變得更敏銳,然後透過感官接收大自然的訊息,再經由內在的轉化內斂,讓心靈貼近自然並從其中培養覺察的能力。
■ 養成欣賞自然的能力
親子團不會一昧的灌輸孩子生態知識,而是引領他們去欣賞自然萬物的色彩變化、形體異同、氣味和趣味以及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讓他們在跟自然互動的過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欣賞而珍惜;因珍惜而尊重,懂得尊重自然就能尊重自己與他人。
■ 人格特質的自我實現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人格特質,有些好動、有些文靜、有些學習能力強、有些則較緩慢,所以在同一個團體裡,無法也不能要求他們從同一個起跑點開始,我們尊重每個孩子獨立自主的人格特質與發展,鼓勵依照他們自己的節奏成長。親子團也絕不會將他們放在相同容器裡來塑造成同樣的個體,就像工廠的生產線一般,我們只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成就他自己該有的模樣,有了這樣被看見的經驗,孩子將擁有最寶貴的自信經驗。
■ 創造能力的釋放
孩子天生就擁有無窮的創造力,但在一切講求速成的成長環境中,創造力不斷被壓抑扭曲。現在的孩子已經習慣模仿複製別人的東西,創造力也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消失。在親子團裡,我們鼓勵想像力與靈活思考,不壓抑他們創意的發展,並引領他們發現自然界中的無限驚奇。
■ 從自主探索中擴展知識的觸角
我們鼓勵孩子們在他有興趣的範疇中去自主觀察、探索、研究,逐步在快樂的學習裡,累積生態知識的能力與擴展視野,用這樣的經驗培養學習的良好態度。
■ 建立人與環境的正確態度
不只是孩子,成人也要重建人與環境的正確態度,理解環境倫理的重要性,懂得尊重自然環境與生靈萬物共生共榮的權利。比如說看到一條馬路將被開發,除了自身利益外,尚能顧及對其環境中原棲息生物所造成的生存衝擊與威脅,和對人類存續的長遠影響。
■ 累積環境關懷的能力與經驗
當孩子所喜愛的大自然受到威脅時,他要如何付諸行動保護她?如何說服別人參與保護行動?如何有效的制止不當行為?這些都需要在行動前有一些認知和方法,才能讓他成為一個環境保護的小尖兵。譬如鼓勵孩子参與搶救白海豚的各種行動,從参與中培養自信與行動能力,去親身經歷環境守護的過程,不論最終成敗,都能讓孩子學習到「未來的世界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行動才能帶來改變。而在這過程中,成人的引導與自身的觀念行為也是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五、炫蜂規律的緣起與意涵
源起
十年前,炫蜂團草創之初,思索著每年十幾次的團集會能否對小蜂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這樣的時間足夠帶來行為的改變嗎?能有什麼可以在生活中落實做為活動與活動間的連結?因此參考童軍規律的模式而擬訂炫蜂生活規律,但並不希望讓規律淪為教條,成為表面形式或外在約束,比較希望是一種自發性的自我期許,同時以人與環境的正確態度做為內涵,畢竟,我們是荒野大家族的一員。因此幾經思索與細細推敲,寫下四條炫蜂規律:
一、我能夠尊重生命,不傷害其他生物。
二、我能夠關懷自然,不違反自然法則。
三、我能夠生活簡樸,不增加環境負擔。
四、我能夠感恩惜福,不浪費地球資源。
有別於時下一般的守則,炫蜂規律是以第一人稱作為開頭,「我能夠…」代表著自己的「願意」與自發性的驅力,也是一種時時的提醒。它不是「完成式」而是「進行式」,期許每個人都能發自內心即刻起自我約束,朝著規律所指引的方向在生活中調整觀念、改變行為。
意涵
在荒野的親子教育中,期許讓孩子們發揮所長及想像力,並培養探索的熱情,如何不用「標準」來侷限孩子又不違背落實規律的精神,是相當不容易的事,也因如此,更值得我們思考與努力。
■ 我能夠尊重生命,不傷害其他生物。
蚊子在叮的時候,要不要打死牠?家中的蟑螂、螞蟻要不要噴殺蟲劑?我有個很好的朋友,他在野外發現蚊子在吸他的血,會「深情的」望著牠,不拍打、不催促,耐心的等牠吸飽血,然後滿足的飛走。我問他為什麼不拍打牠?他淺淺的回笑說:「只不過是吸一點點血,罪不至死。況且蚊子是食物鏈底層的生物,餵飽一隻蚊子,可以衍生許多蚊子,提供上層生物足夠的食物,也算是對自然生態的小小貢獻。」我當下佩服得五體投地。蟑螂、螞蟻存活在地球上數億年,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依然能存活,絕對是值得尊敬的生物。牠們無孔不入,前仆後繼,旺盛的生命力不會輕易屈服於殺蟲劑,拒絕牠們造訪的最佳途徑是讓家裡保持整潔,不要讓牠們發現可口的食物,自然牠們就會自動搬離。我家頂樓經常有老鼠晝伏夜出四處鑽動,曾把天花板內的電話線路咬斷多次,多年前,在不堪其擾的情況下曾買黏鼠板捕捉,結果成功的捕捉到一隻,但那慘狀卻令我感到驚恐,板子上因奮力掙扎而留下的深深抓痕,和一塊塊剝落的皮毛,都讓我深深自責,我永遠記得那驚懼的眼神和不斷抽搐的小小身軀。從此以後,我改用較人道的捕鼠籠,陸續又捉到好幾隻,都被我帶出去野放。
曾有一年,北三團與北四團舉辦聯團活動要到宜蘭蘇澳,其中有個活動項目是牽罟,想讓小蜂體驗先民捕魚的辛苦,但在行前探勘之後引發兩團導引員激烈討論,北三伙伴認為近海魚類資源已匱乏,網到的盡是小魚,這些魚既無食用價值,也因捕撈而奄奄一息或死亡,白白糟蹋了生命,違反尊重生命原則,因此提議取消此活動項目。北四伙伴的觀點則是可以把網起的小魚當做反思的素材,以「大魚為何消失了?」來引導小蜂們進行探討,反而是個機會教育,所以贊成照原規劃進行牽罟。雙方的討論一來一往,相當精采。最後是否照常舉行或取消已不是重點,因為沒有對與錯,只是立足點不同,但在思辨的過程中很多觀點已得到釐清。尊重的課題,是一生都在領會的,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孩子,也將懂得尊重自己與尊重他人。
原本見蟲就抓或見花就摘的孩子,因為參與活動後,開始願意留給蟲蟲一線生機或是欣賞花朵而不採摘,都將是令人鼓舞的改變。改變需要時間與耐心去引領,苛責只會帶來人與自然更大的距離,引領孩子們去覺察與同理,然後內化成一種自我約束的力量,才有可能深植心底,即使是小小的變化都值得鼓勵。
■ 我能夠關懷自然,不違反自然法則。
大自然有其經億萬年所形成的法則,這樣的法則應該受到尊重,不能因人類的介入而被輕易擾動。例如食物鏈金字塔,從最底層的分解者、生產者到上層的消費者,皆依循著自然法則運行,環環相扣、息息相關。有時我們到野外也許會發現蛇口咬著蛙或蛛網上掛著掙扎的蝴蝶,這時可能會興起惻隱之心,試圖去拯救蛙或蝴蝶,但這些都是違背自然法則的,因為我們不能只看見牠們的死,卻忽略了蛇與蜘蛛也有生存的權利,我們只能選擇靜靜旁觀,任何人為的驚擾與干預行為都是不恰當的。又常見在郊山上野狗流離失所,愛狗人定期買食物上山餵養牠們,殊不知野狗也是造成山上鳥類與眾多小型動物消失的主要原因。能夠責怪餵狗人的愛心嗎?野鳥的生命價值又一定勝過野狗嗎?什麼樣的價值思維,或是什麼樣的環境教育原則,才是適當又不會造成衝突的?值得細細省思。目前,除了加強宣導寵物不棄養外,請動保團體協助為其結紮列管抑制其族群數量擴張,是比較人道的處理方式。
除此之外,以人類的食物餵食野生動物(如獼猴、溪魚);在夜間以手電筒或閃光燈直射夜行性動物的眼睛;在野外播放動物聲音去吸引動物的出現;在野外播放高分貝音響、燃放炮竹、施放巨型鳥類風箏及任意改變自然環境的地形地貌…等等,這些行為也都是違反自然法則的干擾,都要盡量避免。我們帶著孩子們親近自然,體悟自然,愛上自然,讓孩子親身感受大自然的法則,成為自然循環的一份子,衷心地願意關懷這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一切。
■ 我能夠生活簡樸,不增加環境負擔。
究竟要簡樸到什麼程度才稱得上「生活簡樸」?回歸原始的生活或許是最符合簡樸精神的,但現實上我們是回不去了。當今環境遭受的困境絕大部分是來自過度浪費,開發國家人民不斷追求物質享受,過度消耗地球資源,很多人分不清「需要」與「想要」之間的差異,無止盡追求滿足物慾的結果已造成自然資源的匱乏和枯竭。我認為可以學習「剛剛好」的取捨做為我們的努力目標,剛剛好的房子;剛剛好的食物;剛剛好的財產,剛剛好的滿足…,不要拚命想要獲得更多更多。這樣,大自然的一切,才會不斷的補充、循環。我們跟我們的後代子孫,也才會有享用不盡的資源。
我看見大部分荒野的活動,打地鋪、自備餐具、吃大鍋飯、搭車共乘、用資源回收物製作活動教具…這都是生活簡樸的體現,經常想想:我們在非極端克難的狀況下,還可以再精簡些什麼?有了這樣的思維,相信必能找到一個最簡樸的生活方式。所以,保持規律裡簡樸的思維與態度,將會在生活裡越發合宜的展現,並且,日益精進,怡然自得,樂在其中。
■ 我能夠感恩惜福,不浪費地球資源。
除了自然界中的生產者(植物)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自給自足外,分解者與消費者都需要從其它生物獲取生命的能量,地球上的人類每天至少需要超過四萬種生物提供維繫生命的種種服務才能存活。當世界人口越來越多時,有限的地球資源將更明顯的不足,全世界糧食生產量,始終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總有一天,地球會面臨糧食不足的危機。因此,如何審慎的利用與珍惜資源是我們相當重要的課題。
很多原住民獵人相信之所以狩獵成功並非全靠他的能力,一部份要歸功於獵物的甘願捨身,讓原住民得以生存。因此為了感恩獵物的慷慨以身就義,獵人必須俐落的宰殺動物,免除牠們不必要的痛苦;絕不因為好玩或炫耀而獵殺超過所需的動物;對獵物的屍體與靈魂要表達敬意,不管是扛運獵物屍體返回部落、宰殺獵物或食用獵物,都會舉行適當的儀式,為死去動物的靈魂進行祈禱,進食也要充份的利用牠的每個部位,絕不浪費。而且相信獵物的身體可以餵飽族人,獵物的靈魂也會返回再生,如果人與其它動物取得平衡,獵物雖被殺了卻不會減少,人與這些動物都能夠持續生存。
在荒野親子團的各項培訓中經常會有靜默用餐的設計,就是希望大家能本著虔敬的心情慢慢的進食,並對盤中生物的犧牲心懷感恩,不浪費的把牠們轉化為自己的生命能量,然後用友善環境的行動回饋給牠們。感恩惜福的心,將是自我滿足的重要基礎,愛物惜物將使孩子們提早放下不必要的物質追逐,進而,提升心靈滿足的能力,在忙亂的新世代中,成為一個容易快樂的人。
落實
1992年,十二歲的西薇安.鈴木(Severn Cullis-Suzuki)曾在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上提醒主導這個世界的成人領袖:「大人教導我們要守規矩;不准打架;解決問題;尊重別人;不傷害其他生物;要分享;不要貪婪,但是大人為什麼淨做這些不准我們小孩做的壞事?我父親總是說:「行為才是判斷一個人的標準,而不是言語。」但是,大人的行為讓我們小孩在暗夜裡哭泣。你們說大人愛小孩,我要指出你們言行不符,請你們現在就起而行,證明你們愛我們。」當今社會中,有太多說一套做一套的人,言行不一的行為將帶給孩子們負面的影響。孩子隨時觀察著成人們的言行作為,倘若我們能經常自我省思,調整自己的行為,身教將比任何形式的觀念傳遞都更具說服力。
在親子團中,包括育成會、小蟻團及奔鹿團都各自擁有適合其遵循的生活規律,當我們願意將規律落實在生活中,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內化成個人特質的一部份,進而影響周邊的親朋好友時,健康的社會價值與態度必然逐漸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六、荒野親子團的願景
感恩
國中時期的童軍團長是深刻影響我的人之一,他是虔誠的基督徒也是幼稚園的園長,對兒童心理相當有研究,經常利用團集會的團長時間講些做人處事的道理,當時覺得他實在很嘮叨也很龜毛,但還是很尊敬他。記得每次露營,他總會不厭其煩的提醒我們:「拔營時,要讓這塊營地比來的時候更美好!除了不留下垃圾;不傷害環境,還要對這塊帶給我們歡樂的土地心存感激,順手帶走前人遺留的非自然物,讓它恢復自然原貌,也算是一種行動的回饋。」久了,自然就變成習慣與默契,伙伴間若誰疏忽了,也會相互提醒。現在回想起來,這讓我學習到兩個觀念,一是懂得感恩,感恩人也感恩大地的恩賜,另一個觀念是凡你經手的事,不管之前如何,都盡力讓它變得更美好。團長雖已經不在了,但他的精神長存我心,我願將對他的懷念和感恩,化做行動傳承出去。
夢想
在我心中始終勾勒一個長遠的夢想~~要將荒野親子教育的觸角延伸到臺灣的每一個社區,讓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特質的孩子及其父母,都有機會參加親子團,至今這樣的夢想仍在努力實踐中。我們不斷嘗試各種可能性,從實踐中修正,再從修正中實踐,期盼藉由實務經驗累積與分享,提供涵蓋三生的親子教育一種具體可行的形式,不僅在荒野的體制中,甚至能提供關心親子教育的社團或社區一個良好的示範與協助。
行動
胡適先生有句名言:「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倘若沒有行動只是枯等種子發芽並期待其成長茁壯,是不切實際的空想。現在我們所做的一切,一步一腳印,將會烙印在每個曾經參與過團體的人心中,相信都是值得的,試想:二十年後有位台灣生態團體的領導人接受訪問時眉飛色舞的談起童年參加荒野親子團的美好回憶,夥伴們會不會與有榮焉?電視上有位政府要員堅持環保必須優先經濟開發,而那正曾是我們的團員,心中將會有多麼感動!
滋養
我們來到荒野親子團,也許長久「定居」,也許只是「過客」,相信只要受惠於前人的耕耘,享受過這塊園地的滋養,就會有一顆對這塊園地貢獻的心,讓它因為你的加入變得更豐富更美好,也讓自己的生命有無限延展的機會。在親子團裡,孩子與夥伴們從每次活動的參與及籌劃過程中,感動、省思、改變、付出,這一切的一切將成為生命裡美善的回憶與能量。今天,取決於昨天的態度和抉擇;而明天,將會反映出今天的態度和抉擇。只要每個伙伴都能有這樣的胸襟與行動,隨著時間的累積,親子團必定更臻健全,留下一方沃土滋養著後來者,尤其是我們所共同熱愛的孩子們。未來十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