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造句造聚 > 社造,應該都找得到
母語傳承
母語傳承
母語傳承
找回媽媽的舌頭,是鏈結自身與文化的路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與」不是形式,而是社區能否延續與轉動的關鍵。當居民、青年、耆老、移居者,願意用自己的方式加入行動,文化記憶、地方需求與未來想像,才會在對話與合作中被看見,甚至被實現。
從青年培力與居民共識凝聚,共同描繪未來藍圖;以設計思考與游牧交流,讓學生與青年投入地方發展;以藝術參與做為社區環境永續的媒介,或串聯地方慶典,帶動族群與世代間共同參與地方事務。
如何讓居民、村民與返鄉者都能參與社區發展,並在不同世代之間建立協作與想像,是未來社造持續前進的重要課題。
以卑南族語結合飲食與狩獵,透過訪談耆老與文化教師,舉辦傳統知識工作坊,並實際製作酒麴與書裡狩獵之事,整理工具書及影音紀錄,保存並活化卑南族飲食、狩獵技藝與族語文化。
透過族語神話學習、西點工作坊及花環編織,結合故事、食材與工藝,培育青年成為文化行動者,保存部落傳統作物、工藝與神話傳說。
透過工作坊、策展、母語閱讀與Podcast,培力女性成為記錄生命故事者,保存母語與地方文化,並透過圖文與Podcast,串連個人生命經驗與社區故事,促進社區多元交流、文化及共融。
以母語傳承為核心,將文健站空間打造成母語友善學習的情境教室,從初級母語生活應用、生活歌謠教唱到母語說故事比賽,建立族人說母語的機會與場域,傳承部落重要的語言文化。
以母語傳承為核心,將文健站空間打造成母語友善學習的情境教室,從初級母語生活應用、生活歌謠教唱到母語說故事比賽,建立族人說母語的機會與場域,傳承部落重要的語言文化。
透過深入訪查與文史採集,記錄金崙部落傳說故事,並以有聲繪本呈現,讓更多人認識在地文化,也啟發年輕人對土地與族群認同與尊重。
透過數位短影音整合耆老、教師、青年與學童,拍攝族語日常、部落故事、祭儀文化與在地議題,建立影音教材庫,提升族語能見度與使用率,促進青年學習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