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造句造聚 > 社造點行動
社造點行動|2019年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 |  2022年 2023年

社造今夏趴—2019年臺東社造成果特輯

最「夏趴」的社造成果展,帶你一窺社區工作,拉風酷炫有趣好玩的一面,燃燒社區的創意與熱情,深耕在地獨特價值,展現豐沛的行動能量 !

社區的改變,你看的見 !

嬤孫仔憶起來話畫
鹿野鄉龍田社區發展協會

號召龍田社區阿公阿嬤和晚輩們,一起來「話龍田、畫龍田」,讓孩子們透過聆聽社區耆老回憶龍田的小故事,以及實地探索社區特色景點,來認識龍田的歷史與文化;除此之外,也讓孩子們以圖畫呈現龍田的小故事,並彙整編輯成小圖冊,藉此促進社區居民共同探討在地文化與情感交流,增加親子三代間的良性互動,並振興社區發展。

成功社區報
成功鎮愛鄉協會

以社區報來與社區連結,從其中的畫面及故事延伸至各文化據點,讓社區的凝結與共識逐漸深化。從社區報的出刊讓在地文化的內涵和精神持續在社區居民中深根。藉由計畫之推行激發居民對這片土地的共識,地方文化扎根泥土。

四格山下的傳說
卑南鄉頂岩灣社區發展協會

頂岩灣社區是在日治末期後,從桃、竹、苗、南投等地客家族群及中、彰等地閩南族群,直接或間接遷移而形成的村落,社區發展的相關記載並不多。因此這次藉由蒐集村落耆老口述歷史,集結個別的生活記憶、生命故事,並編製成小村生命故事集,以累積在地知識與文化記憶。此次共收錄十個社區達人及十個社區景點,來年將繼續收集社區故事,讓故事可以永傳。

就是要翻轉
臺東市順天宮

【閃亮三太子】
融合現代與傳統,凝聚友善社區的友誼與信任。

【大手牽小手,一日南方行】
順天書屋與南田書屋,以文化交流及資訊課程為主軸,為臺東多元族群融合,搭起彼此情感的橋樑。

【重陽敬老】
九月九日重陽節順天書屋親師團前往新園日托站,與長輩歡度重陽節。

【小小導覽員】
讓孩童以不同的視角去看自己社區,透過社區踩踏及宗教活動,認識傳統的在地宗教信仰,更讓廟宇結合社區營造,連成順天書屋發展特色之一環。

樂活都蘭:阿度蘭部落天文與自然好生活課程與教學實施計畫
東河鄉都蘭國小

108年度將原有的「部落天文」加入「自然好生活」,成為本年度一系列課程。

【部落天文課程】 【自然好生活課程】

部落天文課程已進入第三年,今年度的課程不僅止於教授課程,9月初進行導覽解說員的認證考試,通過者將取得合格證書,成為臺東縣首發正式的天文課程導覽解說員,是這次課程中的最佳成效展現。

續辦第二年亦成功吸引在地與鄰近鄉鎮的親子們的參與,藉由文化工作者與講師口述或手作課程的傳授,共同體驗樂活都蘭的自然生活全貌,過了一個充滿阿美族藝術與文化傳承的暑期時光,著實讓人流連忘返、意猶未盡。

「金針山田園文創」文化創意開發
太麻里鄉金針山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邀請幾位不同領域的設計人才進駐到金針山中,與當地的居民一起生活了兩個月,這段時間裡他們挖掘在地的歷史與文化,再一一抽絲剝繭,設計出了「四時茶席、《波波的金色歷險》繪本、串門子市集、《金嘆號雙月刊》」等等四個不同的遊程,用一種嶄新的方式,重新包裝與傳播金針山的文化與歷史故事。

時光驛站 為愛駐足
鹿野鄉瑞和社區發展協會

使大原成為休閒旅遊的亮點,再創農村的經濟活力,是瑞和社區永續經營的長遠目標。此次除了整治瑞和火車站、展演布置,更希望「人們能進來,文化分享出去」,因此特別推出「夏戀縱谷文化體驗」,讓大家看到大原之美。大原有多族群的人文風貌,十幾年來,社區累積了豐富的社造成果,如何讓世人體會「大原之美,風情萬種」?我們相信,文化是觀光旅遊最好的包裝,也是發展富麗農村的必然趨勢。

長濱「野」文化:活絡長濱社區文化展業永續推廣計畫
有限責任臺東縣長濱野市集社區合作社

長濱文化產業推廣:

【海鹽體驗】
臺灣海鹽生產自17世紀初荷蘭據臺時代就有紀錄,至今因為製鹽技術進步已幾乎無人在從事這項工藝,永福社區蔡利木先生秉持傳承歷史的心意堅持延續,目前已獲各媒體採訪報導。

【月桃編織】
月桃在原民生活中占據重要一環,從葉子、果實到莖皆各有用處,或食用或編織。此次活動著重在記錄與推廣月桃從採集到製作編織成各項工藝品,並培養鄉內居民有興趣學習此項工藝成為種子教師與導覽員。

東河鄉第一次公民審議計畫
東河鄉公所

【小客廳菜園:從共食到共農】

此次以最高票獲選的執行方案。都蘭村人才聚集,又好自然醫食農,位於小客廳後方菜園空地常年閒置又推放雜物,希望將其改造成為社區放置「心靈」的空間,共同友善種植植作物,並搭建休憩區,營造成休憩乘涼與心靈交流的美好場地。

東河鄉公所第一次推動「公民審議」,期盼開創鄉政來於民、鄉政還於民的精神,實現「一個好的公共討論是很生活、很平常的,不分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越吵鬧、越開心的討論,是最佳的公共討論範例。」之願景。

透過說明會、培力講座與工作坊,讓鄉民集思廣益提出方案並經審議,再將方案公開展示,由鄉民票選,最終獲選方案交由提案單位或相關單位或公所來陪同執行。

以公民審議方式推動桃源部落pa si kau文化營造計畫
延平鄉公所

延平鄉公所第一次推動「公民審議」,以桃源部落作為示範村,宣導「公民審議」與「參與式預算」的意義,並與村民一起腦力激盪,提出了七個想要執行的方案,之後經公開展示並由村民票選,票數累計最高的兩個方案獲得執行費用,並於108年度完成執行。

【桃源蝴蝶谷】
蝴蝶谷環境需要部落每一個人付出行動來維護與關心、經過一系列的護溪活動,溪谷垃圾減少了,許多生態知識也深植參予者心中;蝴蝶谷需要的是原生態的復育而非更多建設,往後團隊仍會努力突破困境,共創更美好團結的部落生活環境。

【狗的問題】
養狗只是有個伴陪、帶去山上保護主人安危、看見隻狗孤苦伶仃沒人養,可是一顆好心卻帶來村莊追車、咬人、毒狗、傳宗接代太多隻沒人養,能受於誰呢?希望藉此一案能把村莊狗的問題降到最低,甚至村民能遵守教導員所教的訓練方法及法條的約束,如今經過這一次的課程教導,已經能看見一點成效,村民正在進行中。

「愛來武遊」
大武鄉公所

鄉村漫活的小步旅

由大武鄉公所、大武社區發展協會、臺東縣巴塱衛原生文化創輔協會三方合作,透過培訓在地導覽人才、學習如何串聯大武鄉內各社區亮點和社區輕旅行規劃成特色行程,更以在地文化產業主軸,結合地景內容之數位影像,拍攝微紀錄影片,期待能整合在地資訊內容,推動網路大武鄉媒體行銷,提升大武在地產業及觀光能見度。

跟著「希望」走
迦南樂活全人發展協會

藉由打造一個具親切感與機能性的造型候車亭,提供居民休息片刻的角落,改善周遭生活品質,增加在地特色之文藝美。另外,為保留海岸線阿美族地理文化知識,進行社區文化資產調查與保存維護,並編製成繪本,希望能擴大居民對地方文化的認同與價值感。「盼望」是帶來「希望」的,只要願意去做,你將會看見成果。回頭重看努力的足跡,會讓自己回味無窮,看見部落一點一滴的改變,內心莫名的感動。

推動美化安朔社區空間
達仁鄉安朔社區發展協會

藉由設立部落型的「微型博物館」,展示大龜文王國古物,如甕、木雕、石雕、日常生活用器、狩獵工具、傳統服飾、手工藝品、舊照片與部落出版的書籍等文物;同時結合周邊既有之懷恩亭、懷舊古厝及室外樹下石桌等,營造一個友善文化據點,提供給居民或來訪的旅客使用。

在初鹿 共樂共好
卑南鄉初鹿社區發展協會

與在地陶藝文化產業結合,並以陶藝器具做為延伸,進行「您來初鹿,我來奉茶:茶席體驗」、「社區藝術家:樂活捏陶」與「陶器綠手指:組合盆栽」活動,藉此推廣陶藝文化及生活美學,使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並促進社區民眾情感交流。

池上鄉在地知識與居民記憶數位保存計畫
池上鄉福原社區發展協會

以聲音為主要媒介,透過講述的方式連結三十位在地居民的個別記憶,將之串成池上鄉共同的集體回憶,居民可從計畫成果中聆聽彼此對於家鄉的情懷,亦可從中聽聞左鄰右舍未必能夠窺知的心事。無論是生意經或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所謂的知識與記憶,皆在分秒流瀉中的話語中萌發出與這塊土地有關的思索,也發了啟迪後人的古早味。

花環部落的小小勇士們 (Papulu寶桑、Puyuma南王、Pinaski下賓朗)
卑南鄉下賓朗社區發展協會

藉由製作介紹trakuvan(少年會所)為主題的桌遊,讓卑南族人與民眾能透過簡單有趣的遊戲,認識卑南族的「常識」與「知識」。

遊戲製作以工作坊形式進行,邀請部落trakuvan 成員以及部落課後輔導班的兒童共同參與設計,並透過體驗不同類型的桌遊,讓參與者在設計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想像。工作坊更結合本部落族語教學中「文化關鍵字」課程,從中挑選出與 trakuvan 最相關的字或詞,並加入桌遊。

Pinaski 卑南族特色部落歌謠採集
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

卑南族八社十部落擁有許多經典傳唱的部落歌謠,2018年成功完成「版圖歌」田調採集並出版田調圖冊,頗受部落族人好評。2019年規劃進階採集三個部落( Papulu寶桑、 Puyuma 南王、 Pinaski下賓朗)各一首的特色部落歌謠,透過歌謠學習工作坊,讓耆老長輩能傳承文化智慧,青年世代在參與採集時,能深入學習歌謠及族群語言,促進青年與銀髮雙世代的交流與對話。除此之外,也同步收錄影音並編輯出版圖文並茂的採集圖冊,以及宣傳工作T恤,並於下賓朗部落的賓朗國小辦理閱讀分享會成果

大家聚在一起來分享社區美好
長濱鄉三間國小

透過學校做為橋樑,將在地文化變成學校校訂課程。孩子們和耆老一起學如何料理飛魚、野菜採集,向耆老請教學習大俱來之歌古謠,學習成為文化的主人。學校老師也與耆老討論學習傳統竹筏製作及飛魚祭儀式過程,成為多元文化的教學者。大俱來社區民眾因與學校互動,耆老們重新看到自己的文化價值。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 |  2022年 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