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關於社造 > 社造點行動
社造點行動|2023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 2023

社造WAY開動啦!—2023年臺東社造成果特輯

如果說臺東是一個大餐桌,那社區就像一道又一道的料理,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食材。

匯聚豐富食材,佐進山海風土,拌入常民生活,融入多元議題,運用社造方式來烹煮,灑上創意巧思來調味。

端上精心調配的「社造way」,展現地方魅力的「社區味」,一起來敲碗開「東」吧!

《Zoom in Taitung vol.4》
《Zoom in Taitung》編輯部

年度餚|食光拾光 

在那些吃食飲茶的時光中,掇食記憶的吉光片羽。

一場流動的饗宴,任你在翻閱的過程中盡情視吃,敬請享用。

這是一本從社區出發的臺東生活誌。vol.1曾走訪街角的雜貨店,vol.2記錄下職人技藝,2022 年線上出刊的vol.3,則以「造路」探尋進入地方的各種路徑。2023年我們聚焦在飲食,試圖從胃口開始變成臺東人的形狀。

本期以「食光拾光」為題,標示個人移動軌跡的鄉愁之光,展現經典風格的族群文化之光,飽含料理人心意的信仰之光,地域限定或期間限定的風土之光,都是必須吃光光的美好滋味。在這片擁有多元族群的土地上,各種文化脈絡交織,發散出屬於臺東的飲食光譜。

臺東新女力—憶情末了
臺東縣新住民娘家關懷協會

年度佳餚|蒸出來的雨花石糍粑 

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娘家點心甜在心裡。

食物,是打破語言與文化藩籬的最佳媒介。

為使新住民融入社區與不同族群互動交流,透過兩場「飲食文化共識會議」,邀請業師帶領新住民和社區民眾,分享家鄉的飲食記憶與生命故事,製成「飲食文化明信片」;並與臺東社造中心串聯,透過一系列飲食文化共創工作坊,醞釀有娘家味道的「娘家點心盒」。

更藉由兩場「飲食文化推廣課程」,讓新住民成為社區小老師,教民眾製作娘家點心,分享多元文化的美味,增加新住民的自我肯定,並拓展民眾多元視角,提升鄰里情感,促進社區共榮共好。

飲食文化創新實驗行動
新住民社群X臺東社造中心

年度佳餚|享娘家點心盒 

娘家記憶與臺東風土激起漣漪,分享、回想、回鄉。

不再埋藏,勇敢回頭重新欣賞自己。

以「飲食文化」與「社區母語」為主軸,以「新住民娘家關懷協會」的「社造行動」為延伸。從「飲食文化共識會議」、「飲食文化共創工作坊」到「實作課」,三階段六堂課,讓姊妹們聊娘家、聊回憶、聊品牌、聊願景,思考推廣多元文化飲食的新方法,並共創出「享娘家點心盒」,期望培力新住民打造強韌社群,並促進文化平權。

人生酸甜苦辣鹹,埋藏數不盡思念,濃縮在點心盒裡,分享新故鄉的滋味,專屬臺東「新住民」的飲食風格品牌持續醞釀中,一起敲碗期待!

uruma! mekana ta. 卑南族部落食譜
臺東縣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

年度佳餚|回家吃飯吧!卑南族季節餐桌

順應季節,取材自然的傳統飲食智慧。

當我們能夠做出mumu的滋味,飲食文化就不會消失。

傳承部落文化從飲食著手有趣又生活化,透過「卑南族飲食習作工作坊」,讓耆老帶領晚輩認識卑南族可食植物、相關禁忌和文化含義,用生活採集與料理實作,記錄量化料理步驟,編成「uruma! mekana ta. 卑南族部落食譜」。

除實體圖冊,還搭配電子書和料理影片分享出去,讓學習不受時間場域的限制,能隨時隨地學習語言和傳統飲食,如:binariyaw包葉糕(阿粨)、dindin 山柚蝸牛湯、kulabaw炒田鼠……等,讓更多人有機會品嘗到卑南族「家」的味道。唯有開放,不被侷限,才是真正的智慧。

 ※「uruma! mekana ta. 」是南王卑南族語「回家,吃飯」之意。

KITURU我們的衣服大溪部落服飾重製調查計畫
學習文化工作室

年度佳餚|大溪部落釀服飾

東排灣文化不該只是一種樣貌

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反覆的練習,才能將文化融入生活。

太麻里鄉大溪部落文化正快速流逝,青年開始想追尋自身文化,首先面臨問題:「我們要穿什麼衣服?」,因此決定從較無史料記載的「東排灣族服飾」出發,展開系統性的調查與追尋。

在「田野調查」與「服飾重製工作坊」中,耆老們不吝嗇地分享保存許久的服飾,也教導晚輩重製服飾配件(毛球與臀鈴),創作屬於當代服飾樣貌。在「服飾重製調查微型展」中,也引動不少族人迴響。盼讓服飾穿回日常生活,讓青年和中壯年從認識、參與到認同,找回自身的文化脈絡。

臺東平原的糖業聚落與農場
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

年度佳餚|燉煮臺東移民村的甜味故事

臺東平原上的移民村—美和村與旭村,看見糖業影響的人事物。

糖的交織,使我們聚在一起。

臺東糖廠的興衰影響著臺東開拓發展,透過田野調查,針對美和村(本島移民村)與旭村(日本移民村),深入訪談當地居民與相關人物,並彙整成文字與影片,逐步地填補這片移民村的故事地圖,建構東糖在臺東平原的移民村和農場發展的知識庫,作為民眾認識在地的基礎。

並藉由「糖與人」系列講座、東糖文化編冊工作坊與成果分享會,串聯東糖子女、過去和現今的糖廠員工們和有興趣的民眾,聚集起來共同分享這段甜甜的地區故事。不只帶動社群參與討論東糖議題,也傳遞情感、集體記憶與文化價值。

漫遊北町順天祈福
臺東縣臺東市順天宮

年度佳餚|老廟新味炒米粉

宮廟文化的多元融合,創新的古早好味。

審議民主好好玩,我是順天文化小尖兵!

順天宮廟埕是凝聚社區力量的重要場域,也是社區孩童遊樂的重要場所,而每位孩童都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為使孩童認識公民參與的意涵,從趣味公民審議結合宮廟文化與北町文化,引導孩童提出想要做的方案,並透過發表會,邀請居民票選執行方案,再讓孩童分工合作來完成,將紙上想法化為實際行動。

除了培養孩童公民意識、溝通表達、擬定計劃、規劃預算的能力外,也讓孩童更加認識自己居住的社區,使新的活力與創意進入社區,培育社區的「文化小尖兵」。

第五屆設計游牧計畫解憂生態系鄉村設計小教室
青築設計顧問工作室

年度佳餚|設計游牧解憂特調

讓美學扎根,用設計游牧,整個鄉村都可以是小教室。

為推廣在地為文化與美學教育,以設計教育為主軸,在太麻里鄉大王村設立教室,招募全國十二位高中生,進行為期四天的設計師體驗,深度認識在地,從中尋找設計缺口。

從走讀大王村到世界咖啡館,同學們與居民共同學習,最精心打磨出三個設計提案:有防蚊效果的大王村生活地圖「一個人的旅行」、結合在地特色的闖關地圖「憶起日昇之方」、從瓶中信發想的部落故事漂流瓶「瓶里言語」。透過成果發表分享觀察到的太麻里潛力與特色,不僅讓同學累積設計經驗,也為社區注入新想像與創意。

讓家重聚
池上鄉公所

年度菜餚|湯糰鍋聚蘸公民參與酸苦醬

多元x開放x培力,在酸苦醬中學習調出甜香醬。

讓人回來、讓家溫暖。

為提升城鄉生活樣態,讓每種身分都獲得適切照顧,透過籌組池上鄉「社區營造陪伴暨推動平臺」與「推動工作小組」,交織社區、社群、年輕人、店家等,成為最大的緊密網絡,來守護池上(家)最根本的族群(家人)。

由「願景研討會」揭開序幕,喚醒鄉民為家而努力;也從青年經驗分享的「社造同行」、公民審議的「圓夢計畫工作坊」,讓鄉民腦力激盪挖掘問題,提出行動方案,最後票選出「阿美族文化傳承:情人袋」與「槌槌槌‧健康樂」兩案執行。期待透過社造陪伴機制,強化公所與居民的夥伴關係,聚在一起,讓家更好。

「戲說雷公火」劇本創作暨文化傳習計畫
臺東縣關山鎮電光社區發展協會

年度佳餚|雷公火慢熬劇本

電光部落百年歷史X阿美族青年階級X過去現在未來

劇本編撰不僅是為了劇場,而是牽動整個部落的文化復振。

「雷公火文化生活節」2023年邁入第十一年,有劇場、有市集、有辦桌,青年們2022年自發性提出:由青年統籌劇場演出,協會負責辦桌活動,劇場執行上面臨許多難題,如:歌謠的傳唱、母語劇本的編撰……等。

為建立劇演文本,刺激地方不同世代的文化覺醒,透過「劇本編創工作坊」,邀請專業導演及編劇,帶領參與式劇本創作,讓長者和晚輩來場熱絡的文化傳習,共編一本雙語(中文與阿美族語)的「戲說雷公火」劇本,從「讀劇會」共享成果,並於12月16日「雷公火文化生活節」真實上演,一步步累積文化底蘊。

萬安磚窯文化記憶再生計畫
土足生活有限公司

年度佳餚|炙燒火烤磚窯排

當磚窯廠不再開窯,來一客磚窯排感受古法火燒的炙熱。

磚窯是一條時光隧道,用影像回到過去和現在對話。

被列為「歷史建築」的池上鄉萬安磚窯廠,是社區重要資產之一,卻受2022年9月的強震震垮,目前正透過臺東縣歷史建築修復再利用計畫,進行修繕與保存。

藉由「紀錄片」與「人物專訪」,整理紀錄池上磚窯的文化脈絡,以及中央、地方政府與在地居民,參與修復活化的過程。也舉辦「紀錄片社區放映會」,以影像作為議題討論的介面,讓居民一起討論萬安磚窯廠更多可能性。希望藉影像紀錄,保存與傳承珍貴的文化記憶與技藝,也凝聚人與人、窯廠與地方之間的關係。

海上移動的星河—東岸飛虎鬼頭刀特展
臺東縣成功鎮愛鄉協會

年度佳餚|鬼頭刀魚羹

魚羹裡的佐料 ,有船長職人和大海搏鬥無奈心酸故事。

我們的海洋,我們的未來。

鬼頭刀,又稱鱰魚、萬魚及飛烏虎,是新港漁民最重要經濟來源。大家吃過、聽過、看過,卻不了解自己在吃什麼魚,以及漁業對於成功地區的影響脈絡。

藉由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挖掘漁人、漁事、漁法,紀錄口述歷史與在地海洋文化知識,並透過「海上移動的星河—東岸飛虎鬼頭刀特展」推廣呈現。除介紹「鬼頭刀」的生態環境、近海捕捉「延繩釣」的漁法、船長與大海搏鬥精采生命故事之外,也提出「海洋環境破壞」與「海洋資源枯竭」兩大反思,增進民眾對生態保育的認知,及對家鄉文化的重視。

長青共好野菜篇
臺東縣東河鄉都蘭阿美族聚落長青會

年度佳餚|陳年釀長青

陳年釀出的美酒怎能獨自享用?部落長者與多元社群共釀的長青佳飲

Tata!Midateng kita! 大家來採野菜!

到山上或海邊採集野菜是都蘭部落的日常,而採集文化的背後,更蘊含了阿美族的生活知識,以及和自然永續共存的信念。

為促進青銀交流與文化傳承,從「野菜」開啟共學,透過「野菜染方巾」與「環保包裝與展售」工作坊,讓長者知道野菜不只可以吃,還能加工製成精緻且經濟效益更高的產品,更推廣自然材質來包裝採集的蔬果。過程還製作了吸睛的「阿美族生活用語字卡」,現學現用引起部落迴響。期盼藉此建立多元社群與長者的連結共好,創造良好的情感連結與文化生活傳承。

永續蘭嶼生活採集X部落減塑
阿德路企業社

年度佳餚|燉煮時空穿越套餐

過去-現在-未來,時空減塑旅人的必備饗宴

在地生活傳統與現代觀光發展,要選擇什麼?

近年蘭嶼觀光蓬勃發展,除了造成部落地景變化,也導致世代衝擊或群體間資源競逐的張力。為找尋與發掘永續在地的可能性,決定從記錄部落永續技藝開始,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公共事務。

透過軟性活動擾動部落,如:青年小聚、永續技藝工作坊、訪問部落職人、書寫部落記憶等方式,擴增青年對永續家園的共鳴,增進世代溝通的可能;也與青年一起策畫微型展——「永續,瓶什麼?海廢特展」,勾勒蘭嶼過去與未來的永續圖樣。希望凸顯觀光與文化傳統間不是二選一的難題,「永續」是能連結過去與現在的關鍵字。

Mangouzokozozo魚鉤釣海洋知識文化傳習
國立臺東大學

年度佳餚|海不挨餓・蘭嶼鮮味

盛夏的海上「快手」獵人:Akey帶你潛入太平洋的冰箱。

Mangouzokozozo泳釣X蘭嶼男子X養成班

蘭嶼近年來漁團文化幾近消失,青壯年多數不熟悉傳統捕魚技術,對於一個沒有拼板舟的男人來說,泳釣Mangouzokozozo是最簡易能夠獲取漁獲的方式,但這項傳統技法已然快要絕跡。 

讓善於漁獵的耆老,以三代青銀銅共學方式,藉由「海上獵人」養成訓練班,引領年輕族人傳習泳釣技法,從製作魚鉤、取餌料、辨認礁石、探望海流、識別魚種、鍛鍊泳技,一步一步找回海洋部落的自信與文化感。除增進世代情感共榮與文化傳習外,也讓孩子們感受海洋傳統能量,促進社區凝聚族群認同,找到未來能作為文化觀光的新方式。

東漂DREAMER。社群創意徵選方案
東漂DREAMER

年度佳餚|青春繽紛樂

青世代新行動,我有我的young。

個人或非立案組織也能提案的青年在地實踐行動。

透過方案徵選,鼓勵青年走進社區,發揮在地關懷的胸襟與多元能力,運用熱情、創意與自身專長,針對關心的在地議題,提出契合社區需求,且具體可行的創新行動方案,促進社區活化及永續發展。

濕地行動wetland action—從桌遊看見環境
東漂DREAMER :游貽婷

「溼地行動」是一款加深在地居民對環境與土地認知的桌遊。

背景來自於池上鄉的興富濕地,這片土地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資源,包含稀有動植物如赤箭莎、克拉莎和菊池氏細鯽,是當地生命的珍貴寶藏。

為了喚起大眾對興富濕地的關注,特別設計一款有關濕地的桌遊,同時舉辦「溼地行動桌遊工作坊」活動,讓更多人了解保護這片濕地,不僅關乎著珍稀動植物的生存,更關聯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地方永續發展。

Shaka一起浪一下
東漂DREAMER :李竹、呂子毅、林聖鈞

Shaka是一個在衝浪文化中流行的打招呼手勢。在東部讀書的我們,因為衝浪而認識東河,從中發現環境保育議題。

以Shaka概念,製作一本以環境保育出發的雜誌來打招呼,藉由專訪浪人的故事,以浪人角度看待海洋,紀錄他們近年觀察到的海洋變化,希望讓大家認識浪人社群,也關注海洋保育議題。

大武山下的baby boss
東漂DREAMER :張育萍

大武鄉面臨兒少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等孩子國高中畢業,開始要選擇人生方向時,由於沒有太多體驗式教育環境,使選擇範圍和方向受到侷限。

為了開啟部落孩子未來職涯發展的多元想像,透過「職涯探索工作坊」與「夢想許願樹」,讓孩子用體驗來了解不同職業的工作內容,寫下夢想清單掛在許願樹上,並透過影像紀錄散播影響力,一起撇除社會期待與性別刻板印象,看見未來更多新的可能。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 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