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造句造聚 > 社造,應該都找得到
地方參與
地方參與
地方參與
當不同世代的人以行動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和地方一起前進、一起成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與」不是形式,而是社區能否延續與轉動的關鍵。當居民、青年、耆老、移居者,願意用自己的方式加入行動,文化記憶、地方需求與未來想像,才會在對話與合作中被看見,甚至被實現。
從青年培力與居民共識凝聚,共同描繪未來藍圖;以設計思考與游牧交流,讓學生與青年投入地方發展;以藝術參與做為社區環境永續的媒介,或串聯地方慶典,帶動族群與世代間共同參與地方事務。
如何讓居民、村民與返鄉者都能參與社區發展,並在不同世代之間建立協作與想像,是未來社造持續前進的重要課題。
逐步透過青年培力、策展市集與居民共識活動等形式,逐步凝聚社區居民的公共參與與對於社區未來願景的想像,出版社區未來願景書,促進社區居民的地方參與,勾勒未來的永續發展。
逐步透過青年培力、策展市集與居民共識活動等形式,逐步凝聚社區居民的公共參與與對於社區未來願景的想像,出版社區未來願景書,促進社區居民的地方參與,勾勒未來的永續發展。
建構地方參與的的模式與可能,召集全台相關領域的團隊、工作者與協會,舉辦交流分享會凝聚對談,並製作社區新人進入社區的入村指南,同時以設計思考營隊,引導太麻里學生參與空間設計,回應在地需求,促進社區共創與文化永續。
串聯在地學校與居民,透過環保再生面具工作坊、展示會與萬聖節遊街,建立孩子透過環保參與社區的模式,凝聚社區參與,讓綠島文化與永續理念透過藝術持續發光。
以卡拉魯然部落為核心,透過文化培力、走讀導覽、地方共學、飲食與工藝實作,串聯耆老智慧與青年創意,培力地方傳承者與領路人,集結部落不同時代的參與,打造永續的部落文化行動。
培訓社區青年成為排灣族舞蹈文化解說人才,設計遊客參與的舞蹈體驗課程,透過歌舞累積未來發展部落深度遊程的基礎,並記錄成教學手冊,帶動社區轉型為具文化吸引力的「目的地」。
從新住民多元的飲食文化出發,透過米食創新與文化敘說,協助新住民連結自身文化與在地食材,分享飲食故事提升自信促進多元族群的交流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