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和蘭嶼,一起厲害!
要和蘭嶼,一起厲害!
阿德路企業社/阿德路企業社由宋品樺、郭宜婷、王香儒、呂志維(由左至右)共同組成。
Atlo 阿德路企業社,取名自達悟語中「三」的讀音,相較於臺灣習俗裡偏好雙數的好兆頭,數字三更符合達悟文化中完整與起源的意涵,例如:三條飛魚、家門前三個靠背石、三個禮芋莖⋯⋯
文/劉安倫 照片提供/阿德路企業社
小島生活進行式 靈活斜槓融入當地
阿德路工作室有四位夥伴,分別是來自臺北的郭宜婷、移居臺東建和部落的宋品樺(YY),以及返鄉的蘭嶼青年夫妻呂志維(Mikaot)和王香儒(Ocean)。為了留在蘭嶼,夥伴們斜槓跨足諸多角色,他們是課輔班老師、學校職員、公所助理、加油站服務員、基金會社工,也是生態導覽員、教練、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非營利單位志工,更是永續議題的倡議者。
YY笑著憶及最初:「在和宜婷和Ocean的共事過程中,覺得彼此在地方都有在乎的事.而環境教育是我們相遇的開頭,總覺得不能專案結束就一走了之,就拉大家討論還可以做什麼。」於是,三人組成團隊「阿德路工作室」,直至Ocean把先生Mikaot也招募進來。團隊期望用「低到地下二樓」的柔軟姿態,嘗試以有趣的方式,和大家一起尋找想要的生活,也讓在地智慧被看見。
以永續串接蘭嶼的過去與未來
面對離島氣候變化莫測,以及風俗民情的不同,規劃和溝通上需要更多彈性,2023年執行文化處社造計畫時,宜婷衡量到:「我們請在地職人分享,一方面是減少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將錢用在刀口上,並找到更多一起合作的夥伴。」阿德路索性將目光望向各部落的優秀職人,將他們本來就會做的事情和減塑結合,舉辦各項軟性活動,如廢油皂、生態磚,更為當地商家量身打造活動海報的設計課程,另結合當地青年策動「永續,瓶什麼?海廢特展」,試圖逐步勾勒出獨屬當地家園永續的樣貌。
以永續為核心方針,阿德路舉辦過多場活動,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消耗品,例如:採集姑婆芋葉片為餐食盤、要求學員自備器皿與工具,甚至重現在尼龍繩進入部落生活前,以植物氣根為繩的傳統智慧。大家一起從作中學,也從作中展現韌性,點滴凝聚出社區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感和共識。工作室今年更承攬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的推廣工作,鼓勵島上居民從生活出發,主動提案。在觀光開放與文化保存這看似兩難的抉擇之間,Ocean溫柔而不失堅定地解釋道:「我們想要用『永續』當關鍵字,跟大家一起找到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更多可能。」
認清生活真相 因夥伴而選擇堅持
然而,小島生活自有其節奏,島民也早已習慣來人如候鳥般來來去去。YY和宜婷為了留在蘭嶼,都曾有過一年換過七到八個住宿點的經驗。原因無它,旅遊旺季時房間多已供不應求,要長期租屋並不容易,也因島上本就不穩定的基本水電供給,增加住處維護上的困難,都提高了她們留在蘭嶼的成本。不過,正是因為在小島上與成員相遇到成為夥伴,彼此支持和砥礪成長,他們選擇在蘭嶼一起嘗試更多可能,一起共度這段旅程。
儘管關於外人或自己人的試探性眼光總時時存在,但也提醒著阿德路不忘初心,正如Mikaot所說:「只要大家有心在蘭嶼,一起努力,就要一起厲害!」
「永續,瓶什麼?海廢特展」微型展中,將島上撿拾的廢棄打火機,改造成留言本。
阿德路邀請在地職人教大家用絲瓜絡製作家事小物,傳達資源再利用的永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