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製糖時光,因東糖文史而重聚
最好的製糖時光,因東糖文史而重聚
林智偉/獨立互助創藝工作室負責人
展間陳列曾棄置廠房的器物,檔案櫃疊滿封存的文獻,江湖人稱「智偉葛格」的林智偉在東糖文物館裡,攤開一張日治時期的藍曬地圖。爬梳臺東糖業歷史,不僅盤點區域發展歷程,回應他因傳統領域而關注的土地議題,也看見父執輩的光輝與失落。
文/王巧惠 攝影/高菁秀
環境造成的斜槓,走向文史與社造
音樂人、藝文工作者、餐廳經營者、水電木工、活動企劃、策展協力⋯⋯,智偉不斷槓出新身份,近年更解鎖文史與社造工作。2012年回到家鄉臺東,他先是在鐵花村展開音樂之路,2017年與伴侶小卷創業,餐廳「橋Chiao」在臺糖廠區落腳,試圖延續他對展演空間的想像。
「後來也是經濟所迫,必須自己做很多工作,就開始斜槓。」用吉他教學交換水電裝修技能,舉辦奇形怪狀的活動,智偉在這裡進行各種社會實驗,打磨理想的稜角。
雖然餐廳最終遷離,卻繫起他與糖廠的連結。2019年結識從事東糖文史研究的廖秋娥老師,投入搶救東糖文獻檔案的行列,此後與東糖研究會、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展開一系列臺東糖業聚落調查計畫。智偉的獨立互助創藝工作室在其中傾向行銷企劃的角色,他們將成果轉化為講座、走讀、工作坊與展覽,以文史脈絡重新連結這些糖業拓墾的地方。
老糖廠人,與他們的光輝歲月
自稱「糖二代」的智偉,父親自臺糖退休,1996年製糖工場停閉之前,曾是電氣室工人。1987年生的他,依稀記得小時候曾到廠區送便當,也曾隨父親調任到光復,但更多時候,他只覺得自己出身公務員家庭,對糖廠並無歸屬感。
「田野調查本身就是一種交流,不會是單向的知識追求。」老糖廠人講起當年製糖輝煌時眼底有光,智偉也在他們身上發現父親的影子。雖然田調初衷是梳理糖業史,卻也陪伴了這些經歷過糖業時代的人們。
東糖第五年,扎實的研究資料化為沃壤,足以開展各種可能。受訪者侯慶銓的童年回憶,為智偉在實事求是的文史工作中,另闢想像之境。他邀集鐵花村的臥虎藏龍共同創作臺語繪本《我欲來去揣阿爸》,從旭村到糖廠的故事線,重現日治時期的臺東平原景象。
奠基史實的穿越「聚」,開啟東糖記憶
與糖業相關的區域形塑成東糖文化共同體,其中原為糖廠宿舍區的光明社區,至今多仍維持舊貌。智偉從訪談調查中得知,糖廠曾有三年一度集結工人、農人及小學的廠農運動會,2024年他們就地復刻,發起各種關於甘蔗的趣味競賽,更在戶外舉辦展覽,藉由臺東製糖株式會社被併購前夕的紀念照,重回東糖1943年。智偉從協力聲音藝術節的經驗中了解到,場域其實可以決定參與者,他們跳脫既定的活動地點,讓東糖不只是存在老糖廠人的記憶裡,更能成為大眾打開好奇的入口。
自由發揮的本質與文史工作的嚴謹,在智偉的身上揉合出新的思考:「我覺得這些活動還是很有趣,可是如果它又具備某種公共性,就可以傳達我們想要傳達的,或讓大家從中感受到什麼。」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這些東糖時光,不致太快溶化於歷史的洪流之中。